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插秧歌的語言特點

插秧歌的語言特點

插秧歌的語言特點:這首詩將樂府長於敘事和對話的特點與山歌俚曲流暢清新的風格相結合,融進詩人善於諧謔的幽默感,創造出別具壹格的詩歌意境。

賞析:

這是楊萬裏田園詩的代表作之壹,它生動地表現了農村插秧勞作的情景。

詩的頭兩句,以極其通俗的語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全家老少齊上陣,壹家其樂融融的幹農活,丈夫把秧苗扔給妻子,小兒子拔秧苗,大兒子插下,有拋有接有拔有插,忙個不停。

三、四句天公發威,大雨滂沱,而詩人別出心裁地把雨具“鬥笠”比作頭盔,蓑衣比作鐵甲,不僅新鮮獨特,且暗示:插秧就是壹場緊張的戰鬥,農家兒女全副武裝與天鬥,與地鬥,與雨鬥,而“雨從頭上濕到胛”又極寫雨勢之猛,插秧之急迫與艱辛。總之,前四句詩人以樸素通俗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壹幅緊張插秧勞動的圖畫。

五、六句詩人巧妙地插入了畫外音:農婦招呼農夫暫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農夫照樣低頭彎腰勞作,這就意味著勞動緊張到了極點,分秒不能停。詩中的“只不答”,不是對農婦的呼喚壹聲不吭,而是說沒有答應她“歇半霎”的請求,更妙的是農夫還用別的話岔開:“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蒔”指栽種,“匝”指完畢,這是說,秧苗剛種下,尚未挺拔,況且也沒有種完,我怎麽能歇得下?然後話題壹轉囑咐妻子要管好小鵝小鴨,免得它們到田裏糟蹋莊稼。真是時時盡力,事事操心,農家吃苦耐勞的品格,全部凝聚在這樸實的答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