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篷真的是鬥篷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傻。鬥篷不是鬥篷。還能是什麽?恐怕不是在逗我們。不,不,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鬥篷就是壹塊隨風來回擺動的薄布。面料就更不用說絲綢、緞子和麻粗布了。關鍵是它瘦,風能吹起來,而且壹定要帥。其實這種想法雖然不能說是錯誤的,但也當然可以說是片面的。
1,不是所有的鬥篷都很薄
鬥篷是指穿的外衣,也稱“鬥篷”。鬥篷壹般有薄的和厚的兩種。鬥篷沒有袖子,通過在脖子上端系上兩條帶子來穿著。在軍事方面,普通士兵的鬥篷傾向於實用,盔甲的肩部往往有兩個鐵環。那些厚厚的鬥篷掛在這兩個鐵環上。穿短披風的人,曾經叫畢,長者也叫披風。在民間應用中,鬥篷壹般都是帶帽的,以更好地禦寒。
因為地理和氣候的原因,披風往往在北方使用的更多。而且從朝代來看,明代流行披風。所以我們在古裝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場景是,男方為晚上在風中賞月的女子披上鬥篷,這種情況在明朝可能更常見。
女式鬥篷
2.鬥篷的功能正在逐漸改變。
出於實用主義,人類的每壹個新的創造發明,基本上都是以實用為前提的。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鬥篷,其實是由可以遮風擋雨的毯子演變而來的。在古代,由於戰爭的需要,軍隊經常需要在野外紮營。無論北方寒冷還是南方潮濕,都需要養生。隨身攜帶鋪蓋卷也是不現實的,因為需要保持壹定的行軍速度。這樣,厚的或薄的毯子都顯示出了其便攜性和實用性的優勢。慢慢地,毯子逐漸發展成為鬥篷,並擴展到民間使用。也可以說鬥篷是從軍營壹步步發現的。
軍事行動中將軍們的必需品,比如取暖禦寒,急救救命。
瑞士軍刀因其優良的品質和多樣的功能而聞名於世。古代鬥篷和現代瑞士軍刀的類比足以說明古代戰爭中鬥篷使用的多樣性。功能數量可能不如前者,但更重要。
1,抵禦寒冷
第壹個實用功能自然是禦寒。事實上,鬥篷被發明出來後,它被用來保護士兵免受寒冷,直到它有了其他特殊的含義。就像食物之於人類,壹開始是為了填飽肚子,然後才是味蕾的追求。這種具有禦寒功能的鬥篷首次應用於全軍。幾乎每個人,從將軍到士兵,都有這樣的東西。直到後來,鬥篷變得更薄,更有象征意義,防風大衣也不再和醒目的鬥篷是壹回事。但即便如此,鬥篷還是能起到壹點禦寒的作用。
2、蓋主
戰爭中穿的越惹眼的人,越容易被敵人攻擊。但作為將軍,他們的盔甲必須閃亮,而在東方的戰術思維中,“先抓賊,先抓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戰鬥過程中只要發現敵方指揮官,部隊壹般都會集結猛攻。暗鬥篷可以擋住閃亮的鎧甲,有效降低我方將領被敵方發現的概率。具有這種功能的鬥篷通常是深色鬥篷。如果是紅色等醒目的顏色,會增加被敵人發現的風險。
我們在《三國誌》中看到的:曹操與馬超交戰,馬超戰敗追擊。馬超曾大叫:“是曹賊穿紅袍,獵曹賊。”迫使曹操脫下他的紅鬥篷。這是壹個更現實的例子。如果曹操當時穿著黑鬥篷,被馬超發現的概率會大大降低,也不會出現“剪胡子棄袍”的尷尬。
3.指揮和引導
深色鬥篷有利於領主隱藏,亮色鬥篷有利於統帥指揮,鼓舞士氣。古代戰爭,指揮系統不健全,士兵多是粗人,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種戰術。我只知道“敲鑼打鼓,進軍金鐘罩撤退。”他壹沖進戰場殺紅了眼,眼裏就只有敵人。很多人不知道戰鬥結束後我們會贏還是會輸。這種情況在幾百人的小規模遭遇戰中還是會發生,更不用說上萬人的超大型戰場了。
其實就是群毆,很多人會“登頂”。這個時候,如果戰場上有紅衣教頭,我們的士兵就可以服從調度,有利於教頭的統壹指揮和對敵的戰術。同時,統帥在戰場上醒目地殺死敵人,對於提高自己的士氣和威懾敵人也是很強的。
統帥在戰場上殺敵,妳為什麽不更加努力?身先士卒壹直是中國向將軍們宣揚的美德。但教練要註意,如果不擅長武術,最好慎用這壹招。萬壹稍有差錯,將是對我們士氣的又壹次沈重打擊。如果教練重傷,軍隊士氣不穩。如果教練被俘或斬首,更有可能直接出逃。
高級指揮官
4.表明妳的身份
起初,鬥篷是全軍通用的。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只能由將軍或皇軍士兵使用。這揭示了鬥篷的壹個新功能: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在鬥篷已經變得高端的時代,軍隊中只有上尉以上的軍官才能穿鬥篷。而且鬥篷越華麗,地位越高。大致看兩個人是否穿鬥篷,或者對比壹下,就能大致知道這兩個人誰的官職更高。
同樣,皇軍作為皇城的精銳衛隊,是皇權的象征和體現。自然要把他們和普通部隊區分開來,有壹定的特點,鬥篷就是其中之壹。其實鬥篷的制作和價值並不是很高,但是它的象征意義。就像國璽壹樣,本質上只是壹小片玉,甚至可以說是石頭(石頭的美就是玉)。但它所代表的皇權才是人們重視它的原因。
其實鬥篷除了以上功能,還有更多功能,比如受傷時包紮傷口,死後識別身份,這裏就不贅述了。鬥篷在軍隊中的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這是不爭的事實。古代軍鬥篷的應用是好是壞,也是眾說紛紜。
民間喜愛,也是結婚的壹個標準。
與軍隊相比,鬥篷在民間應用廣泛,沒有那麽多所謂的象征意義,實用性大於象征性。據我所知,鬥篷只是在民間更多地用於保暖和結婚。
1,註意保暖
老百姓用的鬥篷沒有那麽艷俗,壹般以厚為第壹目標。所以民間鬥篷的厚度壹般會超過軍用鬥篷,但是厚度剛好,和壹件衣服的厚度差不多,不會出現穿被子的情況。
2.嫁妝之壹
基本的禦寒功能已經不需要介紹了,但令人驚訝的是,鬥篷也用在了婚姻中。也許妳沒有參加過豪華的中式婚禮,但妳壹定聽說過中式婚禮中著名的新娘飾品——鳳冠花環。在古代,作為有錢人家結婚的標準,鳳冠是奢侈的象征。
顧名思義,就是短鬥篷的意思。蝦皮,也被稱為蝦皮或魚,形狀像兩個彩色的練習,上面印有圖片。戴的時候繞過脖子,掛在胸前,掛壹個金吊墜。曹麗芳老師介紹,畢夏起源於晉代。據《石林廣濟衣類》記載:“晉永嘉,制絳暈,使公主服之。白居易在詩中也說,“尚虹夏殿步搖冠,鈸滿佩姍姍。“描述。但其實不僅僅是在婚姻方面,在平時,下鐵也是貴族女性可以穿的。
北宋的仕女根據丈夫和兒子的官職穿不同的袍服。不是每個貴族女人都能穿禮服。按照規定,禮服“不送禮不能穿”。如果沒人給妳,妳再厲害也穿不了。在明代,夔也成為壹些重要儀式中皇後的禮服之壹。
鳳冠龍袍
摘要
鬥篷是中國服飾文化中的壹抹亮色。通過各種影視作品、插畫、文字描述,我們在腦海中構建了壹個披著鬥篷的英雄戰士形象。鬥篷的“帥氣”也定格在了我們的腦海裏。在中國古代,鬥篷逐漸由厚變薄,從實用主義到象征主義。它的軍事作用也從單純的保暖變成了壹種象征,壹種身份的象征。它有指引的魔力,它有醉人的味道——地位和權力。
然而,這也是歷史的必然。只要有不同的階級,總要有不同的表現來區分兩者,鬥篷只是其中之壹。在民間,雖然鬥篷依然以實用保暖為主,但它的華麗依然彰顯著家族的富貴。除了反映階級差異之外,不同鬥篷所衍射出的衣服和搭配文化,也是鬥篷所承載的東西。鬥篷文化作為中國服飾文化的壹部分,已經逐漸遠離我們的現實生活,但它仍然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壹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