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還常常借月狀景,抒寫遼闊,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詠月的佳句,充滿了詩情畫意,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婦孺能誦。
古人何以對“月”情有獨鐘,趙教授認為,古人認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壹樣的,因此認為月可以超越空間,正所謂“天涯***此時”。所以無論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實主義的詩人,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喜歡借月托情。面對同壹輪明月,抒發的感情卻各不相同:有感嘆世事多艱、光陰易逝的;有排解懷才不遇、慨嘆宦海沈浮的;更有表達對理想的追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古代詩人中最擅長寫詠月詩的當屬李白,他壹生中創作的與月有關的詩多達320余首,從少年時代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到後來《將盡酒》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以及《月下獨酌》中“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將壹生才情寄托與山水月色,寫出了許多名垂千古的佳句名篇。李白在《把酒問月》中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來表現“明月長在,人生如寄”的感慨。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壹,先人所創造的美好意境,為後人留下了心靈重遊的廣闊空間。趙教授說,中秋讀讀詠月詩,不僅是壹種精神享受,對年輕人來說,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壹種重溫和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