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這塊大地在中國歷代政治軍事史上享有獨特作用,以及它那特有的以表裏山河為特征的特殊地形地貌,所以,名關險隘在山西的分布有史以來又表現得尤其密集。在此,我們可以列舉出許多在歷史上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三晉著名關隘並指出它們遺址的地理位置。如:馬嶺關,太谷縣東南30公裏;偏頭關,偏關縣城; 黃澤關,左權縣東南60公裏;雁門關,代縣北15公裏; 娘子關,平定縣東北40公裏;寧式關,寧武縣城; 平型關,繁峙縣東北60公裏;蔚汾關,興縣城東; 黃蘆嶺關,汾陽市西30余公裏;烏仁關,吉縣西30公裏; 永和關,永和縣西北30公裏;平渡關,大寧縣西南27公裏; 鐵羅關,永和縣西南30公裏;天井關,晉城市南23公裏; 東陽關,黎城縣東北13公裏;長平關,高平縣北20公裏; 老營堡,偏關縣東北75公裏;直谷關,廣靈縣南5公裏; 殺虎口,右玉縣西北30公裏;茹越口,應縣南20公裏; 馬鬥關,大寧縣西北25公裏;…… 以上所舉關隘均在山西境內長城線上,本身就是歷代鎮守長城將士的戍所,同時兼有軍事、行政和來往交通管理多方面功能。 這些關隘在外長城壹帶多以堡、口、衛等命名,因地因時而變異。有的長城區段關隘設置相當密集,如從今寧武向東經代縣至繁峙壹段內長城上,在北宋時就曾設有20余處大小關隘。僅盤道梁至平型關之間,就有水峪、胡峪、馬蘭、茹越、小石、大石、大安、團城、淩雲、葫蘆、太和、白草、八岔、小蓮、夾柳、燕水、雕窠,元岡等隘口,其中雁門關還未算進去,時稱“十八隘”。有的長城關隘雖然地處偏遠,但是在歷史上曾經十分繁榮昌盛,如偏關縣的老營堡。這本是明代內、外長城在山西境內的連接會合之處。1985年時曾有兩位年輕記者到老營堡采訪,堡內壹位叫陳程的老人竟能極為詳盡地講出這座長城古堡繁盛時的狀況。他甚至可以毫不費力地準確說出老營堡在歷史上最後壹次擴建時的情景。那是“萬歷癸酉年。即1573年,將老營堡向東拓城壹倍,用千斤石百斤磚修建城墻。城墻周長五裏十三步,3個城門,4個城樓,360個垛口。城頭上有瞭望臺,下有彈藥庫”。“老營城在極盛時期,城內有3000多戶人家,全部是磚瓦房;沿街店鋪林立,有43家字號。每年正月十五、五月端午、六月十八趕廟會,街頭人群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南銷胡麻油,北運棉布、鐵貨……城中心建有魁星閣,四面有關帝廟、娘娘廟、城隍廟、文昌廟、馬王廟等13個戲臺”。24 在有明壹代的長城防禦史上,偏關老營堡有著重要的地位。 “銅偏關,鐵寧武,生鐵鑄成老營堡。”這兩句從明代壹直傳至今天的民諺,400多年來許多學者或百姓都能講出或者耳聞過。 但是能夠把老營堡的歷史從壹位偏僻鄉村的老人口中侃侃道出,講給20世紀80年代的兩位年輕記者來聽,這在今天卻是不多見的。兩位年輕記者後來在他們的有關著作中,當寫到這壹節內容時,慨然以《不該遺忘的長城》作為章節標題,堪稱具有時代的慧眼。 山西除了有長城的地方分布了很多關隘,同時還有不同於長城關隘這種類型的許多其他古老關隘存在於山西的險山與大川之間。諸如此類,我們也能講出壹些它們的名稱和地理位置。 石嶺關,陽曲縣北25公裏;白馬關,盂縣東北35公裏;陰地關,靈石縣西南25公裏;天門關,太原市北郊區;黃榆嶺關,和順縣東35公裏;冷泉關,靈石縣北20公裏;石門關,原平市西北35公裏;平嶺關,廣靈縣北;赤塘關,忻州市西南25公裏;兩嶺關,靜樂縣南30公裏;白壁關,孝義市西10公裏;合河關,興縣西北30公裏;孟門關,柳林縣西北孟門鎮;金鎖關,汾陽市西北15公裏;泉子關,中陽縣西南20公裏;太平關,襄汾縣西北10公裏;風陵關,芮城縣西南風陵渡口;黑龍關,蒲縣東25公裏;龍門關,河津市西北禹門渡口;蒲津關,永濟市古蒲州西蒲津渡;橫嶺關,絳縣南12.5公裏;濝關,垣曲縣東35公裏;上黨關,屯留縣西;鐵嶺關,侯馬市南6.5公裏隘口村;烏嶺關,沁水縣西北15公裏;穆陵關,萬榮縣西南17.5公裏;五度關,陵川縣南40公裏;玉峽關,平順縣東南32.5公裏;昂車關,武鄉縣東4公裏;虹梯關,平順縣東17.5公裏;與長城沿線的關隘不同,以上所舉出的這些古代關隘大多分布於山西腹地各交通要道處,或是自然形成的山脈峽谷斷陷位置,又或是著名的河流渡口處。例如在抗日戰爭爆發初期曾經發生過著名的忻口戰役的地方,古時就是忻口關之所在。在它的關城西邊,西邊是金山余脈,東邊則是五臺山脈的余脈。又如陽曲縣北與忻州交界處的石嶺關,古時關城兩側,西側是雲中山脈的余脈,東側又是系舟山的余脈。再如平順縣東的虹梯關和玉峽關,則完全坐落深入在莽莽太行的群山峻嶺之中。古人曾為兩關分別作銘文並勒石於關上。《虹梯關銘》曰: 石崖攀天,仄磴千廻。仰幹塞明,俯臨蔽霾。 鐵壁鉤連,谽谺中開。觀者駭魄,行子心摧。 亙如長虹,橫絕天階。彼昏者氓,肆其喧豗。 爰據培塿,以抗震雷。卒於大刑,亦孔之哀。 太行之阿,大河之隈。關門夷嚴,維帝念哉。 北山有石,南山有材。經之營之,突若崔嵬。 侍臣作銘,以詔後來。25 與《虹梯關銘》相比,《玉峽關銘並序》使人讀後,更覺氣勢非凡。是曰: 玉峽關者,夏子創焉而命之名也,舊曰風門口,在隆慮萬山之巔,為兩河、三晉之界,蓋天作之險也。前此弗設守,庸氓往往憑阻以拒命吏,茲大非失理與!乃即是關焉。關成面系之以銘: 太行盤盤,橫厲中原。近引河朔,遙綴昆侖。 太原大梁,維國雄藩。壺關林慮;界於花園。 鳥道崎仄,輪摧馬煩。怪不離列,熊攀豹蹲。 連崖壁立,屹如墉垣。絕頂中斷,是曰風門。 俯臨夜壑,仰逼朝暾。壹夫挺身,萬騎空屯。 設險甚固,王者道存。乃告守吏,受作鍵閽。 勒銘巖阿,寵以瑤琨。匪昧在德,用戒嚚昏。26 千年的古代關隘雖然許多已經成為破敗不堪的遺跡和遺址;然而這些幸存的碑碣刻石以及保留在方誌文獻中的那些歷史文字,都成為我們籍以認識已經失去完整面貌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彌足珍貴的真實歷史依據。這些與長城沒有什麽關系的古關隘,在壹點上則與長城上的關隘存在著***同之處,那就是它們都與中國古代許多次戰爭密切相關。 清代初年曾在山西寧武府任過知府的河北人魏元樞,曾經寫過壹題為《查勘關隘遍歷大關內外紀事二首》的詩歌。詩的上闋前二句為:“長城盡日此經行,誰挽天河洗五兵?”意思是說,我來長城查勘的時候戰爭早已成為往事了,可是想到千百年來曾在此戍守戰死的征人,即使傾天河之水,誰又能洗凈那戰爭留下的創傷與回憶啊?詩的下闋首兩句則是:“驅車千裏出重關,高卷雙旌過市阛。”此處的描寫卻好像在說,我的查勘的車騎走過去了壹道又壹道的關隘,然而看到的竟是壹派毫無戰爭氣氛的繁榮景象,當年戰火中的軍旗應該已經是統統收卷起來並束之高閣了吧! 是的,中國古代的長城與關隘作為戰爭的標誌已經成為過去,但是它們畢竟仍是人們難以忘卻的歷史。作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全世界特有的壹種景觀生態,早已引起全人類的向往和註意。有人說過,萬裏長城是美國宇航員登臨月亮回觀地球時,唯壹能夠用肉眼觀看到的地球人類文化建築。還有人說過,山西是唯壹壹塊存在著長城和黃河並肩平行的古老大地。把中華文明的兩個著名標誌聯系在壹起,黃河是自然遺產她卻孕育了偉大久遠的中華文化,萬裏長城雖是文化遺產,但它從誕生的那壹時刻起,就緊緊地依附在自然山河之間和草原大漠之上。於是,就又有人說,這是兩條巨龍,壹條是人類的文化巨龍,壹條則是孕育了人類文化的自然巨龍,而它們都屬於中華民族,都被全人類視為文明之奇跡。這壹切,真是構成了壹個多麽富有魅力的悠久的話題,這話題在山西最為源遠流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左傳》,嶽麓書社1988年版。第52頁。 2.羅哲文,《長城》,北京旅遊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頁。 3.《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845頁。 4.《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802頁。 5.《中國長城遺跡調查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頁。括號內引文為史先生原文中所有。 6.《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64頁。 7.《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30頁。 8.《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01頁。 9.羅哲文:《長城》,北京旅遊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頁。 10.《北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49頁。 11.《北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53—254頁。 12.羅哲文:《長城》,北京旅遊也版社1988年版,第41頁。 13.《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5231頁。 14.《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版,第5398頁。 15.範文瀾:《中國通史》第2冊,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621頁。 16.羅哲文:《長城》,北京旅遊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頁。 17.《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003頁。 18.《山西通誌·古跡卷》,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版,第16頁。 19.羅哲文:《長城》,北京旅遊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頁。 20.《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2頁。 21.《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6—57頁。 22.羅哲文:《長城》,北京旅遊出版社1988年版,第4頁。 23.蔔維義、孫丕任編:《康熙詩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頁。 24.馬小林、張敬民:《西口大逃荒》,中國廣播電視出極處1990年版,第78頁。 25.《山西通誌》點校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2846頁。 26.《山西通誌》點校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28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