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行獨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壹聲雞。
譯文:
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壹路攀登山峰,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幽深的小路,令孤獨的我曾經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時候,熊以爬到樹上,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閑地在溪邊飲水。
人家都在哪裏?雲外傳來壹聲雞叫,仿佛在回答。
註釋:
①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
②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心意滿足。
③隨處改:是說山峰隨觀看的角度而變化。
④幽徑:小路。
⑤熊升樹:熊爬上樹。
⑥何許:何處,哪裏。
賞析壹:
這首詩是由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寫的壹首五言律詩,梅堯臣是宋詩開山祖師,首聯: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壹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的心情,頷聯:優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仿佛走進了迷宮似的壹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路高迷糊了的優雅心情,頸聯:霜落了下來,隱隱約約好象看見熊在上樹,鹿在喝水,獨特的視覺感受,讓讀者如臨其境。尾聯巧妙的運用了設問手法,寫出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語境,移步換景,壹幅原生態的畫面映入眼簾,表達出詩人超脫,淡泊的閑適恬靜心態
賞析二:
這首詩寫的是魯山山行所見山野風景。
開頭壹句即表達出對山野景物的喜愛,第二句交代喜愛的原因:“千山高復低”。按常理,應該是“千山高復低”的景象,使得詩人感到正好與自己喜歡山野風景的情趣相合,現在倒過來寫,強調了詩人對山野風光的喜愛,也是詩的構思所決定的。第二聯第壹句便承“千山”寫“好峰隨處改”。“好峰”便是“千山”;“隨處改”,到處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態,便是“高復低”的具體化。第四句扣題目“山行”,寫獨個兒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這也是好峰隨處變化所導致的結果;當然也通過“幽徑”寫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開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聯兩句通過“熊升樹”、“鹿飲溪”進壹步寫山野景物,點明了山行的節令:“霜落”。如果說“千山高復低”是相對的靜態景物的話,這兩句則是專寫動態景物。所以中間兩聯四句收到了動靜相襯的效果。最後兩句寫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裏?在遙遠的白雲只外,因為聽到了壹聲雞鳴。
這首詩語言樸素,描寫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隨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達了詩人的“野情”。另外,詩境的揭示與開拓也留給人不盡的余韻。
作者介紹:
梅堯臣北宋詩人。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早年詩作受西體影響,後詩風轉變,提出與西派針鋒相對的主張。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在藝術上,註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要求詩寫景形象,意於言外。他的《田家四時》、《田家語》、《汝墳貧女》、《襄城對雪》、《魯山山行》、《晚泊觀雞鬥》、《東溪》、《夢後寄歐陽永叔》等詩都體現了這種造語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詩主張。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