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運動又是在源遠流長的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基礎上而興起的,它遠承《詩經》和漢魏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近取杜甫、元結、顧況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新樂府是壹種用自命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但更重要還是這壹作家群體的***同的理論追求和創作實踐,才使之成為中唐詩壇上的壹場詩歌革新運動。
唐朝貞元、元和之際,廣大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興唐朝的統治。在這股浪潮的推動下,白居易、元稹等詩人主張恢復古代的采詩制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使詩歌起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新樂府序》中全面提出了新樂府詩歌的創作原則,要求文辭質樸易懂,便於讀者理解;說的話要直截了當,切中時弊,使聞者足戒;敘事要有根據,令人信服;還要詞句通順,合於聲律,可以入樂。宣稱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
白居易、元稹等詩人或?寓意古題?,或效法杜甫?即事名篇?,以樂府古詩之體,改進當時民間流行的歌謠,積極從事新樂府詩歌的創作。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詞》、《織婦詞》、《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是他們的代表作。張籍的樂府三十三首以及《野老歌》、《築城詞》、《賈客樂》等詩歌,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揭露了統治者對人民殘酷的剝削和奴役。王建在《水夫謠》中描寫了驛船纖夫的悲慘生活。《田家行》、《簇蠶辭》則揭露了封建賦役的殘酷。李紳曾作新題樂府二十首,惜已無存。他的《憫農》詩二首:?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
新樂府運動的精神,為晚唐詩人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所繼承。皮日休的《正樂府十首》和《三羞詩》,聶夷中的《公子行》,以及杜荀鶴的《山中寡婦》、《亂後逢村叟》,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統治者的殘暴、腐朽和唐末農民戰爭前後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