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暑假裏大家都看了什麽書?我看了《穆斯林的葬禮》。看過的討論壹下啊。

暑假裏大家都看了什麽書?我看了《穆斯林的葬禮》。看過的討論壹下啊。

“淡淡的的月光下,幽幽的樹影旁,響起了輕柔徐緩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如夢如煙。琴弓親吻著琴弦,述說著壹個流傳在世界的東方,家喻戶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梁冰玉在琴聲中久久的佇立,她的心被琴聲征服,揉碎了,像點點淚珠,在這片土地上灑落。”

“天上,新月朦朧;”

“地上,琴聲縹緲;”

“天地之間,久久在回蕩著這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哺,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這是我很喜歡的故事的最後那段文字,來自《穆斯林的葬禮》。

美貫穿了整個故事,留給人四字印象“銘心的美”。

首先是淒美。讀完時,我已是淚流滿面了,我抱怨作者為什麽如此殘忍,要賦予壹位完美的妙齡少女如此苦難並短暫的壹生,要拆散壹對真正相愛的人,讓他們明明相愛卻又無法逾越這陰陽兩地的隔閡呢?

其次是結構美。這是壹本關於穆斯林家庭的書,作家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用了回憶交叉的方式寫出三代人的故事。每壹章的名字都很特別。全是兩個字,而且第壹個字都是 “月”、“玉”交替出現。“月”與“玉”都會發出壹種淡淡的的光。朦朦朧朧,如霧如煙,如雲如紗。只看題目就感覺很美。“月”與“玉”在我的意識裏,都會發出壹種淡淡的,絲絲縷縷的光。如霧如煙,如雲如紗。兩者都是難以得到的。“月”只屬於天空,惟有深藍的天空才能襯出月光的冷與美,才有高處不勝寒的境界。有“月”字的章節都是寫小主人公新月的。而“玉”則是適合欣賞,而不適合擁有,像玉王韓子奇,擁有了玉,成了玉王,到最後還是失去了玉。可以說,我是帶著這種朦朧的美讀下去的。讀了壹大半,那種美還是附麗著,它揮之不去。序曲中的“月夢”就像夢中壹樣朦朧,“晨曦熹微,小巷清幽”,“天和地是灰色的”,“磚和瓦是灰色的”,那個她,“夜夜沈醉在夢中”“不願醒來”的她,是壹個謎,它仿佛是從夢中走來,全身還帶著夢壹樣的水汽,眼神朦朧而憂傷,她引發了我對這個穆斯林的好奇,“壹道門隔著兩個世界”。怎樣的兩個世界,答案得自己找。

那兩個世界,壹章章地輪番出現,那個答案難找。其中壹個世界是上壹代的,是新月的爸爸那壹代的世界,另壹個世界時下壹代的,是新月這壹代的。剛剛在這壹個世界發現動情處,這壹章卻完了,輪到另壹章中的另壹個世界,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地吸壹口氣,重新投入另壹個世界,也帶著上壹章的感情讀,因此,這兩個世界不是分開的,不著邊際的。後來,我知道了單數(壹,三,五……)章節是講玉王的,而雙數(二,四,六……)是講新月的。若是以前我肯定會把兩個世界分開來理解,或者說把兩個世界的情感分開來感受,但看《穆斯林的葬禮》時,我從來都不想破壞這種懸念美。

再次是自然美。書中大部分人物的美不是用醜的形象襯托出來的,因此是很自然的,看不出刻意的雕鑿。琢玉高手梁亦清在沙沙的磨玉聲中的那種“心中只有玉”的專註很美;兩姐妹壁兒和玉兒拿著綠茸茸的盛著瑪瑙似的櫻桃的鮮荷葉,很美;易蔔拉欣捧著清涼的滑膩的玉婉,失了魂的陶醉很美;新月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上的石階上坐著凝神閱讀很美。

小主人公新月有壹種“不必特別地打扮自己,便有種天然去雕飾的樸素的美”,這種美含有簡愛的剛強,非林黛玉式的淒美,襲人式的柔美,寶釵的剛美,。喜歡新月是因為她的自信。高考時,新月自信地只填了第壹誌願,沒有填第二誌願,她不願意給自己退路,當時我就為她拍掌叫好。新月憑著她的努力及自信考上了北大,當新月畢竟不成熟,她也有不自信的時候,面對對手會感到不安,擔心被打敗,同時又不甘心落後,這樣新月這個形象才豐滿,真實。這樣壹個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女,卻又心臟病,但病魔帶來了愛情。新月的老師楚雁潮深深地愛上了新月,並默默地為她做這壹切,他們之間的愛沒有轟轟烈烈,海誓山盟,但卻真摯感人,這也增加了主人公的美。

剛合上書,我曾疑惑:《穆斯林的葬禮》僅僅是想告訴世人在回族裏發生過這樣壹個淒美的故事?還是像霍達所說的“無意在作品中闡發什麽主題”?書中,時時提到種族的不同。在奧立佛·亨特向梁玉冰求婚時,梁玉冰以種族的不同為借口拒絕了。韓太太以種族不同,宗教不同反對楚雁潮與新月相愛;在穆斯林的葬禮上,不能有漢人參加。就像楚雁潮所說的“我尊重妳們的宗教信仰,伊斯蘭教主張和平和仁愛,這其實也是人類的壹個***同的美好的願望;信仰使人高尚,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虔誠的信徒是令人尊重的;我並且尊重妳們的生活習慣。我想,我們之間並不存在什麽障礙……”是的,天下壹家親,為什麽要分種族,有所歧視呢?也許,這也是作者霍達所想要問的吧!開篇上的“穆斯林的葬禮上的祈禱”所說的“寬恕我們這些人”中的“我們”是指全世界吧!穆斯林為著全世界祈福。通過穆斯林的葬禮,我們希望那條界限可以抹掉。我明白這本書為什麽起名叫“穆斯林的葬禮”了。讓存在著民族歧視的都埋葬了吧!這壹場葬禮後,全世界的人沒有了障礙,天下壹家親。在新月的葬禮上,不是有漢人(楚雁潮)參加了嗎?而且他還為新月試坑(試坑—穆斯林向亡人最好表達情感的壹種方式),這壹規定的打破,不正是作者心中的呼聲?

在美的背後,是作者敏銳的眼睛,是讀者暢意的感受。霍達所挖掘的不僅僅是美,是世界要求的呼聲;讀者所感受的不僅僅是美,是來自心靈被詮釋了的暢快的感受。愛,沒有國界的。

人們本能地而並非理智地向往純美純情的意境,追求美是人的本性。美不必強迫人接受,不然,“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那樣的名句也不會這樣傳之久遠,深入人心。當然並不是人間處處都有這樣的意境,所以人們才需要這樣的意境。人是本能的追求美的。如果我們用愛、自由和美來抗拒暴雨、抗拒狂風、抗拒霜刀雪劍,我們就有了必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