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古詩閱讀量太小,缺少解讀經驗,沒有掌握壹定的解讀技巧。
措施:加強閱讀訓練,多讀多背,培養悟性積累經驗。在解答過程中,註意充分利用以下幾點:
1、題目是切入點。
古詩的題目很講究,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我們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從題目入手,我們可以迅速準確地理解詩歌。如1997年考卷中的《題君山》,題目直接點明賦寫對象,由此可知,壹句中的“影”、二句中的“色”、三句中的“處”和第四句的比喻都是指君山,賦寫對象理清了,詩意便變得清楚了。再如2000年考卷中的《約客》,題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讓我們能夠在約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順利感悟詩人的失落和孤寂。又如2001年上海春季考題中的《月夜憶舍弟》,題目既交代了時間(月夜),又表明了情感(憶),再加上特殊的人物關系(舍弟),讓我們未讀詩句就已經明白了詩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2、意象是關鍵。
詩歌是以抒情言誌為目的的,而意象是詩歌抒情言誌的基本單位,是詩歌的情感賴以寄托的地方。所以從意象入手,展開想像和聯想,是理解詩歌的必由之路。例如著名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前兩句十四個字,運用六種意象,我們可以從“月落”後夜色的濃重、烏鴉淒厲的啼鳴、“霜滿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楓”的黯淡和“漁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鄉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圍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的意象,它們的象征意義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們熟悉這些意象,會對解讀詩歌帶來很大幫助。如2002年全國考題中的《春夜洛城聞笛》有“此夜曲中聞折柳”句,且考題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們了解傳統意象“楊柳”經常用來表達離別思念之情的話,則此題應刃而解。
所以要想準確理解古詩,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學習中註意認識並積累傳統意象。例如:鴻雁——思鄉,信使;杜鵑——薄命佳人,憂國誌士,哀惋,至誠;鷓鴣——思鄉,淒情:東籬——山塵脫俗之境;菊花——高潔品質;楊柳——離別懷思之情;等等。
3、註釋很珍貴。
在高考古詩考題中,經常會出現簡短的註釋,這些註釋看起來只是對詩歌中的生僻奧澀處加以註解,其實卻往往就是我們理解詩意甚至解答題目的癥結所在,是命題人給我們的陷晦的提示,所以千萬不能忽視。
如1997年《題君山》有註為“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在這裏,對我們有幫助的信息是“君山在湖中”,否則我們就可能不明白為什麽寫君山的詩句中會有“水波”出現了。
再如2000年全國春季考題《蟬》後的有註釋為“垂綏:批蟬。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這實際上暗示了蟬所象征的人物形象的特征之壹——高貴的身份。
4、題幹隱含提示信息。
也許由於古詩鑒賞題較強的主觀性,命題人在設題時壹般要在題幹中給出壹點揭示,這些提示或者指定考查要點,或者表明問題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樞紐,對於考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如2000年上海考題“甲、乙兩首詩後兩句都提供了讓讀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請分別說明”,這個題幹明確說明考查點是“想像”,考生需要“說明”的便是從後兩句詩中想像到了什麽內容。
再如2002年全國考題題幹中有“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這樣的提示,為我們點示了答題的樞紐——所謂“關鍵”應是能夠體現全詩情感主旨的地方,那麽我們只要分析“折柳”的寓意與全詩的主旨有什麽關系就可以了。
盲點二:面對考題,表述困難,或者信馬由韁沒有條理,或者言不由衷難以達意。
原因:未吃透考點的基本內涵,不懂得鑒賞的壹般思路,未掌握壹定的鑒賞詞語。
措施:首先,要明確鑒賞的基本思路。古詩鑒賞要求文字簡短,但也應講究結構脈絡,它本質上屬於議論性質,所以我們可以按照“論點加論據”的模式去組織文字。如對2002年全國考題可這樣組織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富有惜別懷遠之意(註:論據),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註:論據),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註:論點)。
其次,要緊扣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使用規範語言有序地組織答案。
1、怎樣鑒賞古詩的形象?
詩歌的形象主要表現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場景,更多的時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壹起。分析詩歌形象即指分析這些“象”的個性特征,特別是分析它的象征意義。如鄭思肖的《寒菊》:“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所表現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堅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潔的情懷。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題列出了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然後要求簡答:這兩首詩為什麽都寫到雁?這就需要我們對詩中雁的形象有正確的理解:雁是候鳥,春秋遷徒,它在秋天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牽動遊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
所以鑒賞古詩的形象就是抓取“象”的基本特征,既而指出它的人文意義。
2、怎樣鑒賞古詩的語言?
主要可從這樣幾個方面來分析:音韻的流動,練字的技巧,語言的風格等。
鑒賞音韻的流動主要指古詩的平仄和押韻。
評析練字技巧就是指出用字的獨特之處和它的表達效果。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敲”字以動襯靜,突出表現了月夜的幽靜;再如“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以擬人格形象地表現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古詩語言風格豐富多樣,主要有平淡、質樸、自然、輕靈、飄逸、雅正、通俗、風趣、幽默、奔放、含蓄、蘊藉等。
3、怎樣鑒賞古詩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比較多樣,從修辭角度來看,常見的有比喻(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誇張(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比擬(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對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對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雙關(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反問(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從表達方式來看,有寫景、狀物、敘事、議論、抒情、言誌、場面描寫、細節描寫等;從表現手法來看,有借景抒精、托物言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虛實結合、想象 、襯托、用典、象征等。
鑒賞時,應抓住技巧運用的主要特點作答,如上面所舉鄭思肖《寒菊》詩,便是運用托物言誌的手法,表達了詩人自己如菊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