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清明節的來歷 簡短

清明節的來歷 簡短

清明最開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壹了。

擴展資料

清明習俗

1.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壹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壹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壹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2. 蕩秋千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

由於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裏也安設秋千供皇後、嬪妃、宮女們玩耍。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3.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4.射柳

射柳是壹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5.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參考資料:

中國文明網-清明習俗

中國網-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