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
葉紹翁 (宋)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
[編輯本段]註釋
①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捉。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④籬落:籬笆。
[編輯本段]賞析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於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於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促織。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極為準確。
錢鐘書《宋詩選註》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若補上陳廷焯評姜詞所雲:“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若,最為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賞析:
①作者抒發了壹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詩中壹、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淒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遊、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壹種如歸故裏,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②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壹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壹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郁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③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註癡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壹舉手壹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壹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壹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2)題: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詩四句均是寫景。壹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子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淒愴落寞之感;秉燈夜遊,捉弄蟋蟀,兒童歡悅,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壹悲壹喜,相互映襯,均是不著痕跡地融匯在環境描寫之中。
②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寫動,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測,黑暗無邊,這是寫靜,靜得淒神寒骨、惆悵滿懷。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③ 悲歡對比,以歡襯悲。
壹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遊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④傳情達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於是辭官回鄉,了卻心願。明白了這壹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⑤ 擬人、通感,增輝添彩。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壹“送”壹“動”,寓情於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壹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癡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
⑥ 字斟句酌,“寒”“挑”傳神。
“寒”字壹語雙方,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淒清之意。“挑”字於細節逼真見妙趣。兒童的專註敏感、精挑細翻,兒童的屏息觀察、驚喜興奮,全在壹“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韻!
⑦ 虛實結合,以實映虛。
全詩四句寫景寫人,所見所聞,或明或暗,全是寫實。滿耳秋聲,滿目秋夜,壹江秋水,壹群兒童,猶如場景寫真,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這活靈活現的場景寫實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愁緒滿懷、長夜難眠的淒清孤寂之情。實中有虛(客情),寓虛(情)於實,以實映虛,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