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法)安德烈·莫洛亞
成書時間:1954年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國19世紀最傑出的大作家及政治活動家。他以《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文學名著蜚聲世界文壇,然而他的影響卻遠遠超出了文學界。在法國19世紀的幾次大革命中,他都是倍受人民愛戴的領導者。1885年,雨果逝世後,法國政府為他舉行國葬,有200萬人自發參加葬禮,人們都用“萬人空巷”來形容當時的盛況。在法國歷史上,既得到官方最隆重的紀念,又得到平民最沈痛的悼念,雨果是作家中唯壹的壹個。直至當代,雨果仍是人們所***同敬仰的人物。1952年,在雨果誕辰15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宣布他為該年全世界紀念的四大名人之壹。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定該年為“雨果年”。雨果的聲譽幾乎遍及了世界的每壹個角落。
維克多·雨果活了83年,差不多經歷了整個19世紀。他的壹生極富浪漫色彩和戰鬥氣息。法國當代作家安德烈·莫洛亞寫的《雨果傳》,為我們勾勒出了這位名人的全貌。它不但詳細地介紹了雨果在各個時期的文學創作活動,而且還用大量的筆墨描繪了他的家庭生活和感情糾葛,以及他從保王派向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
者、民主主義者和***和派轉變的政治歷程。讀者仿佛置身於19世紀法國的風雲變幻之中,與雨果壹道出入各階層社會,由此體味到雨果激烈的內心情感,並對他本人有了更為真切的認識。
本書作者安德烈·莫洛亞是法國當代負有盛名的傳記作家。他把小說和史實巧妙地結合在壹起,寫出了壹系列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的傳記,如《雪萊傳》、《夏多布裏昂傳》、《巴爾紮克傳》等等。而《雨果傳》是他自認為最難寫的卻又是最成功的壹部傳記。在當代多如牛毛的雨果傳記中,莫洛亞的作品壹枝獨秀,最為引人註目。這部傳記具有雅俗***賞的特點,它剛剛問世不久、就贏得了專家們的高度評價。法蘭西學院院士昂裏奧讀完這部《雨果傳》,大為感嘆:“感謝莫洛亞,我8天以來壹直沈浸在雨果之中,就好象是沈浸在大海之中。”對於雨果的研究者來講,書本如此翔實的背景材料實不可多得;即便是壹般讀者,也會被它強烈的情節性所吸引。所以說,這部《雨果傳》堪稱壹本非常值得壹讀的好書。
內容梗概
公元1802年2月26日,維克多·雨果來到了人世。父親萊奧波德·雨果是法國大革命當中的壹個軍官,母親索菲·特雷布謝是個船長的女兒。雨果剛生下來時非常孱弱,頭大身小,哭聲微弱,助產士都以為他活不了。可是由於索菲的固執,小維克多·雨果竟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他又是家裏最小的孩子,所以父母都特別愛
護和照顧他。
雨果的父親由於常年在外征戰,不免沾花惹草;而母親索菲在巴黎時,又同自己年輕時的密友拉奧裏產生了不壹般的友情。他們夫妻之間的隔閡日益加深。終於在1814年,兩個人的感情完全破裂了。索菲提出分居,而萊奧波德幹脆要離婚。他利用父權,把孩子們帶出家門,並以加強管教為名,把他們送進了科爾迪耶和德科特寄宿學校。還囑咐監護人絕對禁止孩子們與母親見面。
維克多和哥哥們住進了陰森冰冷的學校。但他早先被母親培養起來的對詩歌的濃厚興趣並沒有減弱,相反卻變得更加強烈。他利用學習之余寫了大量相當有水平的詩作。1817年元旦,15歲的維克多參加了法蘭西學院舉行的詩歌競賽,竟取得了第9名。這位神童開始在詩壇初嶄頭角,他寫的詩連續3次得獎,並因此被聘為巴黎大學圖盧茲學院的年輕院士。連當時頗富盛名的大詩人夏多布裏昂都對維克多刮目相看了。
就在母親患肺炎養病期間,維克多開始了對阿黛爾小姐的初戀。阿黛爾是雨果家的朋友富謝夫婦的幹金,很早就指腹為婚,許給了維克多。維克多從半囚禁性質的寄宿學校畢業後。又見到了思念已久的心上人。兩個人偷偷幽會,並且私訂了終身。這件事終於被維克多的母親知道了,她表示堅決的反對,因為她認為維克多的前程遠大,不應該這麽早就受到家庭的羈絆。
1821年6月,維克多的生性堅強的母親離開了人世。母親的死使維克多傷心萬分,但他並未因此就放棄對阿黛爾的追求。在最終征得富謝先生及父親的同意之後,維克多於1822年10月與阿黛爾正式結為了夫婦。不過,新婚燕爾的雨果在文學創作上絲毫沒有松懈,他先後寫出詩集《頌詩及其他》和小說《冰島魔王》。國王路易十八對雨果非常賞識,決定給他每年2000法郎的薪金,這樣,雨果就不用為生計問題發愁了。
雨果成了浪漫派沙龍的常客,他經常在沙龍裏給朋友朗誦自己的作品。1827年,雨果創作了正劇《克倫威爾》,寫的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領袖克倫威爾的事跡。為了表明自己的浪漫主義主張,雨果又寫了壹篇很長的序文。《克倫威爾序》成了浪漫主義者的綱領和旗幟,它引發了當時法國浪漫派與古典派的大論戰。不久,雨果著名的詩劇《艾那尼》在法蘭西劇院公演。這部作品招致了古典派的謾罵和攻擊,但浪漫派全力維護它,兩派在詩劇演出開始時竟然大打出手。但令人驚奇的是,戲越演到後面嘈雜聲越小,因為大家都被感傷的劇情深深震撼了,《艾那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連演四五十場依然場場爆滿。
1830年,巴黎人民被“七月革命”的隆隆炮火聲驚擾得坐立不安。但雨果卻閉門不出,埋頭趕寫《巴黎聖母院》的初稿。經過1年時間的努力,這部長篇巨著終於出版了。它立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人們將其譽為“莎士比亞式的作品”、“中世紀的史詩”,各種贊揚鋪天蓋地而來。
1840年,雨果終於通過競選,當上了他夢寐以求的法蘭西學院院士。但是緊接著雨果就受到了創作和家庭上的雙重打擊:他為自己的情人——演員朱麗葉所寫的《城堡衛戍官》徹底演砸了;而他的長女萊奧波特蒂娜在和丈夫度周末時,不幸落水雙雙遇難。愛女的死在雨果的心上留下了永不愈合的傷口。
1844年,雨果榮任法蘭西學院院長。他和壹個比他小18歲的少婦萊奧尼關系密切,不久他們就被萊奧尼懷恨在心的丈夫雙雙抓獲,把整個巴黎鬧得沸沸揚揚。雨果只得跑到老情人朱麗葉處隱匿起來,在那裏他開始構思創作長篇小說《悲慘世界》。
1848年,雨果參加了巴黎人民的“二月革命”,並當選為法蘭西第二***和國的議會議員。這時,拿破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趁機參加***和國總統的競選,他的甜言蜜語獲得了包括雨果在內的大多數議員的支持,最後執掌了政權。但不久他妄想恢復帝制的野心就暴露出來,雨果由支持波拿巴的右派轉向了左派,他和其他議員們***同商討發動巴黎群眾壹塊反對帝制。然而,還沒來得及行動,就被波拿巴的軍隊血腥地鎮壓了。
雨果逃往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在流亡期間,他終於完成了已擱置多年的《悲慘世界》。這部小說問世後,收到了空前的社會反響,大街小巷的人們都在談論它。小說主人公冉阿讓、芳汀的命運成了大家關註的焦點。雨果也自認為這部小說代表了他創作的巔峰。
歲月無情,雨果已老態龍鐘。然而他依舊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他的思想之源從沒有枯竭過,他的筆還是日行千裏。壹來到書桌前,雨果就仿佛又擁有了青春活力。他先後完成了《威廉·莎士比亞》、《海上勞工》等著作。在此期間,他始終摯愛著的妻子阿黛爾因心臟病離他而去了。雨果回憶起往日與阿黛爾的親情,傷心得五臟俱焚。,
1870年,闊別祖國多年的雨果終於又回到了巴黎。不幸的是,當時巴黎的市民暴動以及政府軍的鎮壓接連不斷。雨果既不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行動,又無法忍受法國政府的投敵賣國和政府軍對起義者的瘋狂屠殺,他再壹次離開了巴黎。在壹個寧靜的海島上,雨果正式開始了最後壹部長篇小說《九三年》的創作。在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中,雨果雖然已是髦紫老人,可是仍然壹如既往地參加文學界、政界的各類活動,他的激情還是不減當年。
1885年5月22日,雨果終於辭世而去,法蘭西人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19世紀的壹顆巨星隕落了,但是他的光輝永遠照亮著整個世界。
2:本書由羅曼·羅蘭(法國) 著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家、小說家、劇作家、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寫的,它包括《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基羅傳》三部“英雄傳記”。
傳記裏的三人,雖然壹個是音樂家,壹個是雕塑家兼畫家,另壹個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3:小仲馬
小仲馬(1824-1895)是法國小說家、劇作家。代表作品有:《茶花女》、《三個堅強的人》、《迪安娜·德·利斯》、《阿爾豐斯先生》、《德尼莎》等 。他是作家大仲馬生子同壹個女裁縫的私生子。7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誚。成年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象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他曾說:“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其文學創。痛苦的家境對小仲馬壹生產生了深刻影響, 因此,他後來的文學創作大多以探討社會道德問題 為主題。1848年,小仲馬發表了《茶花女》壹舉成 名,1852年他又將其改編為同名話劇,獲得了極大 成功,於是專門開始了戲劇創作。。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妳”。這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對他的兒子小仲馬說的壹句笑話。
◆壹段故事:不想坐在父親的肩頭摘蘋果
起初,小仲馬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父親便對小仲馬說:“如果妳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附上壹封短信,或者只是壹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妳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有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 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壹位資深編輯。直到後來,這位編輯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兒子小仲馬時疑惑地問道:“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小仲馬說:“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兩點評價:歷史的選擇比某些人的選擇更為嚴格和公正
1875年2月21日,小仲馬以二十二票的多數被選入法蘭西科學院,成了“不朽”的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頭銜在當時是最高榮譽。在這壹點上小仲馬比他父親、比巴爾紮克都幸運得多。他們兩位奮鬥了壹生,到底也沒有邁過科學院的門檻。但是歷史的選擇卻比某些人的選擇更為嚴格和公正。現在大概不會有人以小仲馬與大仲馬比高低,更不要說比巴爾紮克了。雨果認為大仲馬是位天才,小仲馬只不過有才華而已。這個評語是對的,但不完整。
——更熱衷於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
小仲馬的名字同《茶花女》緊密地聯在壹起。《茶花女》是他的代表作,不論是小說還是劇本都十分真切感人。遺憾的是,小仲馬沒有在這壹基礎上擴大自己創作的路子,開闊自己的視野。相反卻以《茶花女》為樣本定了調子,熱衷於寫自己的小世界。加上他又看不透事物的本質,只以道德觀點寫道德問題。這就使他的作品缺乏深度和廣度,愈到後期愈是如此。
除《茶花女》外,他壹生寫了兩部小說和十幾部劇本。這些作品幾乎都是寫上流社會或半上流社會的婚姻家庭問題。其中有些作品具有明顯的自傳性質。《茶花女》再現了他同瑪麗·杜普列西的壹段愛情。《珠光寶氣的太太》、《狄阿娜·德·利斯》、《克裏孟梭的事業》基本上是以他對李吉雅的追求為素材寫成的。《私生子》則是寫他自己的身世。
——成名之後變成了道德家
他的作品的另壹內容是批評生活道德的敗壞。對於被欺騙和被遺棄的女性表示同情。這無疑也同他的身世有關。在大仲馬同卡特琳娜的鬥爭中,小仲馬壹直站在母親壹邊。他對母親的不幸遭遇壹直抱著深切的同情。這些思想都曲折地反映在《奧布雷夫人的觀點》、《阿爾豐斯先生》、《德尼莎》等劇本之中。
小仲馬成名之後變成了道德家。在劇中出現了說教式的人物。如《女性之友》中的德·裏昂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成為女性生活的指導者。
總之,到後來小仲馬創作題材狹窄,這種“真實的高度”僅限於婚姻、家庭、不正當的男女關系等道德問題。正如菲迪南·布呂奈締埃指出的那樣:“到了壹定年齡,或者準確壹些說,取得壹定成就之後,許多作者就把自己同周圍世界隔離開來,不再進行觀察,只看著自己。他們結束了歌德說的《學習年代》,沈溺於幻想。……然而在真空中幻想是飛不起來的。……這位舞臺上的霸主在進入成熟期之後還知道什麽呢?只不過是文學界和上流社會。這只是巴黎微不足道的壹部分,只是罪惡和‘文雅’中的上流社會。這個小世界的作家創造出來的文學作品不可能是別的,只是病態事件的羅列……不能有任何真正健康,真正樸實的文學。” “只要付出真實的感情”——小仲馬與茶花女
歷史上流傳的關於著名青樓女子的故事,好象各國都有,例如我國就有杭州的蘇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國,那就要數茶花女了。
◆凝集著永恒愛情的《茶花女》
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壹見鐘情。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她珍重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了維持生計,仍得同闊老們保持關系。小仲馬壹氣之下就寫了絕交信去出國旅行。1847年小仲馬回國,得知只有23歲的瑪麗已經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余款給了她壹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現實生活的悲劇深深地震動了小仲馬,他滿懷悔恨與思念,將自己囚禁於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之程。壹年後,這本凝集著永恒愛情的《茶花女》問世了。此時,小仲馬年僅24歲。
《茶花女》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壹位外表與內心都像白茶花那樣純潔美麗的少女被摧殘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瑪格麗特是個農村姑娘,長得異常漂亮;她來巴黎謀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誠地愛她,引起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親反對這門婚事,迫使她離開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尋機羞辱她,終於使她在貧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藝術表達上獨特而新穎。組織情節時,用了追敘、補敘、倒敘,手法多變,生動有致。壹個個懸念的設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釋卷。特別是作品洋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劇氣氛,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茶花女》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
據稱,《茶花女》當時壹經出版即轟動全國,盡管上流社會惱怒地批評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蕩墮落”、“低級下流”。但更多的人們則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瑪格麗特的悲慘命運,她的靈魂悲號,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徹肺腑的悔恨,都強烈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令人“心神飛越”。
小仲馬壹舉成名,他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了。劇場爆滿,萬人空巷。當小仲馬將《茶花女》演出大獲成功的消息,告訴遠在比利時的父親時,電報上寫道:“第壹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父親立即回電:“我最好的作品正是妳,兒子!”
小仲馬的處女作《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雖然小仲馬後來發表的無數優秀問題劇,今日愛好者都已寥寥無幾,但這壹部作品就足以使他取得如大仲馬壹樣的名聲。《茶花女》也許在社會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馬爭得好的評價,但卻實實在在令這位作者在死後依舊名垂千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壁”的奇觀。
《茶花女》後來被改編成歌劇,由意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威爾第作曲,影響更為深遠。不久,無論是劇本還是小說,很快就跨越國界,流傳到歐洲各國。它率先把壹個混跡於上流社會的風塵妓女納入文學作品描寫的中心,開創了法國文學“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關註情愛墮落的社會問題的題裁,對19世紀後半葉歐洲寫實主義問題小說的產生,寫實性風俗劇的潮起,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茶花女》也是最早被介紹到我國的西方文學名著。1897年,著名翻譯家林紓將它介紹到我國,當時譯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產生了“可憐壹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魂”的巨大反響,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1907年,我國留日學生組織“春柳社”,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在日本東京首次公開上演,這次演出還標誌著我國話劇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