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既至杭大旱,饑疫並作。軾請於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壹,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軾曰:“杭,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
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待之。杭本近海地泉鹹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於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頃,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錢氏,歲輒浚治。
宋興,廢之,葑積為田,水無幾矣。漕河失利,取給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壹淘為民大患。六井亦幾於廢。軾見茅山壹河專受江潮,鹽橋壹河專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復造堰閘,以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復入市。以余力復完六井,又取葑田積湖中,南北徑三十裏,為長堤以通行者。
翻譯
蘇軾任杭州太守時,正逢旱災,收成不好,又有傳染病流行。蘇軾請朝廷免除上供的米三分之壹,所以米價沒有飆漲;又請朝廷賜下可出家為僧的執照數百份,用來換取米糧救濟饑餓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將平常倉的存米減價賣出,人民才免除饑荒的痛苦。
杭州由於地處江海之間,水味鹹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開始引用西湖的水作成六個井,人民的飲水充足。到白居易時又疏通西湖,引水入運河,再由運河取水灌溉農田,廣達千頃,地方才日漸富裕起來。
但是西湖中長滿水草,自唐代及錢王時代,每年都有疏通,所以湖水還夠用,宋代以後廢棄不管,到此時湖中盡是水草淤泥,被墾為田地的有十五萬丈多,而湖水已所剩無多,運河失去了湖水,只好依賴長江漲潮,湖水混濁多淤塞,船舶要在市區航行,每三年要疏通壹次,成為市民的大患。
六井也幾乎廢棄無用。蘇軾到任後,就疏通茅山運河和鹽橋河,茅山運河接受錢塘江水,鹽橋河吸收西湖水,又建造水閘,控制湖水的儲蓄與宣泄,於是海潮才不致於流入市區。再以多余的財力重整六井,人民因而得到好處。
蘇軾利用閑暇時走到西湖,四處觀察了很久,說:“挖出來的水草和淤土,將安置於何處?西湖南北距離三十裏,環湖來往壹趟,壹天都走不完,如果把水草淤泥堆積在湖中間,形成貫穿湖面的長堤,使南北直接相通,那麽既可除去淤泥,又可方便行人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