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金融國際化的內涵
所謂金融國際化,就是金融活動超越國界,從地方性的傳統商務活動發展到全球性的創新商務活動。其具體內容包括:金融機構國際化、金融市場國際化、金融業務國際化、金融資產和收益國際化等。
1.金融機構國際化是指壹國金融業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開展金融業務,形成信息敏感、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金融機構網絡。在互惠條件下,允許外國金融機構進入該國並開放其金融市場。
2.金融市場國際化是指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融合,使國內金融市場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組成部分,在更廣闊的市場中優化國內資金的配置,同時吸收和利用國外資金參與國際資本循環。
3.金融業務的國際化是指國內金融業務的進壹步延伸和發展,從傳統的區域性業務,如存款、貸款和投資,但其規模、性質和對象已有明顯不同。
4.金融資產和收入的國際化是指壹國金融業的海外資產和收入占其整個資產和收入的壹定比例,成為壹國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國際金融業的某些特征。
二,中國金融國際化進程
金融國際化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實現與世界市場經濟接軌的唯壹途徑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國際化經營。國際貿易和生產國際化的快速發展,必然要求金融機構提供出口融資和貸款,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提供相應的服務。外資企業越來越多,外匯業務的增加也要求國內金融業務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因此,要求加快金融國際化進程,既經營人民幣業務又經營外匯業務,既經營國內業務又經營國際業務,遵循國際慣例,擴大對外聯系和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市場。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在政府的領導下自上而下進行了經濟和金融體制改革。這壹改革通過行政力量,迅速建立起以中央銀行為主體,地方銀行、外資銀行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輔助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成為金融國際化的基礎。
1.金融機構國際化進程
1)中國加入了壹些國際金融組織,比如中國已經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亞洲開發銀行的成員。世界銀行於1993向中國貸款3.2億美元,於1995向中國實施的第七個鐵路計劃貸款4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在中國投資了39個項目,總金額達40億美元。中國農業銀行加入亞太農業信貸學會和國際農業信貸聯合會,加強農業信貸業務的國際聯系。當時,中國與外國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組織的聯系不斷加強,並與許多外國銀行建立了代理關系,以便更好地開展國際業務,服務於經濟的國際化。
2)中國金融機構在海外設立了壹些分支機構。僅中國銀行就在10多個海外國家和地區設立了400多家機構。1992年2月,英國《銀行家》首次公布中國銀行在全球最大跨國銀行中排名第八。0993年底公布了全球1000家最大銀行排名,中國大陸有6家銀行上榜:工行65438+。此外,在中國擁有多數股權的香港銀行集團旗下的6家銀行也榜上有名。
3)外資和合資金融機構在中國占有壹定比例。據統計,目前已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家外資銀行在中國15個城市開設了40多家分行和225家常駐代表機構。1992年秋,巴黎銀行正式成立。這些外資金融機構整體實力強,國際業務量大,人員素質高,經營策略靈活,現代化水平高,應用了世界壹流的技術和通訊設施,不僅對我國金融機構形成了壹定的競爭壓力,也使我國金融機構能夠更好、更近距離地學習國外先進的金融管理和行動方法,有利於我國金融業的國際化。
2.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所謂金融市場,是指金融資產進行交易的場所或領域。市場永遠是經濟金融活動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壹切成果的最終反映場所。任何經濟實體和個人都不能離開市場片刻。
中國真正的金融市場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後才逐漸形成的,到現在才十幾年,所以不正規和幼稚是必然的。因此,必須在進壹步成熟和完善國內金融市場的基礎上與國際市場接軌,因為國際金融市場蘊藏著巨大的資本潛力,擁有先進的金融工具和完善的管理體系,其客戶資源和經濟背景可以為中國創造更好的機會和提供更公平的條件。當然,盲目進入國際市場,采用不合理的策略會吃虧,所以首先要了解國際市場情況,然後學會使用國際金融工具,最後創造條件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1)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來看,環太平洋地區將出現壹批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中心。中國也希望有這樣的金融中心,加入國際競爭。因此,有必要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具備以下條件: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經濟實力持續增長、通貨膨脹得到有效控制、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良好。
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核心是匯率問題。在這方面,中國邁出了關鍵的壹步,即從1994 65438+10月1,匯率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壹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此舉有利於國內大宗商品價格接近國際市場價格,有利於發揮匯率調節出口的作用,應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變化;有利於成本核算、經營和管理,使會計制度有更統壹的標準;杜絕外匯黑市交易,凈化外匯市場,有利於國內經濟周期與國際經濟周期的重合;它有利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參與廣泛的國際經濟交流。
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和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
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發展迅速。經濟增長率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遞增,整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有效控制了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呈現順差趨勢。1994年,我國出口12157億美元,進口1157億美元,外匯儲備516億美元,為人民幣國際化做出了貢獻。
2)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
中國許多金融機構已多次在國際債券市場成功發行債券。籌集大量建設資金,支持國家經濟建設。
歐洲市場
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歐洲日元債券1988.1 150億日元。
上海投資信托公司歐洲日元債券1988.6 15億日元。
亞洲市場
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歐洲美元債券1993.3新加坡1.5億美元。
日元私募債券1985.10日本10億日元。
日元公債1991.10日本15億日元。
中國銀行的日元公共債券為1984.11200億日元。
1985420億日元
1985.1030億日元
1986470億日元
1989420億日元
東京美元債券1985.1065438+5億美元。
上海投資信托公司發行了1986225億日元的公共債券。
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發行1986920億日元公債。
1991年,中國向境外投資者發行以人民幣計價並以外匯交易的人民幣精選股票(b股),面值約3.8億元人民幣,通過溢價發行吸收外匯2.4億美元。到1993年2月,上海10家上市公司的總資本為6.5億美元。1992 5438+00年6月,華晨汽車控股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超額認購12倍價值8000億美元,股價在6月10至2月12之間翻了壹倍。1992.11中國國旅通過在港交所發行股票融資4億港元。1993.7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這是中國國有企業首次在香港上市,隨後首鋼在紐交所成功上市。中國證券市場與世界接軌。
3)中國保險業逐漸面向世界。
新中國的保險市場自形成以來從未與世界保險市場脫節過。即使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50年代和70年代被取消,它仍然作為中國人民銀行的壹個分支機構為中國的進出口業務服務。
今天,保險市場在發展和成熟的同時,也面臨著走向世界的新任務。眾所周知,中國已經成功入世,國內已經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兩者的最終結果都是中國進入了世界經濟序列。中國的目標是獲得與政治大國相匹配的經濟地位,而且越來越接近目標。隨著經濟發展的加快,保險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當國民經濟正常運行被不可預測的意外因素中斷時,保險業將發揮經濟補償作用,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保障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因此,如何配合中國經濟國際化的進程,確保中國經濟順利融入世界經濟,同時完成“走出去”的目標,成為中國保險業面臨的新課題。
中國保險業進入世界保險市場,已成為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方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代表中國參加了許多國際保險組織,與10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建立了業務關系。通過再保險交流,中國不僅積極參與國際保險活動,而且擴大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比如幾年前Austar發射緊急關機,星箭未損,但發射失敗。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支付了600多萬美元的賠償金,通過在國外再保險和分擔賠償金減輕了責任。像大亞灣核電站這樣壹個總保額20億美元的項目,在國際市場上風險壹定是多元化的。因此,中國保險業的發展不僅是壹個自我完善的問題,也符合世界保險市場的發展趨勢。
三、中國金融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1,宏觀政策差,綜合環境不協調。
政策和環境是金融國際化的兩大基石。目前,我國對外金融政策總體寬松,但與國際標準仍有較大差距。國際金融機構、工具、人才的交流,項目的自主合作開發都有很多制約因素。同時,經濟、文化、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基礎設施等綜合環境因素也嚴重影響著中國金融國際化的發展。面對現代世界信息網絡的形成和迅速發展,中國銀行業在辦公自動化和計算機化方面進行了壹些投資,這對及時了解國際金融信息和處理業務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與國際大銀行相差甚遠,設施陳舊難以與設備先進的外資銀行競爭,也會不同程度地制約國內業務的發展,對開拓國際金融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2.金融體系約束
中國金融體系的諸多弊端,不僅僅是因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失誤,更是因為體系本身缺乏內在約束力。經濟基礎結構不合理。傳統的指令性經濟體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市場經濟,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經濟運行不暢,效率低下,金融淺薄。中國的金融改革滯後於企業改革,自身的企業進程也比較緩慢,內部控制機制也不完善。目前,中國金融業處於“準”企業狀態,銀行缺乏自主產權,權力過度集中於更高層次,社會信用活動違背價值規律運行。改革初期,激勵機制已經覺醒,但相應的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只有在政企分開、實現責權利統壹的前提下,才能搞活金融機構,走向世界。
3.境外機構數量少,境外資產負債規模小,國際化水平低,影響了我國金融業的國際化進程。
目前只有中國銀行國際化程度高,境外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廣泛,其他銀行境外分支機構較少,對外匯資金配置、國際金融市場信息收集和資金拆借產生負面影響。這不僅會影響外匯資金的使用效率,還會制約我國跨國金融業務的發展,我國跨國銀行難以躋身世界跨國銀行之列。我國合資、外資金融機構雖有壹定發展,但比重太小,發展速度遠不及外資企業。雖然近6萬家外資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外資積累,但其主要支持者仍是國內銀行。中國正在逐步對外資銀行放開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正在走出低風險高收益的中間業務和外匯業務,全方位與國內銀行競爭。中國諾基亞公司提前還清了中國銀行的巨額貸款。
4.長期封閉的中國金融業對國際通行做法不熟悉或不習慣,不能適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要求。
我國的許多做法與國際慣例不壹致。金融監管以行政命令為主,法制不健全;國際按揭貸款,國內貸款主要靠信用擔保,甚至行政命令;貸款利率不反映資金供求的實際情況,企業對貸款需求沒有利率彈性。在這種情況下,中資銀行進入海外將面臨極其嚴峻的國際金融形式,並可能受到歧視。中國在金融機構的監管、審計、會計、統計和清算體系方面沒有完全采用國際標準,國內外金融業無法在同壹水平和基礎上競爭,也無法用同壹標準衡量,這也是國際化進程中的壹大障礙。
此外,人才問題是業務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表現在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國際金融和現代投資。同時,在人才使用上缺乏合理有效的人才競爭機制。中國要實現金融國際化,必須解決這些問題。
四、對中國金融國際化的幾點建議
1.深化國內改革,按照國際慣例改革金融業,建立開放的金融體系,完善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
中央銀行應加強法規建設,如《銀行法》、《中央銀行法》、《證券法》、《租賃法》、《信用擔保法》、《債務清償法》、《結算法》、《票據法》、《外匯管理法》、《公司法》等。這些法律法規必須符合國際標準和客觀規律,並與國際法律法規相銜接。
專業銀行正在向商業銀行方向發展,加強專業銀行管理制度建設,建立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機制,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進行公平競爭。
2、逐步建立自己的境外金融活動網絡,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創造條件推動中國金融機構走向國際市場。
金融機構“派出”是壹項政治性強、風險高、程序復雜、涉及面廣的工作。不能盲目設置,急於推出。要立足現有機構網點,增設必要的機構,著力拓展和完善功能,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設立海外分行有三種方式:跨國銀行、跨國銀行集團和跨國集團銀行。
3.積極穩妥地擴大引進外資銀行,建立中外合資金融機構。
有人擔心外資銀行的進入會排擠國內銀行,但不允許經營本幣業務。如果他們不經營本幣業務,就無法真正進入。香港的外資銀行占76%。他們沒有趕超本地銀行,而是把本地銀行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造就了壹個國際聯系廣泛、資金來源眾多、消息靈通的香港銀行業。當然,中國也應行使東道國主權,貫徹“適當保護、對等互惠、國民待遇為我所用”的原則,參照巴塞爾協議和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結合具體國情,依法科學管理,促進中資、外資、合資金融機構平等競爭。
4.加強與香港金融市場的聯系,培育國內金融中心。
發展金融機構,開拓國際金融業務,必然與國際金融市場建立密切聯系。出口導向型國家有必要積極有效地參與國際金融市場,開放自己的市場,培育自己的金融中心。
金融業繁榮的香港無疑是中國排名第壹的金融中心,中國應該利用其窗口功能吸引更多的海外資金。同時在上海、廣州、大連等發達城市培育壹到兩個國際金融中心,為中國經濟建設服務。
5.加強精通國際金融業務的人才培養,培養和造就復合型、專家型金融隊伍。
金融的國際慣例和法律是非常嚴格的,相關專業人士極其重要。我國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已經成為我國金融國際化的制約因素,盡快研究出壹套適合國際市場的人才培養方案,是我國金融國際化亟待解決的問題。
動詞 (verb的縮寫)結論
金融國際化是中國利用外資的極好形式。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和金融業自身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國際化。金融國際化是中國經濟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國際化的道路必須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