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在浩如煙海的詩詞歌賦裏,留有不少“月餅詩”。蘇東坡在壹首詠月餅的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可見早在宋代,月餅因其香甜可口,就很受人喜愛。其實,月餅的雛形早在唐代就已出現,隨著時
間的推移,花色品種越來越多。古代蘇州詩人袁景瀾《詠月餅》詩對餅師精工制作月餅有這種描繪:“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裏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從詩中我們不僅知道了做月餅的工序,還可看出古代中秋節就形成了互贈月餅的習俗。在福建等壹些地方,凡當外祖父或舅父母的,中秋節要給外孫子、外孫女或外甥送月餅。對此,施景琛的《中秋詞》詠道:“餅兒圓與月兒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愛護意,年年例又貺雙魚。”
月餅真正的起因,應當在於我國古老質樸的“嘗新”風。金秋正是收獲的季節,古代的人們用新谷物、果子做壹些新鮮可口的食品嘗新,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壹首《淞南樂府》便描繪了這壹情景:“淞南好,時物存秋香。月餅飽裝棗肉餡,甜果新谷漸登場。”這不僅是對勞動成果的品嘗,更是對來年豐收的祝願。
到了明代,月餅的制作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當時月餅上已經出現了“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類的裝飾性圖案。其設計之精美、構圖之巧妙、花紋之細膩,給人以美的享受,既體現出月餅制作者的匠心獨運,又反映了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彭蘊章《幽州土風俗》贊月餅曰:“制就銀蟾紫府影,壹雙蟾兔滿人間。幡然嫦娥竊藥手,奔入廣寒歸不得。”可見心靈手巧的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再現於月餅之上了。隨著時代的推移,月餅的餡兒也更加講究起來。楊光輔在《凇南采府》中有詩為證:“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由此可見,當時的月餅已經和今天的頗有些類似了。
中秋月夜,合家團聚,納涼賞月,嘗餅品詩,戲餅作樂,的確是雅致非凡,別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