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描寫成都的古詩詞有:
陸遊《成都行》
倚錦瑟,擊玉壺,吳中狂士遊成都。成都海棠十萬株,繁華盛麗天下無。青絲金絡白雪駒,日斜馳遣迎名姝。燕脂褪盡見玉膚,綠鬟半脫嬌不梳。吳綾便面對客書,斜行小草密復疏;墨君秀潤瘦不枯,風枝雨葉筆筆殊。月浸羅,清夜徂,滿身花影醉索扶。東來此歡墮空虛,坐悲新霜點鬢須。易求合浦千斛珠,難覓錦江雙鯉魚。
2.陸遊《成都書事》
劍南山水盡清暉,濯錦江邊天下稀。煙柳不遮樓角斷,風花時傍馬頭飛。芼羹筍似稽山美,斫膾魚如笠澤肥。客報城西有園賣,老夫白首欲忘歸。
3.蘇軾《臨江仙(送王緘)》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觴。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4.柳永《壹寸金·成都》
井絡天開,劍嶺雲橫控西夏。地勝異,錦裏風流,蠶市繁華,簇簇歌臺舞榭。
雅俗多遊賞,輕裘俊,靚妝艷冶。當春晝,摸石江邊,浣花溪畔景如畫。
夢應三刀,橋名萬裏,中和政多暇。仗漢節,攬轡澄清,高掩武侯勛業,文翁風化。
臺鼎須賢久,方鎮靜,又思命駕。空遺愛,兩蜀三川,異日成嘉話。
5. 杜甫:《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作品鑒賞:
(1).這首絕句,字面上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歷來註家頗多異議。有人認為它只是贊美樂曲,並無弦外之音;有人則認為它表面上看是在贊美樂曲,實際上卻含諷刺,勸誡的意味。說是語含諷刺,耐人尋味的是,作者並沒有對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壹語雙關的巧妙手法。
(2).字面上看,這儼然是壹首十分出色的樂曲贊美詩。“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城,即成都;絲管,指弦樂器和管樂器;紛紛,本意是既多而亂的樣子,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的,這裏卻用來比狀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樂曲,這就從人的聽覺和視覺的通感上,化無形為有形,極其準確、形象地描繪出弦管那種輕悠、柔靡,雜錯而又和諧的音樂效果。“半入江風半入雲”也是采用同樣的寫法: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蕩漾在錦江上,冉冉飄入藍天白雲間。
(3).這兩句詩,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樂曲的那種“行雲流水”般的美妙。兩個“半”字空靈活脫,給全詩增添了不少的情趣。樂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嘆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天上的仙樂,人間當然難得壹聞,難得聞而竟聞,愈見其妙得出奇了。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後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誇,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贊譽到了極度。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沈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