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石的歷史記載
據《霸州府誌》記載,木門寺建於南梁,隋朝毀,唐太宗貞觀年間重建。公元680年,張淮太子李習安被他的母親武則天貶到庶人。公元682年,李習安被貶巴州,途經旺蒼縣木門鎮,在木門寺住了幾天。與木門寺方丈壹起,在寺側的壹個石面上誦讀經文,並寫下“明雲(太子之名)被貶巴州,隨身帶大雲,曬古寺,嘆龍雲未遇”的詩句。公元684年,唐朝的才女、太子妃上官婉兒去霸州拜訪李習安。當她來到這裏時,她聽說王子被殺了。她在木門寺旁李習安壹直曬經的“曬石”上建了壹個亭子,上書“從巴南到荊州(木門當時叫荊州)”:“米倉綠米倉綠,夕陽如泣。瓜藤花棉瓜潮起潮落,不像在方巷時。”亭子上的詩,張淮小姐李習安王子。據廣元民間文藝家協會專家考證,這塊石頭壹直是寺院用來翻經的地方,在這塊石頭上修建的石階是木門寺用來曬經的。毫無疑問,李習安曾經在這塊石頭上晾曬經書。據專家介紹,巨石上雕刻的佛像呈圓形,該石的發現為研究唐代歷史、佛教文化和雕刻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具有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