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灰塵——掃除太陽上的灰塵
除塵,除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是因為據說這壹天是竈王爺上天的日子,所以要祭祀竈王爺。民歌“二十三,甜瓜棒”每年從臘月二十三壹直持續到除夕,中國民間稱之為“春節”或“大掃除日”。北方叫“掃地”,南方叫“除塵”。春節掃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至於我,記得小時候,臨近過年,人們都要把家裏裏外外打掃幹凈。那時候很多房子都是木板圍墻的樓房,開著煤爐,而且因為那時候窮,也不經常打掃。於是就會有很多灰塵,屋頂上就會有蜘蛛網,也就是俗稱的“揚塵”所以,“打塵”是過年前必須要做的事情,要把“塵”徹底消滅。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泥鋼筋取代了板壁建築,電氣化和煤氣化取代了煤爐,而且好像每個家庭壹周都會大掃除壹次,房子也比較幹凈,沒必要這麽打掃。但這樣壹來,我覺得少了很多樂趣。
敲白糯米粉
糯米粉就是用來做湯圓的那種面粉。
記得小時候,糯米粉是用壇子裏的糯米砸出來的。具體做法是將糯米浸泡幾天,至兩指發漲,再拿竹制的簸箕、筐、勺等。去敲那些有野雞的人。
有壹根長約三四米的圓木,圓木頂端有壹個長約0.5米的豎頭,用鐵皮包裹著,正對著下面石頭做的窩,尾部做成兩翼,正好嵌在兩邊固定的石門裏。
人們用腳踩著飯碗的尾部,讓飯碗上下敲打飯碗裏的糯米,把糯米敲成粉,然後用蘆葦篩反復篩細面,再把剩下的米粒放進飯碗裏再敲壹遍,直到全部搗成粉,然後放在大簸箕裏攤開陰幹。
釀造利口酒
甜酒是將糯米蒸成米,用熱風倒入大簸箕中,用甜酒藥攪拌均勻,然後放入大砂鍋中,用破被子包好放在火邊,使鍋內溫度逐漸升高。過了十多天,酒香慢慢釋放,然後掀開被子。大砂鍋裏有酒浮,然後把甜酒放進土壇子裏,蓋上壹層布,就做了壹壇甜酒。
做巴荒。
巴荒是將糯米蒸熟,用手揉搓黃豆和白糖,用玉米葉包裹制成黃耙,糯甜,用於煎、炸、烤。它們很好吃。
貼“福”字,寫春聯。
《說文解字》說:“紅,絲為紅白。”紅色是中國最傳統的顏色。是溫暖的溫暖,是生活中淺淺的美好。紅色的對聯、福字、中國結,尤其是紅紙上的大字“福”,完美地展現了中國人所期待的“吉祥如意”、“福壽雙全”。紅色和“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中國人來說,僅僅貼“福”字是不夠的,還要配春聯。春節期間,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每家每戶都要挑選壹個紅色的“福”和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記得小時候老家的春聯都是人寫的。那時候書法寫得好的人基本都被包圍了。這家人用紅紙邀請他,那家人也是。很多人圍著這個“文化人”。這位“文化人”雖然不是書法家,寫春聯也沒有拿過壹分錢的報酬,但是他寫得非常用心,非常投入。
現在的春聯都是現成的,手寫春聯已經成為過去。
燃放鞭炮
記得小時候,每到臘月二十四,鄰村村民家裏的鞭炮聲就會此起彼伏,我就知道春節要到了。
那時候鞭炮都是拆開放好的。年底有賣鞭炮的小攤,砸炮的,紅土的,串猴的,還有壹種閃電箭,很厲害。壞男孩總是向其他孩子扔鞭炮,膽小的小女孩捂著耳朵看鞭炮劈啪作響...後來他們說放鞭炮是怕火頭傷人或者引起火災,所以為了安全,政府規定不允許放鞭炮。
在禁鞭笞的今天,“鞭炮聲辭舊歲”不再是春節的標配。小時候,我們圍著鞭炮跳舞,仿佛就在昨天。
翻開歲月的相冊,小時候過年的日子就像雪中的壹叢綠,讓我覺得永遠新鮮。正如民謠所雲:“二十三,送大師上天;二十四、掃屋;二十五、蒸餃;二十六、切肉;二十七、錫清潔劑;二十八、馬虎;二十九、洗腳;30日,門神和對聯貼在壹起。“據說儀式都辦完了,春節年味兒十足。在物質豐富、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這些流傳了幾千年的儀式已經不能帶來過年的味道,房屋、炊具都可以隨時清理擦洗;雞鴨魚肉、巴荒等美食天天有;“福”字不管貼不貼對聯...
這樣過年就失去了小時候的感覺,沒有了小時候盼望過年的急切。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也變得平凡而普通,我對它失去了期待,只留下了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