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硯田無稅子孫耕的上句

硯田無稅子孫耕的上句

硯田無稅子孫耕的上句:有達者理而董之

硯臺介紹如下:

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壹,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山東青州的紅絲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古歙州今黃山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壹塊小研石在壹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

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壹端落地,壹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臺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硯臺的發展介紹如下:

硯臺,也名“硯瓦”,因其形如臺、凹如瓦而得名。《釋名》中對硯的釋義為:“硯者研也,可以研墨和之濡也。”雖然隨著文化的發展,硯已經成為文人賞玩的壹大“雅物”,但硯臺誕生之初僅是作為壹類工具,與刀劍、碗碟無異。

因此早期的硯更加重視的是性質是否堅實耐磨。1980年臨潼姜寨遺址出土了壹套用於彩繪陶器的工具,其中便包括了壹方石質的硯臺,可見作為壹種工具,硯的歷史十分久遠。到了先秦之時,絢爛的文化蓬勃發展,文字及書寫記錄技術的發展使專用於書寫的硯隨之誕生。

硯臺在漢代的發展介紹如下:

漢代的硯臺形制相對更加精美,石硯多為圓形硯面的三足形硯臺,多加蓋,狀如小鼎,且刻有簡單的花紋。在漢代,就地取材的簡單硯臺十分常見,而略加修飾的外形則體現了漢代人在文化生活方面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