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竹石的作者和背景

竹石的作者和背景

目錄

1?作品原文

2?註釋譯文

詩詞註釋

詩句譯文

3?作品鑒賞

4?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編輯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1,立根原在破巖中2。

千磨萬擊還堅勁3,任爾東西南北風4。?[2]?

註釋譯文

編輯

詩詞註釋

咬定:咬緊

立根:紮根。破巖:裂開的山巖,即巖石的縫隙。

千磨萬擊:指無數的磨難和打擊。堅勁:堅強有力。

任:任憑,無論,不管。爾:妳?[3]?

詩句譯文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

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妳刮東西南北風。?[2]?

作品鑒賞

編輯

這首詩是壹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贊美巖竹的堅勁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

詩的第壹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壹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

鄭板橋詩意竹石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山巖縫的翠竹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壹個“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壹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於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紮根在破裂的巖石之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壹尺,雖然壹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壹千場”。在這首詩裏,竹石則形成了壹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壹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裏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誌的象征,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風昨夜渡瀟湘”這幾句,又如:“壹陣狂風倒卷來,竹枝翻回向天開。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在這首詩中同樣竹子經受著“東西南北風”壹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但是由於它深深紮根於巖石之中而仍巋然不動,堅韌剛勁。什麽樣的風都對它無可奈何。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壹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壹種堅韌不拔的意誌力,而這壹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壹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系,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壹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壹樣。但詩人追求的並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壹根瘦硬的巖竹中灌註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壹種畜外的深意和內在的神韻。

這是壹首借物喻人、托物言誌的詩,也是壹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著有力。[4]?

作者簡介

編輯

鄭燮(1693~1765),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

鄭板橋畫像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興化(今江蘇興化)人。擅畫竹、蘭、石,書法以“六分半書”名世,詩文也寫得很好,所以人稱“三絕”。其畫在畫壇上獨樹壹幟。與羅聘、李方膺、李鱔、金農、黃慎、高翔和汪士慎並稱”揚州八怪“。?[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