蒓羹鱸膾的典故:
《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菇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太平禦覽》卷八六二引作”吳中蒓羹、鱸魚膾”。《晉書·文苑傳·張翰傳》亦載,作“吳中菇菜、蒓羹、鱸魚膾”。
釋義用法
晉張翰字季鷹,人稱江東步兵,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而想念家鄉的蒓菜羹、鱸魚膾,認為人生應該適意,不能遠離家鄉幾千裏去作官,於是辭官而歸。後以此典表現人不受名利羈絆,縱情自適; 也用以表現人思鄉歸隱。
用典形式
憶鲙 唐·張南史:“已被秋風教憶鲙,更聞寒雨動飛觴。”
吳蒓 宋·陸遊:“江上霜風吹角巾,東歸不獨為吳蒓。”
思蒓 宋·陳與義:“思蒓久未決,食薺轉覺苦。”
思鱸 宋·張元幹:“睨柱倘能回趙璧,思鱸安用過吳儂?”
蒓鄉 宋·王沂孫:“何時橘裏蒓鄉? 泛壹舸翩然,東風歸興。”
蒓鱸 宋·蘇軾:“我生涉世本為口,壹官久已輕蒓鱸。”宋·程垓:“舊信江南好景,壹萬裏輕覓蒓鱸。”宋·潘希白:“幾回憶故國蒓鱸,霜前雁後。”清·陳維崧:“江東西風起,蒓鱸可以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