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過年”。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早上吃餃子,中午擺家宴,晚上吃甜食。壹天中不許鬥嘴,不得摔碎碗盤,摔碎了,要馬上說“歲歲平安。”以兆來年萬事如意,合家歡樂。鄰人見面,互說吉利話。晚輩向長輩磕頭問候,長輩為孩子發壓歲錢。
初二到初五,出嫁女子要娘家“拜年”。攜帶禮饃、禮條(帶肋骨的豬肉)、四種鮮青菜(寓四季長親)。
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元夕。正月十五晚上觀燈,十五、十六兩天有各項民間娛樂活動。家中用白面蒸出形似長蟲、刺猬、口袋和棗山等大型蒸饃,象征來年好收成。
二月二
又稱龍擡頭。民間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禁忌,因此人們多等這壹天剃頭,以取吉利。家家攤煎餅,爆玉米花,炒大豆。
清明節
為群眾性的祭掃祖墳的活動。在墳頭燒紙,掛白紙條,以招幡揚魂。
端午節
俗稱五月端午。家家門頭插艾草,兒童戴香囊,脖子、手脖、腳脖系五彩線。日出前取河水洗臉,吃粽子。
中元節
俗稱鬼節,在七月十五,炸油饃,上墳祭祖。
中秋節
即八月十五。節前帶月餅、水果走新串友。晚上,全家團圓拜月。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之俗。
十月壹
俗稱鬼節。上墳,為墳墓添土。戶戶吃油饃。俗語說“十月壹兒,油唧唧兒。”
冬至節
二十四節氣之壹。從冬至起開始數九。家家戶戶吃餃子,俗曰: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
臘八節
俗稱臘八兒。民間有“吃罷臘八飯,開始把年辦”的俗語。臘八粥象征五谷豐登,還有人在樹上塗臘八粥,並祈禱說:大樹小樹吃臘八,來年多結大疙瘩。
祭竈
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擺設竈糖,送老竈爺上天,並讓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來年合家平安。正月初壹早上請回竈爺,“臘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壹五更來。”
除夕
全家團聚守歲,又稱“熬福”,睡得越晚,來年越有福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春節之末,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亦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者“燈節”。
正月十五叫上元節,也稱為元宵節,有著悠久的歷史。上元節的內容十分豐富,人們在晚上可以“鬧花燈”,即張燈、觀燈、打燈虎,還可以放花炮焰火。上元節的應節食品是元宵,香甜味美,深受大家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