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折射出壹點人生的道理,所以分享給大家。
董遇是東漢末年人,當時的學者。
漢獻帝興平年間,董遇和哥哥收集撿拾野稻子賣錢維持生計,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著儒家的書籍,壹有空閑,就拿出來學習誦讀,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還依舊讀書。
這裏可以說明董遇為了學習不顧親人的冷嘲熱諷,具備鉆研精神,真正的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努力學習,篤學如斯,真的不容易。
讀書人要耐得住寂寞,不是說妳讀書讀了就會任用妳,當然腹有詩書氣自華,就算仕途不利,最起碼自己的文化知識還是要提高的,隱居不仕的如陶淵明,水鏡先生,司馬承禎等人。
當然學習到文化知識,能夠學以致用是最好的,可以壹酬平生之誌,正如李白詩句裏說的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如果有展示才華的機會,能夠壹展平生所學,為國所用,當然是十分好的。這就是個人理想的實現。
當然,孔子曾說“道不行,乖桴浮於海。此語出自《論語·公冶長》,全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意思是,孔子說:“大道如果不能推行於天下,乘坐著竹筏子到東海去遊蕩,因該子路能跟隨我吧?”子路聽說這件事,很喜悅。
也就是說孔子的思想就是得到任用就擔任官職,為國為民做事,如果得不到官職,就隱居,比如說乘稃遊於海,就是壹種隱居的方式。孔子壹輩子都在周遊列國,可是他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在當時被列國國君所接納,孔子晚年回到家鄉魯國,專心整理古代典籍《詩經》《春秋》等,晚年的孔子沒有擔任政務,應該屬於壹種隱居的狀態吧。最起碼是閑居的狀態。
董遇後來成為了壹個對於《道德經》很有研究心得的大儒,並為《道德經》做了註解,而且對於《春秋左傳》有壹定獨到的見解。
這裏我還要補充說明壹下:董遇能夠好學,並且還有壹個主要的地方~就是:他的哥哥嘲笑他,但是他卻不為所動,也就是人家嘲笑他,他卻如如不動,不辯解,也不因為別人嘲笑而改變自己的誌向,這就是董遇的高人之處。
碰到壹般的人可能都會去爭辯,但是董遇沒有,繼續好學不倦,這就是他的值得推崇的地方,十分的不容易。所謂,勝不驕 敗不餒,不為別人的態度而改變自己的初心。其實,這也是不忘初心的壹個表現。
任別人怎麽說,董遇始終保持自己的本質。
這種精神值得學習~
董遇的故事說明第壹要抓緊時間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少年不知勤學早,階前梧葉已秋聲。求學需要早,而且要耐得住寂寞,比如董遇讀書的時候就默默無聞,潛心治學。
(圖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