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良與關羽到底誰厲害?
關羽白馬坡斬顏良、黃河邊刺文醜婦孺皆知。就因為這個,無論是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還是在大家的茶余飯後的談論中,該二將都被排在了壹流之外。畢竟,被人壹刀殺的人是不能視為壹流的。然而,顏良單挑張遼、徐晃,文醜單挑趙子龍也是眾所周知。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論述顏良、文醜的文字雖不多,但是從對他們的出場、戰爭經歷和單挑經歷來看,都足以顯示出他們的勇猛和驍勇。《三國誌》中孔融就曾這樣評價過他們:“顏良、文醜,勇貫三軍。”雖然關羽勇猛異常,但是在白馬坡,顏文二人真的就這麽輕易地被關羽壹刀壹個殺了?真的就這麽輕易戰死了?還是另有其因?壹先聲奪人—兩將閃亮登場;英雄折戟—兩將草草而死關於顏良、文醜,雖然小說中從未給他們以正面的肖像描寫,但他們在尚未出場就讀者先聞其威名了。並在小說中多次提到過“顏良、文醜”之威名。關東各路諸侯***戰董卓之時,董卓手下有上將華雄來戰十八路諸侯,斬多員名將於陣前。此時盟主袁紹曾這樣嘆道:“可惜,吾上將顏良、文醜未至。得壹人在此,何懼華雄!”這就是說顏良足以匹敵華雄。至顏良、文醜出場,就遇韓馥手下耿武、關純。顏良立斬耿武、文醜砍死關純。使得袁紹入翼州。袁紹磐河戰公孫瓚之時,文醜更是盡顯威風,磐河橋上打得公孫瓚狼狽之極。瓚軍中健將四員壹齊出戰,竟被文醜壹槍刺死壹人。直到趙雲出場,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文醜這才撥回馬去了。袁紹遣顏良作先鋒,進攻白馬戰曹操。顏良統兵打仗還是有壹手的,其排好嚴整的陣勢足以令善於排兵布陣的曹操汗顏。原呂布手下的宋憲、魏續竟不怕威振天下的顏良!敢來出戰、罵戰。被顏良三合斬宋憲,壹合殺魏續。接下來是徐晃與顏良的單挑。曹操問手下:“誰敢上前與顏良壹戰?”此時在曹操手下尚還不算大將但是武藝高強的徐晃應聲而出,與顏良戰了二十合,敗歸本陣。確實不是顏良的對手,且戰久了有戰死或是受傷的危險,所以只打了二十回合體面回到曹營陣中。使得操軍諸將栗然。就連曹操都大驚曰:“真勇將也!”文醜聞顏良被誅,怒曰:“顏良與我如兄弟,今被曹賊所殺,我安得不雪其仇。”是役更是勇猛異常,面對張遼、徐晃兩名虎將,竟還能連放兩箭,其中壹箭射中馬之面頰。那馬跪倒前蹄,張遼落地,失去了戰鬥力。文醜回馬復來,只虧是徐晃截住了文醜廝殺才救了張遼。文醜血戰兩將而有余力!但是白馬坡下,黃河邊上,顏良和文醜只在數日之間,俱被關羽壹刺而死!勇將驟死,英雄末路!二 對兩將戰死的幾點疑問小說中對顏良、文醜之死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首先是在人的方面,特別是在武力方面(註釋:我們這裏所說的武力就是武藝,武藝是壹項綜合指標,除了射箭外,其他如力量、速度、技巧、反應都是武力的因素)。顏良、文醜,是河北名將,是三國時期大諸侯袁紹極為倚重的統軍大將。關東各路諸侯***戰董卓之時,就從袁紹的口中側面地印證了他們的武力。就在白馬之戰前,沮授曾諫曰:“顏良性狹,雖驍勇,不可獨任”;(袁)紹曰:“吾之上將,非汝等可料”。從這可以看出袁紹對顏良的倚重!且不論翼州之地,顏良立斬耿武、文醜砍死關純。因為耿武關純之輩確非屬名將之流。但是在其後的磐河戰公孫瓚之時,文醜盡顯威風,打得公孫瓚狼狽之極。公孫瓚何人也?關東諸侯會師攻董卓之時曾對公孫瓚這麽描述:“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呂布又是何許人?我想這個人不用在此多做解釋了。凡是懂點三國的人都知道他是***認的“戰神”。公孫瓚尚能在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武力和裝備下逃生,可想而知,他也並不愧對“白馬將軍”之稱。文醜竟能打得他狼狽之極。更加意外的是在後面:當時趙子龍從草坡左側轉出,飛馬挺槍,直取文醜。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三國裏面單挑超過50回合的屈指可數,兩個武將能打50回合,至少他們武力相差不大,由此可想文醜時乃真悍將也!再看顏良,立斬耿武之後,他的再次出現是在白馬之戰。這更是他顯威名的時候了,他戰不三合斬宋憲,壹合劈魏續。按書中的說法宋、魏可是“飛將”呂布手下的健將啊!竟也只能在顏良手下走壹回合。二十合敗徐晃,更是使得曹營諸將栗然可嘆!值得註意的是“諸將栗然”這麽幾個字,栗然――發抖害怕的樣子。操營諸將何以會栗然呢?顏良所部“精兵十萬,排成陣勢”只是壹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顏良斬健將、速敗勇將所表現出來的駭人氣勢。身為操營勇將猛將的徐公明竟然只敵得區區二十合!須知當此時曹營眾將中,張遼、張郃、夏侯惇、夏侯淵之輩莫不與徐晃差不多的水平。這使得“虎癡”許褚都未能吭聲。許褚者,自典韋死後曹營第壹高手。悍將也!嘗與馬孟起裸衣大戰,曾在曹操敗走華容道,眾將盡皆膽寒時,騎無鞍馬鬥張飛。這樣壹個猛人,竟也被栗然!這更加能顯示出顏良的厲害。在此作者所強調的這壹切是為了突出顏良之強的目的。猛將徐晃居然也是二十合敗陣!這份功力足以與渭水馬超二十合敗張郃、鑲山趙雲三十合敗張郃交相輝映了。無怪乎曹操驚呼“真勇將也”。且不論此,文醜還有更加精彩的表現:文醜挺身獨戰曹軍,從容撤退。曹營張遼、徐晃兩員大將齊出追擊,他竟能不慌不忙,箭如流星,若不是徐晃提醒,號稱“不在關羽、張飛之下”的張遼恐怕就丟了命了。在《三國演義》全書中壹流武將互相單挑中,以壹挑多的情境比較正常的場合只有3個:呂布關前戰關、張;文醜戰張遼、徐晃;趙雲戰張合、徐晃。而就是這三場之中,呂布和對方打了個平手;趙雲也只是震住了對方;只有文醜,以壹敵二,泰然自若,並擊敗了赫赫有名的兩員壹流武將。後人不得不承認他的勇猛。徐晃原為楊奉手下,使用大斧,武藝過人,曾協助楊奉保護獻帝,擊退郭汜的追擊。後降曹操,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壹。受到過曹操的多次贊揚。他的武力超群,全書中徐晃出戰約計有14-15次,利斧下的亡魂有:崔勇、李樂、汪昭、彭安;擊敗過袁紹之大將韓猛;戰許褚五十合平;與右臂受傷少力的關羽戰八十合處上風。—位典型的壹流將領。曹操也評價“徐晃乃真良將也”。就是這樣壹個虎將,在顏良手上20合便敗走了。況趙雲實乃是三國中真虎將,死在其刀下的武人不勝數舉,但是就是這樣壹個超級武將,文醜尚能對拼50合而不落敗!這無不襯托了顏良、文醜之強。徐晃戰關羽尚能走上80回合而不落敗,而獨顏良能20合而勝之,然顏良卻被關羽壹刀刺死。於理來說不符。有人說,顏良文醜之死妙在飛刺之“飛”。當時關羽騎的可是有神駒之稱的馬中赤兔。而顏良文醜具是死於關羽之飛刺下,能壹刀殺顏良的關鍵就是赤兔馬的原因。也許這也是有原因,但是在小說第五回中呂布揮戟戰武安國,壹個名不見經傳的武安國竟能從戰神、赤兔下帶傷而走。公孫瓚亦如此。而張飛也能50合而戰平呂布。[8]稍了解的人都認同呂布武力強於關羽。但是顏良,文醜在面對壹個武力與己幾乎相同的人,卻莫名的被刺死了!難道就在於赤兔的快嗎?非也!又有人說顏良之死,死在其鈍。尚未反應,即被羽斬於中軍。難道這就是原因嗎?非也!顏良是袁紹的第壹勇將,如果尚屬“反應遲鈍”之類,其不早死於陣前,何需關羽來砍呢?再者如小說所說:羽提刀橫殺而來,良於中軍,當關羽“鳳目圓睜、蠶眉直豎”,顏良陣地。反應再慢之人也醒了。所以這個理由也是不成立的。我們再來看小說是怎麽描寫顏良和文醜之死的:嘉靖元年本“卷之五‘雲長策馬刺顏良’是這樣描述的:“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將盔取下放於鞍前,鳳目圓睜,蠶眉直豎,來到陣前。河北軍見了,如波開浪裂,分作兩邊,放開壹條大路,公飛奔前來。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到來,恰欲問之,馬已至近。雲長手起,壹刀斬顏良於馬下。……雲長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頭,……飛身上馬,提刀出陣,似入無人之境。”再看毛本:“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沖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沖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壹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將大驚,不戰自亂。曹軍乘勢攻擊,死者不可勝數;馬匹器械,搶奪極多。關公縱馬上山,眾將盡皆稱賀。公獻首級於操前。”羅本中對關羽上陣的描寫:“將盔取下放於鞍前”— “放開壹條大路”—“ 恰欲問之”都說明這是壹場出其不意的奇襲!“將盔取下放於鞍前”這是打仗的陣勢嗎?或許更加像是來訪的使者。而顏良軍是怎樣對待使者關羽呢?“如波開浪裂,分作兩邊,放開壹條大路”這不是對使者的態度嗎?而顏良是怎樣對關羽呢?“見關羽來,不準備迎敵”這種情況下被關羽斬於馬下,壹句“方欲問時”,蘊涵了多少問題於其中?這讓顏良死得不明不白,也讓他的沈冤能被後世之人昭雪。對於這些方面,毛本似乎少了壹些描述語。但字裏行間之下,也可略見端倪:首先關羽的大刀是倒提著的,麻痹了顏良,如果是準備單挑或沖陣,斷無單手執刃且刀頭沖下的道理;其次如果是河北軍有意阻擋,不會出現波開浪裂(分作兩邊狀)的場面,要麽層層圍裹,要麽四散奔逃;再次“方欲問時”也可說明問題,顏良根本未將關羽視作敵人,也根本沒有做好戰鬥準備,那麽顏良究竟準備問什麽呢?試想當時劉備正“做客”袁紹營中,況關羽曾“杯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天下早已廣為贊之,連曹操都視之為珍寶,顏良尚不知乎?劉備,就是因為這個關鍵的不穩定因素存於袁紹營中,從戰前劉玄德與袁紹說的:“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於曹賊;上不能報國,下不能保家:安得不憂?”多少可以推敲出在袁紹營中,劉備可能對袁紹、顏良描述過關羽形貌。更有羅本生怕讀者看不明白還註釋了這樣壹段話:“原來顏良辭袁紹時,劉玄德曾暗囑:‘吾有壹弟,乃關雲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壹尺八寸,面如重棗……使青龍大刀……如見他,可教急來。’因此顏良見關公來,只道是他來投奔,故不準備迎敵,被關公斬於馬下。”另文中附有贊詩壹首道出玄機:“……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 就是因為劉備,讓顏良死得不明不白!可以說是劉備害死了顏良。最後這個“刺”字也值得揣摩,用大刀殺敵的不用砍、劈等常用動作,而是刺!眾所周知,古代刺客,他們行刺時,都是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這裏關羽殺顏良用個刺字同樣也是出其不意、而攻其不備。細心的看客可能看出來了,小說在前面描寫顏良和前面包括徐晃在內的人交手時,都是先叫陣,再擺好陣勢廝殺。如長阪坡趙雲單騎救阿鬥時便大喊了許多聲:“吾乃常山趙子龍~!!!”正是因為這句,使得趙雲形象深深留於曹操腦中,更加蕩漾在讀者的心裏。而關羽是不宣而戰,忽然來偷襲。在這壹點上無論是《三國誌》還是《三國演義》中都說得很簡單:關羽來時,顏良剛跨上馬,還沒準備好,而被關羽斬於馬下的。再來看文醜被壹刺而死:“忽見十余騎馬,旗號翩翻,壹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乃關雲長也,大喝:“賊將休走!”與文醜交馬,戰不三合,文醜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醜,腦後壹刀,將文醜斬下馬來。”單說“心怯”兩字,《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是這樣描述的:“(紹)遂仍請玄德上帳坐,議報顏良之仇。帳下壹人應聲而進曰:‘顏良與我如兄弟,今被曹賊所殺,我安得不雪其恨?’玄德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將文醜也。”再觀其與徐晃張遼戰,特別是號稱“不在關羽、張飛之下”的張遼。文醜竟能不慌不忙,箭如流星,奈何關羽壹出,其便“心怯”而去?按理,他是找關羽為其兄弟報仇,更應血戰而死!為何其不出壹箭而去?於情理不合!這次出戰是劉備與其壹起的,劉備之來是為探雲長的實信!文醜急走,難不成又有其他原因在其中?結果又如顏良般,被壹刀飛刺而死!綜觀上述,實在讓人為顏良文醜之死喊冤。三 顏良文醜死因之我見《三國演義》雖然是壹部小說,但它的思想內容十分復雜,融合了傳統、官方、民間與作者個人的各種思想。縱觀《三國演義》,全書都洋溢著尊劉尊蜀的氣息,同時《三國演義》也是壹部忠義智勇的英雄頌歌,在小說中,以劉關張及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方面,是正義的代表。關羽作為壹位能與曹操、諸葛亮並列為“三絕”之雄。甚至後世還有這樣的詩句來評價他:“將軍氣作漢長城,此身肯與賊俱生?壹時成敗風雲散,千古精誠日月明。”他的忠貞神勇、義薄雲天,已經化身成了義氣的象征。關羽已經從壹個普通的人被尊為神,而且是愈來愈"神",愈來愈受人們尊崇。在人們心中壹直他都是像神壹樣的人物,因為他武藝高強,忠義兩全,對劉備是忠貞不二。曹操對他是美酒佳瑤、黃金美女的賞賜他,而他卻壹心要找到劉備,輔佐漢室。他還過五關斬六將,殺顏良、文醜。這是他的武藝高強。他的毅致力也非常高,華佗為他刮骨療毒時,他談笑自如。試問從古至今誰能作到這樣。關羽,壹聽到這個名字,總是能引出人們無限的崇敬。在小老百姓的眼裏,他就是神的化身,英勇,神武,講義氣,是壹個幾乎集中華傳統美德於壹身的人,千百年來,他受到了人們的尊敬與敬仰。妳或許沒有讀過三國,但妳壹定聽說過關羽。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已經把他當成了神,壹個在危難是可以救助自己的神。《三國演義》已將關羽塑造成仁義禮智信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他因此成為宣揚儒家倫理觀念的最佳人選。成為中國的武聖,與文聖人孔子壹起,接受世人膜拜。縱觀關羽的壹生,可謂波瀾壯闊、高潮叠起;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跡不勝枚舉。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斬文醜;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刮骨療傷。人生天地間,再有何求?!羅貫中對關羽實在太熱愛了,不免放縱,尤以誅顏良,斬文醜為甚。顏良、文醜之猛在小說文首便已顯然出於袁紹之口。此後,顏良、文醜便銷聲匿跡。直至袁紹進攻曹操時,才再現蹤跡。這時曹操恰好也收服了關羽。唉,為何如此之巧?!猛將宋憲、魏續;勇將徐晃也被其打敗。使得勇冠三軍的顏良真是威風凜凜。惜哉,這種威風並非為顏良,而是為關羽!在層層襯托下,關羽出場了。本以為關羽要與顏良大戰三百回合,然後才能取其首級。哪知關羽倚仗馬快,打的顏良措手不及。只壹回合便取了顏良的性命。不禁愕然:高潮來到之後,突然戛然而止。不僅是顏良措手不及,便是我等也始料不及。可憐顏良,文醜之輩生不逢時、生不逢地、生不逢主。生有強將如雲之時,未生蜀國之地,未投仁義之君。所以只能是作人陪襯罷了!縱使顏良文醜再厲害,其也只配是作關羽的手下忘魂。惜哉,顏良、文醜!說什麽河北名將,勇冠三軍!只不過是跳梁小醜,關羽的墊腳石而已。在《三國演義》中,顏良出場的次數不多,單挑也就三次,文醜更是如此。雖然他們有過很輝煌的戰鬥記錄和極其高深的武力,但是他們只是屬於過渡型的人物,也是成就武聖關羽智勇雙全形象的鋪墊人物,被關羽襲刺身亡是他們的宿命!準確的說他們是關羽的鋪墊,將顏良和文醜的武力描述得越厲害、越神奇,就越能突出關羽的勇武。顏良死於關羽之刀下,是關羽武力巔峰的象征。雖然在《三國演義》中呂布、馬超、趙雲、張飛的武力似乎都比關羽高壹點,但是相信絕大多數三國讀者應該是承認關羽成為武聖的。這說明得到武聖這壹近乎神話的榮譽稱號,並不完全靠的是武力,關羽之成為武聖有復雜的原因,除了“絕倫”的武藝外,其智勇雙全、忠心耿耿、義薄雲天,幾乎集中了武將的所有優勢。但是有了飛刀刺顏良文醜的“功績”,就足以成就關羽作為武聖光輝形象的真實寫照。小說越是把顏良文醜塑造得強悍,就越是突出了關羽。小說中不安排武力和關羽相當的許褚出戰顏良,其用意正是如此。身為北方首席大軍閥袁紹手下的大將,顏色良和文醜就沒有這樣的運氣了。袁紹身為北方最大的軍閥,歷來是作為壹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而且縱觀整部小說以及《三國誌》,對袁紹的評價都是褒少貶多。《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更有對他這樣的評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範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在這樣的“靠山”之下,所以他們縱然英勇無比,也只能作為他人明君仁主,忠魂猛將的映襯了。這於情於理來說又是合理的。顏良文醜之死,表面上是顏良文醜能力不足,為關羽所殺。究之亦是為劉備所害,正是因為劉備這個不穩定的因素在袁紹軍中,加速了顏良和文醜的死。實探之,乃是作者使之死!作為顏良,文醜之君主的袁紹,雖久居北方,又有很強勢力。但是其既非漢之正統,又非仁義名君。正是在壹個無好名聲的君主下使得其手下的悍將也只能是做他人之陪襯!《三國演義》是在陳壽《三國誌》等歷史記載的基礎上,按照壹定的美學理想所創造的壹部歷史演義小說,作為小說,當然有虛有實。它在按照壹定的政治道德觀念重塑觀念的同時,也根據壹定的美學理想來進行藝術的創造,使實服從於虛。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和事件很多已經全非歷史本來面目,情節也多經過處理。它已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借三國史實的基幹和框架,另描了壹副波瀾壯闊、氣勢恢弘的歷史畫卷。小說中誰強孰弱已非後世爭論的重點,河北名將顏良,文醜在小說中的描繪只不過成了襯托故事主要主人公的“綠葉”。縱然他們有萬夫之勇,但是始終都得背上被人壹刀刺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