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長江為什麽叫江,黃河為什麽叫河?江和河有什麽區別?

長江為什麽叫江,黃河為什麽叫河?江和河有什麽區別?

長江和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兩大母親河,在文字出現之前,具體叫什麽,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得知了,但是我們根據地質變遷,也許可以尋找到遠古人類思考的壹些原則。

根據科學家對地質變遷的研究發現,長江最初的雛形大概形成於距今1.4億年之前,那時的古地中海面積比現代大很多,長江也是由東向西,流入古地中海。到了6500萬年前,即恐龍滅絕的時代,發生了劇烈的造山運動,喜馬拉雅山崛起,古地中海消失,西部地形快速升高,長江的流向由東向西,變成了由北向南,然後又轉身東流。到了300萬前,西部高原進壹步擡高,古長江之水切穿巫山,壹路向東,直奔東海,形成了現在的“滾滾長江東逝水”。

黃河的年齡相較長江,年輕了很多了,黃河孵化於距今115萬年之前。最初,黃河只是連接中西部地區各個湖盆的眾多內陸河,相當於大地的毛細血管,非常的平和舒緩。這種特性其實更利於人類對河流的利用。在經歷了105萬的演進變遷之後,黃河流域的各個湖盆逐漸貫通,終於形成了現代黃河的雛形。在距今10萬到1萬年間,黃河之水奮力沖出了東西部,向著大海的方向奔湧而來,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入海口。

因為黃河流經區域的特殊性,導致黃河更易泛濫,形成了非常適合農耕,富庶壹時的黃河沖擊平原。而黃河的中下遊多為平原,入海口也是經常改變。據傳大禹治水,以疏導的方法,疏通河道,成為了可知的第壹次黃河入海口改道記錄。宋朝時期,黃河也曾數次改道,曾經壹度擁有過兩個入海口,壹個北入渤海,壹個南入黃海。此後雖然黃河又變成了壹個入海口,但時不時的人為或者自然決口,讓黃河下遊的河道在南北之間,來回不斷變換。

按照史料的記載,在2500多年間,黃河曾經泛濫近1600次,大改道就達26次。這也是華夏之始的母親河,對於大肆破壞中上遊植被環境的懲罰吧。古人早有“聖人出,黃河清”之說,現在出現了壹門叫“環境經濟學”的新學科,西部開始實行退耕還林,很多農民搖身壹變,成為了護林員,相信我們的母親河之水,清澈的時間會越來越多。

了解了長江和黃河的 歷史 ,我們就可以來推測壹下兩大母親河名字的來由了。

根據現存的史料記載,最初的“江”、“河”,是長江和黃河的專有稱呼,其他的都叫“水”或者“川”。春秋戰國時期,《尚書·爾雅》、《左傳》中均有“江”、“河”的記載,根據其描述的特征推斷就是指“長江”和“黃河”。到了東漢,王充在《論衡》中稱長江為“大江”,而班固在《漢書》中開始使用“黃河”之名。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的名字出現在《晉書》之中。自此,長江和黃河的名稱,正式形成。

至於江、河的區別。

1、最初是海江內河。

由地質變遷和史料的記載綜合來推測,只是推測,入海的叫“江”,而不入海的就叫“河”,只是當時還沒有文字可以記錄下來。到了後來,黃河奮力開辟了自己的入海口,但是在人們心中,黃河就叫“河”,所以名字就壹直沒有變。

2、大江小河。

所謂的水大水小,其實也並無約定,很多大的也被稱為“河”,河的意義更廣泛。這還是因為習慣的問題,小河、溝溪基本上作為輔助河流或者支流不會直接入海,受最原始的“內陸為河”思想的影響,都稱“河”。指著壹條小溪說這是什麽“江”,的確有點怪怪的。

3、形成習慣,南江北河。

因為受長江和黃河的影響,中原人更習慣於使用“河”來命令,而南方人則更喜歡用“江”來命名,哪怕是個小河,也並不入海。

其實江河之名,並沒有壹定之規,比如北方的黑龍江,曾叫過“弱水”、“黑水”、“大河”、“那河”,到了遼代才被稱為“黑龍江”,元朝還叫過“混同江”,並沒有壹定之規。

如果現在疏通了壹條河道,河兩岸種上了桃樹、柳樹、櫻樹,將河命名為“桃花江”、“綠柳江”、“落櫻江”,感覺挺好,只要開心有寓意就好麽。

“江”與“河”從字面上來說,它們的意思是壹樣的,都指的是水!從其他方面來說呢,我們來分析分析:為什麽長江叫“江”,黃河叫“河”,這裏簡短的歸納了兩個方面。

第壹:地域

壹般我們查看我國的地區河流名稱會發現這樣壹個特點:南方的河流多稱為江。如:長江、珠江、漢江等等……西南和東北地區的河流大多數也稱之為江……

而在北方就稱“河”的較多了。如:黃河、淮河、海河等等……西北流域大多也稱之為河……

第二:註入流向

還有壹個方面的劃分,人們是以河流的註入流向來命名的。通常人們把註入“內海”或“湖泊”的河流叫做“河”。把註入“外海”或“大洋”的稱之為“江”。比如:黃河註入渤海,長江註入東海、珠江等地……

不論是“長江”還是“黃河”,它們壹直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滋潤著“祖國大地”,孕育著“華夏子孫”!

江與河是沒有區別的,在英語裏都是“river”,我國的瀾滄江,到東南亞就叫湄公河。長江比黃河長、流量大,但尼羅河比長江長、亞馬遜河也比長江流量大。可見,“江”和“河”本身是沒有區別的,和長短大小均沒有關系。

那麽,為什麽我國有的水叫“江”,比如長江、珠江、雅魯藏布江、松花江、鴨綠江;有的水又叫“河”,比如黃河、淮河、海河、渭河、汾河呢?實際上,“江”和“河”最開始是專有名詞,“江水”指的就是長江、“河水”指的就是黃河。《史記·封禪書》:“四瀆者,江、淮、河、濟也。”“江河”與“淮濟”並稱,可見最早就是專有名詞。“江”從水、工聲,“河”從水、可聲,都是形聲字。

之後,“河”就慢慢成了北方河流的通稱,而“江”成了南方河流的通稱。《詩集傳》說:“河,北方流水之通名。”已經不是黃河獨享了。那麽,為什麽東北河流也叫“江”呢?據胡鴻《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考證,古代朝鮮半島在南北朝時代大規模接受漢文化,其中百濟、新羅和南朝較為密切,所以把“江”的稱呼帶入朝鮮半島。然後又慢慢傳遍整個東北。所以今天東北除了遼河,基本也都叫江了。

感謝閱讀,歡迎關註!

中國"江"和"河"的區別,主要在於地表徑流的穩定性。穩定性好的叫"江",穩定性差的叫"河"。所謂穩定性,是指壹年四季水流變化不大,平穩安靜。長江壹年四季水流穩定,故稱"江"。而黃河,洶湧澎湃,來勢洶洶,尤其是夏季水流湍急,流量大,容易造成洪災,但是冬季和早春就出現了"斷流",故稱為"河"。

長江是我國第壹大河,亞洲第壹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省市,全長6300公裏,流域面積1807199平方公裏,占全國面積的五分之壹。僅次於亞馬遜河和尼羅河。由於其源遠流長,壹年四季水流穩定,因此得名"長江"。

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全長5464公裏,流域面積752443平方公裏,最後流入渤海,是世界第五大河。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因水土流失,河水夾帶著大量泥沙,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因此水呈黃色,從漢代起就得名"黃河"。

長江、黃河是中國兩大河流,最長的叫長江。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也是"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這兩大河流,都是中國文化、經濟發展的中心。

以下幾種解釋分享給大家: 第壹種解釋:上海的黃浦江兩岸,既不叫江東江西,也不叫河東河西,而是取其中間的壹個字‘’浦‘’,叫浦東浦西,這又怎麽解釋呢?另,為何叫黃河、叫長江?正確的答案應是:有枯水期的叫河,沒枯水期的叫江。

第二種解釋:黃河是根據水的顏色取名。長江是根據江水的長度取名。長江不論、氣勢,水流量,水深,都超過黃河。所不能把黃河叫黃江。

第三種解釋:我們那裏把流量少,水面窄的都叫河,重慶江津區,就有唐河,筍溪河,綦江河,其它百十裏長度的叫河溝,所以江與河有區別的。江大河小,猶如海大湖小,鄉村間壹條長溪,可稱為小河,但不能叫小江江;

第四種解釋:從工,舟船行時需人工拉纖,故曰江;河從可,泛舟可過無需人力,曰河!此可以釋江河之分,非曰南曰北,更解龍黑、鴨綠音譯之牽強也;

第五種解釋:地表徑流比較穩定,壹年四季變化不大的叫江.如長江,基本可以全年通航. 地表徑流因為季節的變化而發生巨大變化的叫河.如黃河,夏季水量很大,冬季卻經常斷流.這是江與河的本質區別.。

好吧,其實我是剛看了這個。從哪本書上看的呢,哈哈哈,是在小學生應知的傳統文化知識,發來***同學習。

我們先來看看世界上長度前十的河流:1.尼羅河(6670千米),2.亞馬遜河(6400千米),3.長江(6380千米),4.密西西河(6020千米),5.黃河(5464千米),6.額爾齊斯河(5410千米),7.瀾滄江-湄公河(4880千米),8.剛果河(4700千米),9.勒拿河(4400千米),10.黑龍江(4350千米)。

看了這個世界上前十的河流,我們可以看到,外國的河流都被命名為河,而沒有做江,比如瀾滄江中國境內叫江,而在中南半島就被叫做河了,這個當然很有可能是翻譯的問題,外國的河流壹概翻譯成河。

那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十大河流,分別是長江(6380千米),黃河(5464千米),黑龍江(4350千米),珠江(2320千米),松花江(1900千米),雅魯藏布江(2057千米),瀾滄江(中國境內2161千米),怒江(2013千米),漢江(1532千米),遼河(1430千米)。

從中國的十大河流來看,叫江的比較多,***有八個,叫河的比較少,只有兩個,如果從南北分布來看,叫河的黃河與遼河均在北方,而江的北方兩個,南方的六個。

另外我們再來看看中國更多的河流,我們可以發現,南方的河流主要叫江,而北方的河流主要叫做河,所以有南江北河的說法,當然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嫩江,這幾條會比較特殊,因為他們都註入大洋裏去。

我們知道,古代稱江的壹般指長江,而稱河的壹般指黃河,那這兩條都特別有代表性,江的流域面積和水量都要大於河,所以有大江小河的說法,而江壹般是註入大洋的,而河主要是註入江,或者註入湖或者內海,所以有入海為江,入湖為河的說法。

江壹般經過的是山地峽谷,而河壹般經過的是平原,另外還有壹種說法,那就是會斷流的為河,而不會斷流的為江,這個當然是受水量的影響了。不知道您比較支持哪種說法呢,歡迎評論討論。

古代,江特指長江,河特指黃河

古稱四瀆,是中原最有名的四大水系。

江、河、淮、濟。

今天,長江、黃河、淮河都還在,濟水哪裏去了呢?

大家有所不知,濟水河,在清朝鹹豐年間,因黃河的決堤改道,被黃河借道入海,從此濟水便從地球上消失了。

從這幅地圖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古黃河的入海口在現在天津河北壹帶的渤海灣,而如今入海是在原先濟水的山東境內。

河與江的差別

這兩個字的區別,在於“工”與“可”。

其實,在古代造字的過程中,工的字形原有巨的意思,所以有大的意味。

大水為江,大木為杠,大貝為貢,大蟲為虹。

所以,古人造字“江”者,是寓意長江的浩瀚無垠。

而可是歌者,是贊嘆。所以黃河的雄奇,令人贊嘆,嘆水為河,嘆土為坷,嘆,而嘆山為阿。

所以,古人造字“河”者,是寓意黃河的雄險,令人驚嘆的恢弘!

至於後人所說的江入外海,河入內海,都是今人的附會罷了。

中國的文字,韻味奇美!

先秦時期叫“河”的只有黃河,叫“江”的只有長江。“江河”在漢朝以前是兩個固定的稱謂,其他的河流都叫“水”。

比如流經陜西的渭河在先秦時叫“渭水”,流經山西的丹河在先秦時期叫做“丹水”,流經河北的易水河在先秦時期叫“易水”(“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當年荊軻辭別太子丹的地方就是易水)。甚至長江在最初的時候也叫“江水”,到了南北朝之後才被稱之為“長江”。

因此在最初的時候只有黃河是獨樹壹幟的,而其他河流都叫水。

(黃河和長江)

到了秦漢以後,“江河”不再專屬於長江黃河,其他的河流也可以使用。總的來說,中國人習慣上管對於水量較大的河流叫做江,水量較小的叫做河。

由於氣候等原因,南方的河流壹般水量都非常大,因此叫江的河流主要在南方,比如珠江、漢江、湘江、岷江、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

(珠江雖然長度不及黃河,但水量要比黃河大很多)

而北方地區的河流水量相對較小,因此主要叫河,比如淮河、海河、渭河等等。

但是東北地區的河流因為水量較大,也都被稱之為江,比如黑龍江、松花江、嫩江、鴨綠江。

所以“河”跟“江”的區別主要在於水量大小,而不是根據地理位置來區分的。長江的幾個源頭河流,因為水量較小,因此也都叫河,比如長江的正源沱沱河、通天河以及當曲。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也有壹些水量不大的河流也叫江,比如說韓國的漢江,朝鮮的大同江。這兩條河水量都很壹般,但名字也是叫江。

除此以外,中國人對外國河流的翻譯壹般都是用“河”這個字。比如多瑙河、密西西比河、葉尼塞河、恒河、尼羅河。即便是世界水量最大的亞馬遜河,我們依舊稱之為河而不是江。

並且其中還有壹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很多在國內叫“江”的河流,在流出國門後我們都卻把它翻譯成河。

瀾滄江在流到東南亞後被翻譯成 湄公河 。

黑龍江在俄羅斯境內時被我們翻譯成 阿穆爾河。

雅魯藏布江在流到印度後就被翻譯成 布拉馬普特拉河 。 (雅魯藏布江流經中國、印度、孟加拉三國)

按照現代地理知識,流入內海或湖泊的叫“河”,比如黃河,塔裏木河;流入外海的叫“江”,比如長江珠江。

按照地理區域區分,南方的河流大多稱“江”,北方的河流大多稱“河”。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我國古代,無論江還是河,壹開始都叫“水”,或者再遲點的“川”。“子在川上曰”中的川就是指的黃河。

大約公元前400年,由於水流渾濁,黃河下遊就已經有了“濁河”的稱呼。直到公元100年左右,更有“河水重濁,號為壹石而六鬥泥”的記載。這時正值我國古代戰國到秦漢朝之間。《詩經》裏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等詩句,裏面的“河”就是黃河。可見那時黃河仍然叫“河”。而此時,古人應該還沒有“渤海是內海”這個概念。

而根據《漢書·溝洫誌》裏的記載:“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根據《漢書》的成書年間在東漢初期可以推斷出,大約在公元100年左右,開始出現黃河這個正式的叫法。

後來出現的“河”是專指黃河,“江”專指長江。由於我國文化起源於北方,所以可以理解,在有“河”這個概念時,基本還沒有“江”的概念。待到發現或者意識到“長江”比“黃河”更大時,河已經成了黃河的專用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