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此古詩句出自何處

此古詩句出自何處

杜甫寫王昭君的名作《詠懷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時怨恨曲中論。”首聯兩句相對,上句很富動勢,山壑的走向大概朝著明妃村方向,給杜甫寫得像山壑都往明妃村奔“赴”過去似的;下句頓為“明妃村”那個點。次聯把這個節奏再奏壹遍,然而聲音更大、強度再高,對比得也愈加尖銳。明妃從“村”裏“壹去”往宮中、再去往遙遠的匈奴,時間空間跨度都特別寬廣,句意的動勢在更闊大深遠的背景裏展開,“連”字尤其叫人感到昭君在茫茫無際的“朔漠”裏走也走不完的情形;可是,猛然頓為壹個更小於“村”的“冢”,浩渺的空間陡然收縮為孤零的壹點,綿渺的時間也凝滯在“冢”上“黃昏”裏,似乎時間也成為化石,從此千古不變。三聯上句是個點、實點,下句又是個行程、虛影的行程,它把壹二聯反復的節奏倒過來用了壹遍,本身還包含“圖尚實存”和“魂只空歸”的對照——杜甫大概在明妃村裏見過明妃的畫像,從詩意看,“畫圖省識春風面”不像僅僅用毛延壽替明妃畫相的故典。細勘第二聯,它是個對立句,上句動勢的行程,下句凝滯的固點;又是個流水句,下句順著上句講的,是上句的結果,明妃去了朔漠,因而留下青冢。對立句把內容與格律打成壹片,***同造成相反相成的效果;流水句把內容與格律分開來,自由的流動感與格律的僵固性又形成矛盾;而且,整個兩句的流動寫法——流水句——與兩句之間的對立格局——對立句——還較著勁,詩意在流走,而流走的前部與後部竟然性質相反,流走與對立兩個特質既相對而又交融。這壹聯的內涵顯得特別深厚、復雜,遠非用散文講壹聲“昭君去了北方死後葬在那裏”所可比擬的。它的張力使藝術富於彈性、強度,幾乎窮盡了對聯這個形式的限止,用光了它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