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玉華寺遺址的歷史

玉華寺遺址的歷史

據《清涼山誌》記載:隋朝初年,有五百應真棲此,龍神修供,有騾數十匹,不用人騎,自能入市運糧,朝去暮歸,率以為常,過夏俱隱,是時白蓮生池,堅瑩如玉,七日乃爍,代牧砌其池誌曰“玉花”。覺玄詩:“何代池開白玉花,香風拂拂散天涯。雲行尊者飛空去,萬古芳聲不浪誇。”

玉華寺於唐大歷五年(770年)由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壹的三朝國師“不空”和尚(北印度人)建成密宗護國道場。該寺歷經唐、宋、明代屢廢屢興,到明景泰年間,由徑山愈公大禪師偕門徒壹庵禪師重興。成化辛醜(1481年)由皇帝賜金匾“萬壽禪寺”。大慈法王釋迦耶協的法孫凈修宏覺灌頂大國師綽吉堅參(北京大慈恩寺崇善法王弟子)於玉華寺長期修行傳法,主要門徒有僧祿司右覺義端竹巴藏。弘治三年國師圓寂於玉華寺,塔於玉華寺主山之前。所以,玉華寺是格魯派在五臺山最早寺院,同時也是漢藏僧侶同寺、同住、同修的典範。

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玉華寺改為黃廟,是五臺山十大黃廟之壹,乾隆帝時又是章嘉五處之壹,康熙、乾隆、嘉慶皇帝曾數次駕臨玉華寺,並留下禦筆楹聯、詩句等。

文革後期(1978年)寺院被拆毀。現由釋信行法師主持,寺院正在恢復重建中,為能海上師法脈,漢地格魯巴道場。

玉華寺現存明清兩代遺址:主要有:羅漢坪、閉關房、牌坊、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配殿、文殊院、玉華池(隋代古井)、藏僧塔林(約二十余座)、龍王廟、羅漢腳印、青石碑十余塊、國師塔院、明鑄羅漢像等諸多宗教文物。明鑄五百羅漢像現僅存二百六十余尊,寄存在五臺山顯通寺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