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白的 早發白帝城 是哪的名勝啊?

李白的 早發白帝城 是哪的名勝啊?

白帝城在重慶奉節縣

白帝城 - 區位簡介

船過奉節,順流而下,遙望瞿塘峽口,但見長江北岸高聳的山頭上,有壹幢幢飛檐樓閣,掩映在郁郁蔥蔥的綠樹叢中,這就是三峽的著名遊覽勝地白帝城。白帝城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在山上築城,因城中壹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他便借此自號白帝,並名此城為白帝城。公孫述死後,當地人在山上建廟立公孫述像,稱白帝廟。由於公孫述非正統而系僭稱,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撫毀公孫述像,祀江神、土神和馬援像,改稱“三功祠”。明嘉靖二十年(1533年)又改祀劉備、諸葛亮像,名“正義祠”,以後又添供關羽、張飛像,逐形成白帝廟內無白帝,而長祀蜀漢人物的格局。

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所建 ,並在此屯兵積糧。公孫述有帝王之心,便令其親信先造輿論。不久城裏城外就流傳起壹條“重要新聞”,說是城內白鶴井裏,近日常有壹股白氣冒出,宛如白龍騰空,此乃“白龍獻瑞”,預兆這方土地上要出新天子了。輿論造足了,公孫述便於公元25年正式稱帝,自號“白帝”,並改子陽城為“白帝城”,改城池所在的這座山為“白帝山”。公元37年,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發兵攻蜀,公孫述不敵,戰死。蜀人為記念為位“白帝”,特地在白帝山上修建了壹座廟宇,並供奉“白帝像”。這就是現在的白帝廟,而白帝廟後來之所以名聲大噪,則是因為與三國英豪搭上了關系。公元222年8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於東吳,兵退夔門之外。從此劉備壹病不起,乃於白帝城附近的永安城(今四川奉節縣的夔州城)永安宮托孤於諸葛亮。約在唐代以前,白帝廟處就增建了祭祀劉備的先主廟和祭祀諸葛亮的諸葛祠。明代,公孫述的塑像被毀棄,廟內代之以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的貼金塑像。從此,“白帝城內無白帝,白帝廟祭劉先帝”。

2006年05月25日,白帝城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白帝城 - 區位簡介

船過奉節,順流而下,遙望瞿塘峽口,但見長江北岸高聳的山頭上,有壹幢幢飛檐樓閣,掩映在郁郁蔥蔥的綠樹叢中,這就是三峽的著名遊覽勝地白帝城。白帝城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在山上築城,因城中壹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他便借此自號白帝,並名此城為白帝城。公孫述死後,當地人在山上建廟立公孫述像,稱白帝廟。由於公孫述非正統而系僭稱,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撫毀公孫述像,祀江神、土神和馬援像,改稱“三功祠”。明嘉靖二十年(1533年)又改祀劉備、諸葛亮像,名“正義祠”,以後又添供關羽、張飛像,逐形成白帝廟內無白帝,而長祀蜀漢人物的格局。

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所建 ,並在此屯兵積糧。公孫述有帝王之心,便令其親信先造輿論。不久城裏城外就流傳起壹條“重要新聞”,說是城內白鶴井裏,近日常有壹股白氣冒出,宛如白龍騰空,此乃“白龍獻瑞”,預兆這方土地上要出新天子了。輿論造足了,公孫述便於公元25年正式稱帝,自號“白帝”,並改子陽城為“白帝城”,改城池所在的這座山為“白帝山”。公元37年,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發兵攻蜀,公孫述不敵,戰死。蜀人為記念為位“白帝”,特地在白帝山上修建了壹座廟宇,並供奉“白帝像”。這就是現在的白帝廟,而白帝廟後來之所以名聲大噪,則是因為與三國英豪搭上了關系。公元222年8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於東吳,兵退夔門之外。從此劉備壹病不起,乃於白帝城附近的永安城(今四川奉節縣的夔州城)永安宮托孤於諸葛亮。約在唐代以前,白帝廟處就增建了祭祀劉備的先主廟和祭祀諸葛亮的諸葛祠。明代,公孫述的塑像被毀棄,廟內代之以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的貼金塑像。從此,“白帝城內無白帝,白帝廟祭劉先帝”。

2006年05月25日,白帝城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概況

白帝城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範成大、陸遊等都曾登白帝,遊夔門,留下大量詩篇。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更是膾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討伐東吳,兵敗白帝城,憂傷成疾,臨終前在白帝城永安宮向丞相諸葛亮托孤。白帝廟內現陳列有“劉備托孤”大型泥塑。故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討伐東吳,兵敗白帝城,憂傷成疾,臨終前在白帝城永安宮向丞相諸葛亮托孤。白帝廟內現陳列有“劉備托孤”大型泥塑。

三國時,劉備兵敗退至白帝城,無顏會見群臣,於是在白帝城修建了永安宮安居,不久郁悶而死,臨死前劉備把政權和兒子劉禪托付給丞相諸葛亮,史稱“劉備托孤”。現白帝城內的白帝廟中塑有劉備托孤的彩色群像,其藝術再現了當時劉備托孤之情景,白帝廟由最初祭祀公孫述,成了祭祀蜀漢君臣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的地方,幾經變易,現出土文物陳列室裏展示著自新石器時代到清代六七千年間,在白帝城壹帶出土的文物數百件,新近又落成《杜甫行吟》大型瓷畫。

景點簡介

白帝城三面環水,壹面傍山,孤山獨峙,氣象蕭森,在雄偉險峻的夔門山水中,顯得格外秀麗。從山腳下拾級而上,要攀登近千級石階,才到達山頂的白帝端門前。在這裏可觀賞夔門的雄壯氣勢。繞至廟後,可見蜿蜒秀麗的草堂河從白帝山下入江。白帝廟內有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等明清建築。明良殿為嘉靖十二年(1533年)建,系廟內主要建築,內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塑像。武侯祠內供諸葛亮祖孫三代像。祠前的觀星亭,傳說是諸葛亮夜觀星象的地方。明良殿和武侯祠左右兩側藏有各代名碑。廟內還有文物陳列室、詩史堂,陳列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出土文物和古今名家的書畫。這些古建築和文物珍品,使白帝城更為增色。白帝廟內,歷代的詩文碑刻和文物甚多。其中有著名的東周時期巴蜀柳葉銅劍、漢 晉時期的懸棺遺物和隋 唐以來73塊書畫碑刻、陶器和青銅搖錢樹等,及歷代文物1000余件,古今名家書畫100余幅。東、西兩處碑林,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壹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在東碑林,《鳳凰碑》和《竹葉碑》風格獨特,精美華麗,最引人註目,堪稱瑰寶。在壹些殿堂內還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的鎏金塑像。三峽工水利工程竣工後,水位將擡高。白帝城將四面為湖水環繞,成為天然的小島,遊船可直駛城中,完全改變了壹面靠山、三面環水、背倚高峽、前臨長江的氣勢和風貌。

白帝城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範成大、陸遊等都曾登白帝,遊夔門,留下大量詩篇。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更是膾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

廟內還陳列有瞿塘峽懸棺內的文物和隋唐以來73塊書畫碑刻,以及歷代文物1000余件,古今名家書畫100余幅。其中“竹葉字碑”詩畫合壹,風格獨特;“三王碑”鐫鳳凰、牡丹、梧桐,精美華麗,堪稱瑰寶。

重慶奉節縣白帝城位於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距重慶市區451公裏。

據傳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四川,自稱蜀王,因見此地壹口井中常有白色煙霧升騰,形似白龍,故自稱白帝,遂於此建都,並將紫陽城名改為白帝城。現存白帝城乃明、清兩代修復遺址。

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範成大、陸遊等都曾登白帝,遊夔門,留下大量詩篇。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更是膾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

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討伐東吳,兵敗白帝城,憂傷成疾,臨終前在白帝城永安宮向丞相諸葛亮托孤。白帝廟內現陳列有“劉備托孤”大型泥塑。

廟內還陳列有瞿塘峽懸棺內的文物和隋唐以來73塊書畫碑刻,以及歷代文物1000余件,古今名家書畫100余幅。其中“竹葉字碑”詩畫合壹,風格獨特;“三王碑”鐫鳳凰、牡丹、梧桐,精美華麗,堪稱瑰寶。其中還有著名的春秋戰國之交的巴蜀銅劍,其形如柳葉,工藝精湛。東、西兩處碑林,陳列著70多塊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壹千三四百年的歷史。

三峽工程建成後,水位將擡高。白帝城將四面環水,成為人間仙境,景色將更加美麗迷人,遊船可直達城中。

白帝城詩句

《前苦寒行二首》 杜甫

漢時長安雪壹丈,牛馬毛寒縮如猬。楚江巫峽冰入懷,

虎豹哀號又堪記。秦城老翁荊揚客,慣習炎蒸歲絺绤。

玄冥祝融氣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釋。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凍埋蛟龍南浦縮,

寒刮肌膚北風利。楚人四時皆麻衣,楚天萬裏無晶輝。

三足之烏足恐斷,羲和送將安所歸。

《相和歌辭·後苦寒行二首》 杜甫

南紀巫廬瘴不絕,太古已來無尺雪。蠻夷長老怨苦寒,

昆侖天關凍應折。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

安得春泥補地裂。

晚來江門失大木,猛風中夜吹白屋。天兵斷斬青海戎,

殺氣南行動坤軸,不爾苦寒何太酷。巴東之峽生淩凘,

彼蒼回軒人得知。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壹)賞析

白帝城頭春草生,

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壹曲,

北人陌上動鄉情。

《竹枝詞九首》是吟詠風土人情的民歌體樂府詩,此詩為《竹枝詞九首》中的第壹首。

壹二兩句寫山水雄闊雋秀之美。“白帝城頭春草生”寫高處。白帝城在瀕臨長江的白帝山上。時值春天,城頭百草茂盛。壹個“生”字寫出百草依視線次第出現,又寫出百草滋生之廣。草因城脫俗,城緣草而含生機。“白鹽山下蜀江清”寫低處。蜀江即指白鹽山腳下的壹段長江:江水清澈倒映雲天,又有聳入長空的白鹽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盡其妙。

“南人上來歌壹曲”寫當地人以雄山碧水為背景放聲高歌。本句雖未直接寫歌的內容歌的悅耳,但因了壹、二兩句雄闊靈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讀者自然能體會出歌聲的優美。

四句筆鋒壹轉,寫路上的異鄉人受那歌聲的感染,觸發起思鄉之情。此句當為全詩主旨所在。

全詩之妙,其壹在動詞傳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來”既可理解為“登到高處”亦可理解為“出來”,無論作何解讀,歌聲那情緒飽滿、難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壹個“動”字更是傳神。“北人”即外鄉人。春日雄奇秀麗美景,他無心欣賞,只顧匆匆趕路,忽然,當地人壹曲高歌令其駐足而聽,心為之怦然,神為之飛越。壹個“動”字寫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讀者***鳴。

其二在壹景兩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綠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當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異鄉人心不在此的旁騖之意,壹景兩色壹石二鳥。

其三在意味的綿長婉轉和境界的高遠。詩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壹轉;至第四句,以當地人的高歌反襯異鄉人的鄉情,此二轉。同時,寫鄉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無限的春草來烘托渲染,寫出來的當然就不是兒女情長,小家碧玉,而是浩蕩鄉思,人所***識的那份故園情結了。

《早發白帝城》

作者:李白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註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節

2、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縣。

3、壹日還:壹天就可以到達。

韻譯:

清晨,我告別高入雲霄的白帝城;

江陵遠在千裏,船行只壹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評析:

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壹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

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

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

全詩鋒棱挺拔,壹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

雨而泣鬼神矣!”

--引自"超純齋詩詞"

翻譯、評析:劉建勛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故詩題壹作“下江陵”。此詩抒寫了當時喜悅暢快的心情。

首句“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寫下水船走得快這壹動態蓄勢。不寫白帝城之極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遊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於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聲)目(萬重山)之不暇迎送,才壹壹有著落。“彩雲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冥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裏”和“壹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暫作懸殊對比,自是壹望而知;其妙處卻在那個“還”字上—“還”,歸來也。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壹日”而行“千裏”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儼如回鄉壹樣。壹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細細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們不妨可以聯想乘了飛快的汽車於盛夏的長晝行駛在林蔭路上,耳聽兩旁樹間鳴蟬的經驗。夫蟬非壹,樹非壹,鳴聲亦非壹,而因車行人速,卻使蟬聲樹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壹片”,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是何等暢快而又 興奮啊!清人桂馥讀詩至此,不禁贊嘆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劄樸》)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壹個“輕”字。直說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這個“輕”字,卻別有壹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壹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重履康莊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這最後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壹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賞其氣勢之豪爽,筆姿之駿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突然迸發的壹種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歡悅。快船快意,使人神遠。後人贊此篇謂:“驚風雨而泣鬼神矣”(楊慎《升庵詩話》)。千百年來壹直為人視若珍品。為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作韻腳,讀來是那樣悠揚、輕快,令人百誦不厭。

此外有壹出京劇名叫白帝城,是京劇四大須生之壹奚嘯伯代表作,表現劉備被火燒連營,臨終托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