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金山寺的金山寺簡介

金山寺的金山寺簡介

金山寺原名澤心寺,亦稱龍遊寺,位於江蘇省鎮江市西北的金山,屬國家5A級風景區。建於東晉,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臺相連,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妙高臺、楞伽臺、慈壽塔等景觀。遍山布滿金碧輝煌的建築,以致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家喻戶曉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話故事即緣於此。慈壽塔位於山頂,高約三十六米,磚木結構,七級八面,為金山標誌。從慈壽塔往北至法海洞,這是金山寺開山祖師裴頭陀法海禪師的苦修之處,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帶橋旁有壹白龍洞,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

雄踞於鎮江市區西北。原為揚子江中壹個島嶼,由於大江曲流,至清光緒末年(1903年)左右與陸地連成壹片。金山景點甚多,充滿歷史傳說與神話故事,古人贊為江南名勝之最。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聞遐邇。金山寺建於東晉,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原名澤心寺,亦稱龍遊寺。清康熙帝曾親筆題寫江天禪寺,但自唐以來,人們皆稱金山寺,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臺相連,遍山布滿金碧輝煌的建築,以致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

進入山門是天王殿,這是壹座單檐歇山的宮殿式建築,當中供著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兩側是四大天王,亦稱四大金剛。天王殿後是重檐歇山巍峨壯觀的大雄寶殿。大殿正中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3 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羅漢,左右閣樓上坐著56天尊。3尊大佛的背面塑有海島。海島的上下四周,分布著大小不壹,形態各異的善財童子參拜53位菩薩的塑像。大殿兩側的廂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處.從大殿後側登山進入夕照閣,閣內保存著7 塊乾隆禦碑,由夕照閣上行至觀音閣,內有四寶室,陳列著金山的鎮山四寶--周鼎、銅鼓、玉帶和金山圖。

觀音閣南與妙高臺、楞伽臺,北與慈壽塔、法海洞椽接棟連,碧映丹輝。由楞伽臺循級北登,可至金山的頂峰留雲亭,亭內有康熙帝禦筆江天壹覽石碑,故此亭亦稱江天壹覽亭。留雲亭西北,有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嶽飛的七峰亭,在此亭之北的金鰲山下有壹個古仙人洞,這是道教的遺跡。由觀音閣往北,可登慈壽塔,此塔初建於齊梁,距今已1400余年。金山過去曾有雙塔,已廢,現存此塔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塔身為木結構,七級,有梯可上下,每層均圍以走廊和護欄。

從慈壽塔往北至法海洞,這是金山寺開山祖師裴頭陀--法海禪師的苦修之處,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帶橋旁有壹白龍洞,根據神話傳說,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沿白龍洞向右上行不遠至朝陽洞,此洞又名日照巖。洞頂的懸巖上鐫有日照巖三字。每當日出之際,這壹帶石壁迎著朝陽金光四射,水天盡赤,蔚為奇觀,是金山觀日出的最佳去處。巖壁上所刻朝陽洞三個大字系明代滕謐所書。 金山寺西500 米處有中泠泉,被唐代陸羽評為天下第壹,石欄的南壁上刻著清末狀元、鎮江知府王仁堪寫的天下第壹泉五字.歷代文人雅士對中泠泉頗為向往,所留名詩佳作甚多。在壹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為民間傳說《白蛇傳》。說是有壹條白蛇修煉成人,即美麗善良的白娘子,嫁給青年許仙,日子過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這事,就遊說許仙出家,並把許仙誆藏寺中。白娘子來尋夫與法海打鬥起來。白娘子施法術,霎時大水滾滾,蝦兵蟹將成群壹齊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為長堤攔水,水漲堤也長。白娘子不能獲勝,只得與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煉,等待報仇機會。後許仙逃出寺來,法海又使法術將白娘子鎮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後來,青蛇擊倒雷峰塔,與白娘子壹道打得法海躲進螃蟹腹中。白娘子與許仙又恩愛地生活在壹起。

自由和幸福,是人們熱烈的追求,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神奇的傳說總是牽動人們的思緒,人們多同情許仙白娘子,怪法海多事。不過考察起來,金山與蛇的確有些淵源:金山寺開山祖師唐靈坦和尚初到此時壹片荒蕪,只得在山後的石洞坐禪。傳說那洞裏有壹條白龍常吐毒氣,人觸之即死,但靈坦壹到就借佛力將其收伏。這洞就是現在的白龍洞,內有壹條石縫深不可測。第二代祖師唐釋法海(裴頭陀)到金山修行時也是寺破屋塌,剛到半山懸崖的石洞參撣,忽然腦後刮來腥風臭雨,只見壹條桶粗的大蟒盤在那裏盯著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動,後來大蟒遊入長江。消息傳開,來金山的人也多起來了,而那洞就叫法海洞。相傳,法海有壹天在江邊挖土,竟然挖到了壹批黃金,就將黃金獻於皇帝。敕命將黃金返回作修復寺宇之用,並賜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還有壹個更早的與蛇有關的故事。南梁武帝壹天夜裏夢見剛死不久的寵妃郗氏變成了壹條毒蛇,向他哀求說:“我在世時心太毒,死後變為毒蛇,請為我做佛事超度眾生,讓我安心。”次曰上朝,梁武帝正在要大臣們為他釋夢,壹條大蛇遊進殿來,梁武帝見是夢裏所見的蛇,就說:“妳若是郗氏變的,就開囗說話吧。”那蛇就復述了昨晚的話。後來,梁武帝召見澤心寺住持寶誌商量,寶誌又約請九位高僧,在全山覽閱藏經三年,編成《水陸儀軌》,接著梁武帝親赴金山參加水陸大法會,這是當時佛教最大的盛典,亦為後世水陸法會之濫觴。

金山寺為禪宗之正宗,中國所有的寺廟山門都是坐南朝北,唯有鎮江的金山寺朝西,朝向西方極樂世界。金山寺廟依山而造,殿宇廳堂幢幢相銜,亭臺樓閣層層相接。慈壽塔聳立於金山之巔,拔地而起,突兀雲天。從山麓到山頂,壹層層殿閣,壹座座樓臺,將金山密集地包裹起來,山與寺渾然壹體。整個金山仿佛就是壹座宏偉壯麗的寺廟,構成壹組櫞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群,形成了壹種金碧輝煌“寺裹山”奇特風格。北京萬壽山的佛香閣、承德避暑山莊“天宇鹹暢”的金山亭、揚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汲取了金山寺的建築特色。

金山寺,始建於東晉時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原名澤心寺。南朝時始稱金山寺。清康熙皇帝隨太後來金山觀光祈禱時親筆題寫“江天禪寺”。金山寺規模宏大,全盛時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在佛教禪寺廟中有著卓著的地位,是中國有名的古剎。清代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為中國的四大名寺。

我國的寺廟布局,大多是在中軸線上前後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和藏經樓等。而金山寺的建築則具有獨特的風格,寺廟依山而造,殿宇廳堂,幢幢相銜,亭臺樓閣,層層相接。從山麓到山頂,壹層層殿閣,壹座座樓臺,將金山密密地包裹起來,山與寺渾然壹體,構成壹組椽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群,形成壹種“寺裹山”的奇特風貌。這種奇異的建築,集中體現了唐,宋,元,清各朝建築的藝術精華和主要特征。為此,北京萬壽山的“佛香閣”,承德避暑山莊“天宇鹹暢”的金山亭,揚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吸取了金山寺的建築特點。

我國寺廟的山門壹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門卻是朝西的。據“神話”傳說,金山寺的大門原是朝南的,因為朝著南天門,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門口經常轟轟作響,屢遭火焚,以後就將山門改朝西開。其實這是因為金山原聳立於江心,大江由西向東奔流,遊人在寺門眺望,才能充分地體現觀賞到“大江東去,群山西來”的壯麗景色。這與歷史水文地理有關,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師別具匠心的精美設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