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臘月,臘肉,臘八節這裏面臘八節的臘字怎麽解釋,妳知道嗎?臘八節為什麽叫臘八節,而不叫別的什麽名字呢?想要了解這些問題還要從遠古時候說起,在舊俗中冬至之後的第三個戊日正好是臘月初八為臘日舉行臘祭,臘從肉旁直白來說就是用肉冬祭,後來人們就把這壹天固定為臘月初八,臘八節這個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臘八節為什麽叫臘八節 臘八節的臘字怎麽解釋
按古書記載,“臘”,古時也稱“蠟”。“臘”、“蠟”、“獵”三字,指古代人們去野外獵取禽獸,用於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的儀式,以求來年五谷豐登,家人平安、吉祥,謂之“臘祭”。因為這種祭禮是在歲終之月舉行,人們就把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之義,含義有三:壹日“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之意(《隋書·禮儀誌》):二日“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以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日“獵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這種“臘祭”據說在神農時代就開始了,夏、商、周時代的王都很重視這壹祭祀,屆時都要殺雞宰羊以祭百神和祖先,希望天地祖宗保佑來年豐收。但是,“臘祭”之日並不固定,有時在十二月初,有時在十二月底。到了漢武帝統壹行夏歷以後,才把“臘祭”固定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戊日,正好第壹年的第三個戊日是臘月初八,人們便把這壹天訂為“臘祭”之日,稱為“臘八節”。
所以要說臘八節,就得先說臘。遠古時代的人們獲得食物的來源主要依靠原始農業和漁獵。後來,我國發展成為壹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文明古國,人們壹切的生活習俗、活動安排都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系。年終歲末,農田的作物都已收割入倉,田裏也沒有多少活計。每到這個時候,閑下來的人們便組織起來到野外去狩獵,用獵取來的禽獸和收獲的農作物敬報百神,祭祀祖先,這叫“臘祭”。人們感謝上天神靈賜予的農業果實,感謝祖先對生產生活的佑護,並以此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農業豐收,人畜健壯,興旺發達。這些隆重的獵祭盛典大都安排在農閑的農歷十二月進行。因此,我國農歷中的最後壹個月份就俗稱“臘月”。到了秦漢時期,臘祭活動就基本上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了。南北朝時介紹歲時節日的書枟荊楚歲時記枠就說“十二月初八為臘日”。
臘日習俗
臘日釀制臘酒糟,蒸碾臘米,貯藏臘水、臘雪,收藏臘脂油、柞臘油,合臘藥,做面糊。
醫家收取井水,制作各種丸藥,並釀藥酒。
做臘食
舊俗中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此時氣候極其寒冷,河水純凈,百蟲伏藏,民間多在此時煮藏食物,為求其久貯不壞,必用“臘”字命名。極臘水,用襪米釀酒,稱作臘酒。釀制的酒糟、所做之醋,名為臘腳。北京有臘八醋,在臘日用小壇罐盛醋,剝蒜,浸泡在醋中,將壇口封嚴,除夕打開即可食用,蒜全變綠,味道微酸,口感頗佳,醋則具有辣味。
豬的脂肪,在這種極冷之日,熬成板油存放起來,可終年不壞。夏季用以做菜,對脾胃最為有益。
將上好的米放人鍋中蒸,直至蒸透,然後攤鋪在蘆席上,冷透後硒幹.貯藏在瓷缸中,放在幹燥之處,可以存放十多年不壞。年老體弱及有病的人,用臘米煮飯吃,則可健脾開胃;夏季煮食,又能預防痢疾等病。
過去的人常常計算出壹年所要吃的米量,在臘月中春好,藏放到第二年,蒸後再食用,便可整年不壞。北方稱為臘米,南方人則稱之為春米,又叫臘打。病人喝臘米湯,頗為可口。臘米必在冬季春好的原因,大概是冬季米粒致密,折耗少,而立春之後,米粒間則有蒸汽,米不堅實而易碎。
宋元年間,江南百姓,都將臘米貯藏在瓦完中。南宋範成大《冬春行》道:‘.臘中儲蓄百事利,第壹先春年米計。君呼步雄滿門庭,連柞成風雷動地。篩勻箕健無犧糠,百解只費三日忙。齊頭圓潔箭子長,隔籬輝日雪生光。土倉瓦完分蓋藏,不蠢不腐常新香。”到了明代,多貯放在稻草搭建的糧囤裏。
臘雪水
雪,即洗,可洗除各種害蟲及有害氣體。世間的花多為五瓣,而唯獨雪花六瓣,為陰性之物。臘月雪,稱之為臘雪,也叫作瑞雪,能殺死害蟲蟲卵,使來年莊稼獲得豐收。有諺語道:“臘雪是個被,春雪是個鬼。”如果臘日前後下三場大雪,俗稱為三白,對莊稼蔬菜的生長大有好處。
下雪之時,將雪貯存在雄裏,密封後放在陰涼處,多年也不變質,俗稱臘雪水.用來浸泡五谷種子,可使之耐寒、不生蟲。據說將臘雪水灑在幾案、床席上,則不招蒼蠅。用它浸藏各種水果食物,都不易生蟲。
冬至日的河水、井水,宜於浸制滋補五臟及治療痰火積聚的各種丸藥,還可煮釀藥酒,功用與雪水相同。
榨臘油
榨取菜籽油(即清油),是為臘油。將臘油收藏起來,來年育蠶時在蠶室點燈,各種昆蟲皆遠而避之。婦女用它搽頭發,能使頭發烏黑而有光澤,且不生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