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於姬姓,是周景王小兒子朝的後代,以祖名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愛小兒子王子朝,於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去了。景王的另壹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於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景帝壹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壹個王子猛作為國君,稱為周悼王。王子朝發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幹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後,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為王。三年以後,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王子朝帶著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後代後來並以朝為姓,稱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鼌氏。晁與鼌、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2、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後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
得姓始祖:王子朝。從歷史文獻上考證,在我國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經常被混為壹用。依照《風俗通》上記載,晁姓是衛大夫史晁之後。而《史記·晁錯傳·索隱》上記載說:“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後也。”《通誌·氏族略》壹書指出,這個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兒子王子朝,或是衛國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據《鼠璞》上記載,認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綜合上述記載,可以知道推算起來,他們的得姓至少已經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追本求源,他們還是周文王珠姬姓後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陜西省西安東)。故晁氏後人奉王子朝為晁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晁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壹百位。晁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周景王寵愛小兒子王子朝。當他正打算立王子朝為太子時,自己卻暴病身亡。景王死後的幾年內,幾個王子力爭奪王位互相爭鬥。最後在晉國的幹預下,王子句坐穩了王位,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國,他的子孫稱為朝氏。由於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寫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穎川(今天的河南省長葛、許昌壹帶)、京兆(今天的陜西省長安以東)。
三、歷史名人
晁 錯:西漢穎川人,漢文帝與漢景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治申尚賢名之學。文帝的時候,派他跟伏生學習《尚書》。他曾經向文帝建議,不要叫太子讀太多的儒家經典,而應該多學壹些可用於當今實際的治理國家的術數,通曉法治的學說。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議,拜晁錯為太子家令,讓他輔導太子讀書。並且稱他為“智囊“。景帝即位以後,升遷為禦史大夫,他在這個時候提出了削諸侯封地以尊京師的思想。他研究總結先秦以來的法家思想,稱贊秦始皇由於實行法治,“財用足,民利戰”,因此能夠兼並六國,成為天子。他提出了壹條打擊奴隸主殘余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法家路線。主張獎勵農耕、抗擊匈奴、削平藩國。他多次上書景帝,討論削弱諸侯王割據勢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別指出吳王企圖謀亂的陰謀。他勸景帝迅速采取措施派兵討伐。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對諸侯國進行了壹些削藩的措施。引起了吳王的恐慌。他於是壹方面串通楚、趙、膠東、膠西、濟南等諸侯國,準備提前舉行叛亂;另壹方面他又大造輿論,對晁錯進行惡毒的攻擊。三年正月,吳楚等七國借口要殺掉晁錯而起兵叛亂,這時,原來吳王的丞相、後來打入漢中央政權的內奸、曾受過晁錯打擊的袁盎,乘機向景帝挑撥離間,胡說只有殺掉晁錯才能平息七國之亂。景帝壹時動搖,殺了晁錯。這時,從前線回來的校尉鄧先拜見景帝,景帝問他:“晁錯已經死了,吳楚罷兵了嗎?”鄧先氣憤的說:“吳王的陰謀已經計劃了十幾年了,殺晁錯只不過是壹個借口罷了,他那裏會停止叛亂呢?”景帝這才醒悟過來,下定決心 *** 叛亂,結果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 *** 了叛亂。
晁 崇:字子業,遼東襄平人。家世史官。崇善天文術數,知名於時。為慕容垂太史郎。從慕容寶敗於參合,獲崇,後乃赦之。太祖愛其伎術,甚見親待。從平中原,拜太史令,詔崇造渾儀歷象日月星辰。遷中書侍郎,令如故。天興五年,月暈,左角蝕將盡,崇奏曰:“占為角蟲將死。”時太祖既克姚平於柴壁,以崇言之征,遂命諸軍焚車而反。牛果大疫,輿駕所乘巨牛害數百頭亦同日斃於路側,自余首尾相繼。是歲,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
晁 懿:晁崇弟,明辯而才不及崇。以善北人語內侍左右,為黃門侍郎,兄弟並顯。懿好矜容儀被服僭度,言音類太祖。左右每聞其聲,莫不驚竦。太祖知而惡之。後其家奴告崇與懿叛,又與亡臣王次多潛通,招引姚興,太祖銜之。及興寇平陽,車駕擊破之。太祖以奴言為實,還次晉陽執崇兄弟並賜死。
晁 迥:字明遠(951-1034),晁說之的高祖父,宋朝文官。當工部尚書的高官時,他兒子舉為進士,和父親同朝執事。而隨後晁迥的五個孫子,都為進士,當時人都贊嘆不已。而且晁家的族中人,也有許多為進士的,又或者以文才出名的,或在當官的,那時人們誇張說:“晁半朝”,就形容朝廷中似乎壹半是晁家人。
晁公溯:壹寫晁公遡,字子西,濟州巨野人,公武弟。高宗紹興八年進士。史籍無傳,據本集詩文,知其舉進士後歷官梁山尉、洛州軍事判官、通判施州,紹興未知梁山軍。孝宗幹道初知眉州,後為提點潼川府路刑獄,累遷兵部員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於幹道四年,又有《抱經堂稿》等,已佚。
晁補之:字無咎(1053-1110),宋朝濟州巨野人。原豐二年進士,元佑初為大學正,後以禮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號歸來子。善做文章,才氣飄逸,好學且不知疲倦,擅長於書畫,他的字體深得當時的人的好評。與秦觀、黃庭堅、張來等人稱為蘇門四學士,為蘇軾所稱道。大觀四年逝世,終年57歲。有部分著作傳世。
晁沖之:字用叔,壹字川道,宋朝濟州巨野(今屬山東省)人,晁補之從弟。舉進士。其詞聰俊明媚,與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趙萬裏輯其詞十六首為壹卷,名《晁用叔詞》。
晁說之:字以道(1059—1129),號景迂,宋代制墨名家,是壹位不容忽視的經學家。他博通五經,尤精於《易》學,同時又是壹位富有創作實績的作家、畫家,與蘇軾、黃庭堅等蘇門文人、江西詩派作家有著廣泛的師友關系。由於元符上書入黨籍,其仕途極其坎坷,長期沈淪下僚。他的壹生經歷了仁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六朝,是難得的壹位身入南宋的“元佑名士”。
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豐(今屬河南省),出身書香世家。七世祖晁迥為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尚書。高祖晁宗愨、曾祖晁仲衍,也是飽學之士。父沖之,字叔用,擅詩名,為江西詩派作家,族父晁補之,字無咎,從父說之,字以道,均為著名學者,以名節文章盛名於世。晁氏後遷居山東,故又稱為濟州鉅野(今山東省巨野)人。晁公武少承家學,浸耽群書。逢靖康兵災,攜家入蜀避難,寓居嘉定府(今四川省樂山)。故家藏書,在戰亂中損失殆盡。紹興二(1132年),登進士第,後為四川轉運副使井度屬官。紹興十七年知恭州(今重慶),後又知榮州(今四川省榮縣)、合州(今重慶市合川)、瀘州(今四川省瀘州)等地。隆興初,入朝為吏部郎中、監察禦史。隆興二年(1164)兼樞密院檢詳文字,不久又為禦史臺右正言、殿中侍禦史、侍禦史。他對當時官冗恩濫的現象提出了壹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年),以敷文閣待制為四川安撫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閣直學士,在四川重建廣惠倉,賑濟饑民。七年,詔除臨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致仕後,在四川嘉定府符文鄉度過了他的晚年。卒於南宋淳熙年間。晁公武是宋代著名的目錄學家,他自幼耽書嗜學,雖家藏書大多毀於兵火,但仍“心誌不衰”。他為南陽井度屬官期間,曾幫助井度編書、刻書,結下了深厚友誼。井度罷官後,將藏書五十篋贈予晁氏。他以井度贈書為基礎,結合自己原來的收藏,“除其重復,得二萬四千五百卷有奇”。紹興二十壹年,又在知榮州任上,利用“三榮僻左少事”的閑暇,“日夕躬以朱黃,讎校舛誤,終篇輒撮其大旨論之”。終於完成了《郡齋讀書誌》初稿,並在去世前,不斷對初稿進行修訂和補充。
晁端禮:宋代詩人,字次膺(1046-1113),先世澶州清豐(今屬河南省)人,徙居彭門(今江蘇省徐州)。神宗政和三年(1113年)以承事郎為大晟府協律而卒。其詞多詠物、頌諛之作,常與晁補之唱和,風格近周邦彥,氣魄較周豪放,而不及周工致。在創制新調方面有壹定貢獻。著有《閑適集》已佚,今傳《閑齋琴趣外篇》。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京兆郡:及國都直轄區。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京兆,相當於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陰縣壹帶。
南陽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壹帶。
穎川郡:秦王政十七年設置,以穎水得名。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許昌縣壹帶的地區。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禹縣。
2、堂號
智囊堂、學書堂:漢代晁錯,為太學掌故,文帝派他跟伏生學習《尚書》。人稱他為智囊。景帝的時候他是禦史大夫。
晁姓宗祠通用對聯
〖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姓啟子朝;
望出穎川。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晁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壹、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文章典麗;
法律嚴明。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清豐人晁說之,字以道,號景迂,元豐年間進士,因文章典雅秀麗被蘇推薦,官至徽猷閣待制。博覽群書,通六經,尤精《易》、《傳》,能詩詞,又善畫山水。著有《儒言》、《晁氏客語》、《景迂生集》等。下聯典指西漢政論家晁錯,潁川人,曾跟從張恢學習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學說。文帝時,官太常掌故,曾奉命跟秦博士伏生學《尚書》。後為太子(景帝)家令,深受信任,號稱“智囊”,景帝時官禦史大夫,提出很多鞏固中央集權的建議,幾乎都被采納,後在吳楚七國叛亂中被殺。所著政論有《論貴粟疏》等,議論犀利,分析深刻。
景承文獻;
世掌絲綸。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巨野人晁公溯,字子西,紹興年間進士,官朝奉大夫。文章雄健深沈而典雅,名重壹時,著有《嵩山居士集》。下聯典指北宋清豐人晁迥,字明遠,晁說之的高祖父。太平興國年間進士,真宗時官工部尚書、集賢院學士,當時詔令多由他起草,官至太子少保,為官正直,從不挾私情而害公務,真宗多次稱他為“好學長者”。著有《道院集》、《翰林集》、《耆智余書》等。他兒子晁宗愨,字世良,天聖年間官尚書祠部員外郎、知制誥。父子曾同時執掌詔誥的起草。“絲綸”,指皇帝的詔書。
風流別駕;
昭德先生。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蘇軾稱晁補之為“風流別駕”。下聯典指宋晁公武為興元知府,束吏受民,人稱“昭德先生”。
學精太數;
世號智囊。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晁崇精於天文數術。下聯典指漢晁錯為太子家令,號“智囊”。
-----------------------------------------------------------------
〖晁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兄弟五進士;
父子兩尚書。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晁端有、晁端稟、晁端彥、晁端禮、晁端申五兄弟,皆中進士。下聯典指宋代晁迥,真宗時累官工部尚書,其子宗愨,天聖中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
-----------------------------------------------------------------
〖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老去功名意疏轉;
獨騎瘦馬取長途。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宋代詩人晁沖之《夜行》詩句聯。
-----------------------------------------------------------------
〖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經術深治,雄文天下第壹;
詞鋒铦利,奇才海內無雙。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狀元晁補之事典。下聯典指宋代京兆府司錄晁說之事典。
中國人民 *** 晁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晁福寰少將
晁福寰(1942-——) ,女,原籍湖北省,出生於天津市。1966年8月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醫學系,到軍事醫學科學院軍隊衛生研究所工作,1986年起任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學環境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93年5月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因此,她得了兩項第壹:醫科院43年歷史上的第壹個擔任院領導職務的女性,當時任職的女將軍中最年輕的壹位。多次榮獲科技獎,現為博士生導師。
就讀於天津醫科大學醫學系的晁福寰,原本想當壹位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臨床醫生。畢業時,部隊到大學招生,時任學生幹部的她帶頭“服從分配”,使之成為4名“幸運生”之壹。1966年8月,她正式到軍事醫學科學院軍隊衛生研究所報到,成為我軍壹名女醫學科技工作者。幸運的晁福寰跨進研究所的大門,就遇到了幸運事――參加我軍第壹代飲水細菌檢驗箱的研究試制。壹絲不茍的科研態度,不怕苦累的工作精神,使得她進步很快。不久,領導又讓她參加飲水病毒消毒劑的試制工作。她和同行們研制這種消毒劑,後來配發到邊防部隊,為提高部隊後勤保障能力發揮了應有作用。
晁福寰主攻殺滅水中病毒的課題。這項研究通俗地講,就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用水中,僅僅滅殺水裏的細菌是不夠的,還需要殺滅水中的病毒。但是,水病毒的檢驗及所具備的條件要求高,壹般的衛生學實驗室無法完成。因而,晁福寰的研究具有開創性,為水中病毒的檢測提供了簡便易行的方法,使壹些實驗條件不高的實驗室,也能完成水病毒的檢測。目前,這種方法已在軍內外飲水消毒研究中廣為應用,受到同行的稱贊。部隊拉練行軍野外駐訓,需要壹種簡便的水檢測裝置。晁福寰決心從部隊實際出發,盡快研制出壹種能在基層推廣使用的水質細菌學檢驗設備。經過努力,由檢驗箱和輕便培養箱組成的部隊基層水細菌檢驗裝備終於研制成功。兩個箱體的大小分別只有壹般抽屜的1/2大小,不足10公斤,在野外使用,可獲得與實驗室條件下標準方法同樣的結果。水質細菌學檢驗箱為部隊基層水質細菌學檢驗提供了便利手段,解決了邊遠部隊水質細菌學檢查的難題,深受廣大指戰員的歡迎。
1986年底她被任命為副所長。任副所長不久的她,在壹年多後就被任命為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衛生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是為適應部隊衛生防病工作的需要建立起來的。建所幾十年來,以軍隊衛生學為方向,以應用研究為主,針對平戰時部隊需要,研究相應的衛生保障措施。她決心在所長這個崗位上有所作為,為部隊的衛生學研究作出自己的貢獻。而軍隊醫學科學的發展,對於提高部隊戰鬥力,減少部隊非戰鬥減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幾年下來,晁福寰的工作實績和工作能力是有目***睹的,研究所的全面建設向前邁出了壹大步。1993年,組織上任命晁福寰為 *** 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4年7月22日晉升為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