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後不久,為了徹底消滅元朝的殘余勢力,開始加緊對東北的管理。(圖)在東北的東部和北部,分別建立了兩個戰爭頻繁的地方,遼東都司府和努爾幹都司府。
公元1409年,也就是永樂七年,遠在南京的明成祖朱迪決定在松花江畔的吉林創辦中國北方最大的造船廠,並且選擇了這樣壹個時間和地點,在中國北方做出了這樣壹個大動作。這個聰明的明·成祖在想什麽?
1409是朱迪決定遷都北京的前壹年。此時,他已經做好了兩年後親征漠北的打算。(圖)吉林的造船基地,南以旱路穿過吉林南部的三防圍,可分別與當時的遼東都司府和他準備定都的北京相連。在北方,可以通過水路直達努爾甘都斯。壹旦戰爭爆發,它可以很容易地通過水旱來調動軍隊和物資。
明朝時期,吉林造船廠的船隊並沒有直接參戰,但卻為後來的清朝打下了造船的基礎。
1658年,清朝順治皇帝為了對抗俄國,決定擴建吉林造船廠規模,建立吉林水師營。
1671年,康熙決定在烏拉街東南建吉林城,今天吉林城的歷史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這張清代的吉林地圖,很清楚地標明了當時吉林市和吉林造船廠的位置,松花江沿岸有很多碼頭。吉林城建設完成後,原本居住在黑龍江省的寧古塔將軍被康熙派駐吉林城。此後,吉林市壹直是清朝統治的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的軍事和政治中心。
1682年,康熙在雨中視察吉林水師,非常滿意地寫下了這樣壹首詩。(“龍驚我,連船連江城。?????????????????????????59 )
1689年,清軍在吉林水師和黑龍江守軍的配合下,在黑龍江以北的雅克擊敗了俄軍,迫使俄國簽訂了《尼布甲尼撒條約》。從而確保東北邊境的長治久安。
當時的吉林市木材資源豐富,從城墻到房屋再到造船廠的建築,大部分都是木質材料。此外,消防設施簡陋,所以吉林市發生了多起大火。當時人們迷信是天意所致,以至於吉林作為北方造船廠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今天妳走在吉林街頭,會聽到壹些老人把這座城市叫做造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