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清照的詞聲聲慢

李清照的詞聲聲慢

聲聲慢簡介

聲聲慢,詞牌名。據傳蔣捷作此慢詞俱用“聲”字入韻,故稱此名。亦稱《勝勝慢》、《鳳示凰》、《寒松嘆》。雙調,上片十句,押四平韻,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韻,四十八字,***九十七字。又有仄韻體(壹般押入聲)。用“仙呂調”。

[編輯本段]聲聲慢全詩 李清照(選自<漱玉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如果用壹句話概括這首詞的特色,可以稱做“切實真摯,癡情感人”。我國有不少文學流派非常重視創作和鑒賞中的情感因素,竟陵派創始人之壹的譚元春還說過“不癡不可為情”(《唐詩歸》卷壹引語》)的話,這首詞就是處處表現作者的癡情。妳看,想當初,作者看到天上的“雁字”(李清照《壹剪梅》詞:“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曾勾起她對丈夫的相思之情;到了中年,家門罹難,屏居鄉裏時,又產生了“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李清照《念奴嬌》詞)的惆悵之情;如今看到過雁這壹“舊時相識”時,便愈加傷情。在壹群人人常見的飛禽身上,既寄托著純真的夫妻之愛,又有著深沈的家國之思,凡此種種無處不滲透著作者的深情。這種深情還表現在作者對“黃花”形象的不同刻畫上。早年她以“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詞)的“黃花”象征自己的美好年華,而今“滿地黃花堆積”,標誌著自身的衰老和理想的破滅。此處正是從反面翻足其意,即用曉風暮雨對“黃花”的無情摧殘,反襯“黃花”的癡情。不是嗎?都已經雕謝“滿地”、“憔悴”不堪了,還在忖度“有誰堪摘”?可以說“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以下三句,是十足的癡情的流露。惟其癡情,才格外動人。

在拙稿《關於易安劄記二則》中,曾談到李清照擅於將與自己身世有某種契合的他人詩詞攝入己作。她尤其熟悉唐代韓偓的詩,其詞曾反復取意於韓詩(《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4輯)。這首《聲聲慢》與韓詩亦有壹定瓜葛。韓詩中有“淒淒側側又微嚬,欲話羈愁憶故人。薄酒旋醒寒徹寒,好花虛謝雨藏春”④等句,這四句與《聲聲慢》除了在時令上有春秋之別外,其他如淒惻的寒氣、嚬蹙的眉頭,對“故人”的懷念,以及難以禦寒的“薄酒”和敗謝的“好花”等,均為《聲聲慢》壹詞所?括。還有“乍暖還寒”句,與張先《青門引》的“乍暖還輕寒”等句,亦有某種淵源關系。這裏要指出的是,李詞中雖然借取了韓詩和張詞的某些意象乃至成句,但前者向著通俗化、白描化和個性化的方向跨進了壹大步,正同她的“三杯兩盞淡酒”,為辛棄疾化用為“有時三盞兩盞淡酒醉蒙鴻”(辛棄疾《水調歌頭》詞)時的情形相仿佛,是文學自身的有益的承桃和嬗遞。

在評論這首詞使用疊字的特點時,有壹種意見說用疊字是為了演唱,而且由於它的嚴於聲律,這首詞特別適合歌唱。這種意見恐難成立。詞史中許多事例表明,詞只是在其產生的初期完全被作為“娛賓遣興”的工具,那時是唱給人聽的,基調多是娛悅歡快的。但是到了南宋,李清照在寫這首詞時,已談不上什麽“娛賓”了,即使可以叫做“遣興”的話,那麽這個“興”是令人極度傷感的。這樣的內容,以尋歡作樂為目的的統治者是不要聽的,宋人有這樣的記載:

庚申(理宗趙昀景定元年)八月,太子請兩殿幸本宮清霽亭賞芙蓉、木樨,韶部頭陳盼兒捧牙板,歌“尋尋覓覓”壹句,上曰:“愁悶之辭,非所宜聽。”顧太子曰:“可令陳藏壹撰壹即景,撰《快活聲聲慢》。”先臣再拜承命,二進酒而成,五進酒數十人已群謳矣。(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二)

這個例子還說明詞的情感和聲調取決於題材內容,而內容又必須由相應的形式表達,《聲聲慢》對於雙聲疊韻的成功運用,是詞史上的壹種創舉,受到歷代詞評家的稱道,如:“連下疊字無跡,能手。”(《詞菁》卷二)等等。諸如此類的說法固然很有道理,但尚未涉及到問題的實質。此詞開頭連下十四疊字的妙處,首先是以凝煉的文字,熔鑄了特定的生活內容,即如周濟所說:“是鍛煉出來,非偶然拈得也。”(《宋四家詞選序論》)據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記載,趙明誠死後,她走投無路,即所謂“葬畢,余無所之。”這不正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十四疊字產生的生活依據嗎?其工力不只體現在文字音韻方面。陳廷焯認為過分強調文筆之奇,是論詞的左道(《白雨齋詞話》卷壹)。這十四個字亦不僅發自聲口、出自筆墨,主要的是作者長期孤獨生活的產物。李清照雖然在其早年寫的《詞論》中,主張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那時的目的是為了使歌詞合之管弦,付之歌喉。既然這首《聲聲慢》“非所宜聽”,因而在其具體寫作上,並不壹定處處著眼於字的聲腔,比如詞中最受稱道的“獨自怎生得黑”的“黑”字,就是這樣。這個字古人稱其“絕妙”(《詞菁》卷二)又說“‘黑’字不許第二人押。婦人有此詞筆,殆間氣也。”(《白雨齋詞話》卷七引張正夫語)等等。其實這個字之所以十分難得,還是因為作者寫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據載,李清照結縭不久,就常常與丈夫分離,喪夫後更是煢獨棲惶,幾十年來,她不知孤零零地渡過了多少個黃昏和黑夜,所以對“黑”字有獨特的感受。這個字含蓄而準確地表達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同時,“黑”字還很自然地領出了下面的“愁”字。“怎壹個愁字了得”,不僅照應了全篇,也概括了作者飽嘗人間甘苦的壹生。

鑒於此詞的用字之妙論者多有褒獎,這裏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王學初《李清照集校註》卷壹於本詞後所附《參考資料》。

----------------------------------------------------------------

①其中,晁補之、朱敦儒等人的四首,作《勝勝慢》,系《聲聲慢》之又名。

②詞中只寫“雁過”,未狀其聲。但“雁過留聲”是生活常識,詞中不必明寫,讀者自有會心。

③梁啟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藝蘅館詞選》二卷,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和唐圭璋《唐宋詞簡釋》,關於此詞之見解,與梁任公基本相同。

④韓偓《丙寅二月二十二日撫州如歸館雨中有懷諸客》,《全唐詩》卷六百八十。

[編輯本段]詞牌格式

平韻體: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韻)。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韻)。

如:《聲聲慢 秋聲》 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壹片秋聲。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

訴未了,把壹半分與雁聲。

仄韻體:

平平仄仄(韻),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韻),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韻)。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韻)。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韻)。

如:《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編輯本段]譯文

獨處陋室若有所思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壹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它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光景又引起我內心的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戚之情壹齊湧來,令人痛徹心扉,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卻見壹行行秋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摘啊!整天守在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麽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壹點點,壹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壹個“愁”字又怎麽能說盡?!

[編輯本段]千古絕唱淒苦情——李清照《聲聲慢》賞析

尋尋覓覓①,冷冷清清,

淒淒慘慘戚戚②。

乍暖還寒③時候,最難將息④。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⑤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⑥,如今有誰堪⑦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⑨,怎壹個愁字了得⑩?

①、意謂想把失去的壹切都找回來,表現非常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心態。

②、憂愁苦悶的樣子。

③、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氣。

④、休養,調理。

⑤、對付,抵擋。

⑥、極。表示程度極高。

⑦、可。

⑧、怎麽,怎樣。

⑨、情形,光景。

⑩、壹個“愁”字怎麽能概括得盡呢?

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這位頗具文學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眾多詞人中,可以說是獨樹壹幟。《聲聲慢》是她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淒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誌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壹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沈凝重、哀婉淒苦,壹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作者的詞作風格:前期,相思閨怨,對愛的渴求,對自然的喜愛(<<如夢令>>) 後期:(南渡後) 懷念故土(憂國憂民).孤獨,淒涼(<<聲聲慢>> )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來襯托孤寂、淒涼的心境。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起首三句比較形象,委婉細致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巨痛後的愁苦之情。

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個字無壹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壹種如泣如訴的音韻效果,如徐虹亭語:“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也。” “尋尋覓覓”,是作者的動作行為,作者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金石丟失等壹連串的打擊後,內心極為哀愁,再加上壹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郁悶,為了排解這壹哀愁,作者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尋啊覓啊,想尋些什麽呢?不太清楚,壹切都是那麽茫然,或許她是想找回壹些溫馨的回憶來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說“人悲物亦悲”,在壹個悲傷淒涼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尋覓的結果給作者最深的感受是“淒淒慘慘戚戚”,它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使其由這清冷之景更生壹種淒涼、慘淡和悲戚之情。這就為全詞定下了壹個感情基調,使全詞籠罩在壹種淒慘愁苦的氛圍中。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結果轉到寫氣溫驟變的感受,說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寒,人最難調養身體。然而其內蘊又何止這些呢?聯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難之前的生活壹直是優裕、安寧而美滿的,而寫作此詞時,已是形單影只,孤身飄零,生活壹下從幸福的峰巔跌入痛苦的深淵,這種情形與“乍暖還寒”的天氣是多麽相像啊,它讓作者的身心壹時都難以承受。怎麽辦?只有借酒驅寒,借酒澆愁。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澆愁,可是酒的滋味卻又那麽淡。 “淡酒”無力,怎麽能抵擋住那壹陣緊似壹陣的急風,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這裏酒味為何那麽淡?是酒淡嗎?不是。酒性依舊是烈的,只是因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腸愁更愁,滿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就覺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也寫到過為驅寒消愁曾飲酒之事,然而卻是“濃睡不消殘酒”。酒力顯得那麽大,讓作者濃濃地睡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消下去,這裏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為作者此時沒有什麽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為壹個年青貴族女子的閑愁,閑愁不痛,所以才會有“濃睡不消殘酒”之說。兩相對比,壹個“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淒涼,心境是何等的淒苦。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本欲借酒澆愁,可誰想“舉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來了自己壹陣陣的傷心,正當作者獨自對酒傷心傷神之時,猛然間擡頭看到南飛的大雁,再細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過的大雁嗎?不就是曾為她和丈夫捎過信箋的大雁嗎?而今大雁依舊,人卻不是那兩人了,也不會再有什麽書信捎來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過也”這句話,不僅寫得有形,而且有聲,渲染出了壹種哀哀欲絕的淒苦氛圍,讓我們仿佛與作者壹同聽到了長空中那南飛雁壹聲聲淒厲的哀鳴。這哀鳴,聽來猶如杜鵑啼血,讓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遠及近,轉入對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壹步表現作者的淒苦之情。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這三句話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愛花的,在過去有丈夫為她摘花,但是在這殘秋之季,作者所見、所感卻是:菊花枯萎雕落,落瓣紛紛,堆積了壹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誰可以摘花送給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著它壹朵朵、壹瓣瓣的枯萎雕落,多像自己孤苦飄零的晚境。到這裏,作者的感情漸漸融入落花中,對花自憐,不由又黯然神傷。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更進壹步抒寫作者寂寞難耐的痛苦。常言說“人老伯孤獨”,更何況作者是位感情豐富的文人,這樣獨守窗前,不免觸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況自是令作者甚感淒涼、慘淡和愁苦的,可怎麽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主要寫聲音,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壹語,極富“頓挫淒絕”感。當作者正在為落花惋惜、為自己憂苦之時,偏偏又下起了雨;雨點打在梧桐葉上,啪啪地響著,壹直到黃昏都沒停止。這裏作者只寫雨點打在梧桐葉上的情形,然而我們可以想像出,這雨點雖然是打在梧桐葉上,可在淒苦的作者聽來卻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壹滴滴,壹聲聲,是那麽強烈,它敲擊著、震顫著作者的心扉,簡直讓作者不能自抑!

“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即這情形,怎能用壹個愁字寫得盡呢!這是對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梧桐秋雨”等情景,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淒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國之痛,孤獨之病等等,僅用壹個“愁”字又如何包括得盡,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詞作《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中所寫: “只 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全詞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別致,可謂言盡而意無窮,欲說又休,罷、罷、罷!愁情似水長,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綜觀全詞,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語言、鋪敘的手法寫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較含蓄曲折,心中極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這壹愁情作者卻始終不說破,只是極力烘托渲染,層層推進,營造出壹種“壹重未了壹重添”的淒苦氛圍,給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全詞寫來盡管沒有壹滴淚,然而給人們的感覺卻是“壹字壹淚,滿紙嗚咽”。這比直寫痛哭和淚水漣漣更為深刻、淒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註意的是,這首詞中作者抒發的那種非比尋常的淒苦哀愁,格調看起來雖顯低沈,但分析此詞不能脫離作者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氛圍。聯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這壹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閑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朝政腐敗這樣壹個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情色彩有了壹個時代依托,有了壹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聲聲慢》這首滿含淒苦情的詞。堪稱千古絕唱!

[編輯本段]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大學語文教學輔導(分析及賞析)

《聲聲慢》是宋代女詩人李清照的壹首膾炙人口、極具藝術特色的的作品。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是在中國古代三千年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詩人。作為女性,她更可稱得上是古往今來才情最為卓著、個性最為鮮明的傑出女性的典型代表。

我們知道,詞壹般分為婉約與豪放兩大流派。而婉約,歷來被認為是詞的正宗。李清照繼承了傳統的婉約詞風,卻又獨樹壹幟。在李清照之前,婉約詞人多以男性寫艷情幽懷,李清照則是以女性本位寫自我愛情悲歡和親歷的家國巨變而獲得空前成功的第壹人。她用女性特有的審美眼光表現女性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的婉約詞,清新婉麗,完全有別於壹些男性詞人矯揉造作的假托閨情之作。

李清照的詞作中,寫歡喜快樂的寥寥無幾,而寫人生悲苦的篇目較多,也最為感人,這是與她特殊的人生經歷和時代遭際分不開的。李清照出身於壹個頗有文化教養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濃厚的文學藝術空氣的熏陶,詩文書畫樣樣了得。她18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趙明誠博學好古,喜愛收藏金石書畫。李清照精於詩詞,亦鐘情文物典籍。婚後夫妻二人情投意合,且誌趣高雅,不僅在詩詞創作上互相唱和,而且***同研究整理金石書畫。所以李清照的前半生壹直生活在翰墨書香之中,她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寫詩填詞、屬文著書,與丈夫切磋才藝,茶余飯後彈琴下棋、寫字作畫、吟風弄月。這時期李清照的詞多寫閨情相思,充滿怡然自得的樂趣,風格是清新婉麗。

然而,靖康之變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也改變了她的命運。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政權攻陷了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入據中原,從此半壁江山陷於敵手,宋朝統治者束手無策,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相繼避難南渡。這其間,他們夫婦心血凝成的圖書文物壹部分在南下中途被盜,壹部分被亂兵壹把火燒毀殆盡。他們花費半生精力嘔心瀝血積攢的金石字畫轉瞬間蕩然無存,而更為不幸的是, 南渡第三年, 丈夫就在南京逝世, 這年李清照46歲。這樣壹來,她連續遭受國破家亡夫死的重大打擊,身心倍受多重摧殘。從此以後,晚年的李清照孤身壹人,獨處異鄉,嘗盡了背井離鄉之苦和國破家亡之悲。

人生中遭受的壹系列巨大打擊使李清照也壹改前期的詞風,在後期的詞中傾訴的是切膚的家國之痛,濃厚的思鄉之情,詞風轉為沈哀淒苦。而《聲聲慢》則是這種深愁慘痛的最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