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北溪聲壹路迎 山南溪鄉送人行 也知流向金陵去 若過金陵莫寄聲”這句詩意思:山北面的溪流聲壹路迎接著我,山南面的溪流作響為我送行。我知道溪水向金陵流去,若流過了金陵就不要向我傳達聲響了。
出自《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是南宋詩人楊萬裏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中的其二。作品出處《誠齋集》。
原文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二
山北溪聲壹路迎,山南溪響送人行。
也知流向金陵去,若過金陵莫寄聲。
譯文
山北面的溪流聲壹路迎接著我,山南面的溪流作響為我送行。
我知道溪水向金陵流去,若流過了金陵就不要向我傳達聲響了。
註釋
溪聲:溪澗的流水聲。
流向:水流動的方向。金陵:古邑名。今江蘇省南京市的別稱。戰國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滅越後,在今南京市清涼山設金陵邑。
寄聲:托人傳話。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溪水行跡和聲響,寄寓作者求靜的感情。“山北”“山南”概括溪水曲折不斷,作者行跡不止。作者以擬人手法,表現溪水對人的感情,十分動人。溪水不辭辛苦地從千山萬壑之中壹路伴人還歸,又要熱情地送作者遠行,依依不舍,可謂情深意切。以“響”狀情,尤為妙筆。
但當作者得知它原來要伴隨自己去京都尋求官職,卻規勸它不要如此熱情。其意蘊大概是說,克服困難去追求,在患難中重視友情,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是為追名逐利,就不值得稱道了。這無疑是作者棄官求逸心境的寫照。當然也更反襯山溪獨特的意趣。平凡通俗流暢的詩句表現深刻的意趣是楊萬裏詩的壹個重要特點。
創作背景
楊萬裏壹生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所以壹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後,便被外放做官。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十壹月,楊萬裏以直龍圖閣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權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治所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紹熙三年(1192)八月,改知贛州,不赴,乞祠。這組詩第六首中“政是行人腸斷時,子規得得向人啼”與《午憩馬家店》中“生衣兼草靸,年例試春風”正相合,既稱“年例”(每年如此),可知非紹熙二年事,當作於紹熙三年春,詩人時年六十六歲。他外出途經松源時,見群山環繞,感慨不已,於是寫下這組詩。
作者簡介
楊萬裏(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太常博士、太子侍讀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範成大、陸遊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壹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壹生作詩二萬余首。亦能文。有《誠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