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昌齡廉潔的詩句 1.王昌齡的哪些詩句表達他為人清廉正直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洛陽的親朋好友若有問起了我,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就像玉壺裏的冰壹樣清雅、純潔。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裏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壹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2.王昌齡的哪些詩句表達他為人清廉正直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洛陽的親朋好友若有問起了我,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就像玉壺裏的冰壹樣清雅、純潔。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
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裏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壹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3.關於廉潔的古詩句
1、贈劉景文(宋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壹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註釋 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歷秋末冬初。
砥廉哲理啟示 菊花雖已雕謝殘落,但在那寒風霜雪中卻仍有傲立不屈的菊枝。作者以“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句詩贊美菊花的傲骨耐寒。
以至於後人常常用這壹句詩來比喻和贊賞有氣節的人風骨凜然、不向惡勢力低頭的高尚品格。我們的為官從政者也應具備這樣的品格。
2、芙蓉樓送辛漸(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註釋 平明:黎明。楚山:指鎮江壹帶的山。
冰心:清明純潔的心,比喻心地瑩潔。毛壺:玉制的壺,比喻高潔。
砥廉哲理啟示 王昌齡的這首詩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詩人送別客人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景象之間形成壹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也告訴我們這樣的砥廉哲理。
要做壹個清正廉潔的好官員,就必須做到“壹片冰心在玉壺”,即在心靈深處清心寡欲、壹塵不染,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3、石灰吟(明 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砥廉哲理啟示 高尚的情感和堅韌的意誌,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要像石灰那樣,頂住千千萬萬的誘惑,經過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身碎骨的磨煉,才能夠形成,並且將清白留在人間。4、竹石 (清 鄭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砥廉哲理啟示 高尚的情感和堅韌的意誌,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要像石灰那樣,頂住千千萬萬的誘惑,經過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身碎骨的磨煉,才能夠形成,並且將清白留在人間。
5、己亥雜詩 (清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註釋 ①浩蕩離愁:無邊的離愁。離:指離京。
②吟鞭:詩人的馬鞭。東指:向東指。
當時作者從北京城東的廣渠門離開北京。砥廉哲理啟示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從詩人看來,落花作為個體,它的生命是終止了,但當它化作春泥,就能保護、滋養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壹代群體身上得以延續,體現出新的生命價值,並終將孕育出壹個繁花似錦、絢麗燦爛的春天!我們的所有為官從政者都應該具有龔自珍這樣的胸懷,將自己的壹切無私奉獻給社會,培養棟梁人才,培育廉潔風氣,即使犧牲自己也無怨無悔。
6、無題 (唐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砥廉哲理啟示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李商隱這首詩中流傳千古的名句。曾經使多少人為之感動,為之感慨。
我的心要不相思,就像蠶兒吐絲,除非自己身死,決不結束。相思的眼淚,就像蠟炬自焚,只有燒盡成灰,才會停止。
這兩句詩原本在於寫相思之苦,並表達出至死方休的堅貞愛情。但是,同樣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砥廉啟示。
我們的人民公仆,作為社會精英,作為先進分子,理應像春蠶壹樣,為了百姓幸福,為了社會進步,無私奉獻,吐完最後壹縷絲;理應像蠟燭壹樣,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生命不息,奉獻不止。7、寒菊(南宋·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註釋 ①鄭思肖:1241-1381,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
南宋末年著名詩人。曾為宋太學生。
宋亡後,便隱居蘇州寺廟,終生不仕,過著隱士般的“遺民”生活。②不並:不合、不靠在壹起。
③疏籬:稀疏的籬笆。未窮:無窮無盡。
④“寧可”句:謂菊花寧可抱香枯萎在枝頭。⑤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砥廉哲理啟示 在這首詩中,菊花不與百花壹齊開,表現了它不同流俗、卓然超絕的氣質與格調。它雖然“獨立疏籬”,但並不感到寂寞、孤獨,反而“趣未窮”。
之所以如此,就在於它具有寧願“枝頭抱香死”,也不“吹落北風中”的高尚節操和精神境界。我們的從政為官者在任。
4.王昌齡清廉正直的故事
話說唐代出了個“七絕聖手”王昌齡,說起來還有壹段故事。他於開元十五年中了進士,補秘書省校書郎,調汜水尉,後因故遭貶嶺南。開元二十八年為江寧縣丞,人稱“王江寧”,天寶七年又貶為龍標尉,人稱“王龍標”。他的詩含蓄深婉、渾厚明快,人稱“詩家夫子王江寧”。王昌齡看到當時社會如此黑暗,到處是貪官,那受苦的農民總是吃不飽、穿不暖,看在眼裏,痛在心裏,覺得自己很沒用,只能寫詩發發牢騷。
他在邊塞從軍的時候,騎馬巡邊,滿目蒼涼,心中煩悶,就信馬由韁,走了不知多久,離開唐軍駐地已經十分遙遠,他正要回轉馬頭,忽然看見在壹片廣漠的邊塞之上,壹座邊城的西邊,壹座百尺高的烽火樓上,壹個唐軍戍卒孤獨地走上了望臺。從青海湖吹來的秋風在黃昏時分顯得更加凜冽寒冷。王昌齡猜想,此時此刻,戍卒的思鄉念親之情也正是最為濃烈之時。這是壹幅悲涼而又傷感的畫面。王昌齡素知此地已無唐軍,《軍事報》上說前段時間有壹隊唐軍在此地全軍覆沒,唐軍就放棄了此地,現在卻有唐兵守著,不禁心中大奇,走近去看個究竟。卻見戍卒走上高臺,坐下了。此時寒風瑟瑟,本就讓人愁思不已,那戍卒更用羌笛吹起了主題為“傷離別”的樂府古曲《關山月》。只聽得笛聲嗚嗚咽咽,如泣如訴,如親人在呼喚,似征人在嘆息。五昌齡想到,這笛聲就如同壹縷情思,飄向萬裏之遙的故鄉,征人的妻子也同樣在思念久戍邊庭的親人。但是戰爭遠未停止,征人回鄉遙遙無期,只能是無可奈何的等待。王昌齡思緒紛亂,走上前去,卻見此兵甲胄破了壹個小洞,便問道:“妳叫什麽名字?”此兵見到軍官問自己,忙壹手掩住甲上的破洞,單手行禮,答道:“我叫閭丘曉。”
原來閭丘曉是個武林高手,所屬唐軍曾與數倍於己的敵軍遭遇,經過激戰之後,全殲敵軍,但全隊唐軍也只剩下他壹個了,他殺光敵軍後自己也體力不支,昏倒在地,醒來後想起自己的任務,就堅守著崗位。王昌齡問道:“妳怎麽能在亂軍中保住性命?”“我有壹門神功,我靠它消滅了敵人。”“教教我吧!我把妳帶回我軍駐地!”於是王昌齡與閭丘曉回到了大部隊的駐地,然後秘密從閭丘曉那裏學了壹門名為“七絕掌”的神功。為了表示感謝,王昌齡就替閭丘曉寫了七首《從軍行》,每壹首詩都內含壹式七絕掌法。其中的《青海長雲暗雪山》還高度贊揚了極度困苦的閭丘曉無怨無悔、在國家邊境進行正義戰爭的豪情壯誌。此詩傳到朝廷,閭丘曉很快就升官調到別處做了刺史。
在壹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在王昌齡半夜騎馬回家的途中,突然從路邊跳出壹個人來,嚷道:“王某某,妳還認得我嗎?”王昌齡定睛壹看,是師父閭丘曉。王昌齡有君子風範,抱拳說道:“原來是師父,不知在此攔路所為何事?”“朝廷聽說妳總是發牢騷,叫我來警告妳壹下。”王昌齡冷冷壹笑,說:“好啊,妳就試試看!”閭丘曉運功發掌,但王昌齡更快,先壹步將閭丘曉的人頭掃落。王昌齡心想:我現在這個樣子不免總是被人暗殺,不如借用壹下師父的臉皮好了!於是動手將閭丘曉的臉皮剝下,制成面具,放到自己臉上,將閭丘曉的屍體埋了,到閭家去冒充閭丘曉,對外宣稱已經殺死了王昌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