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
壹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壹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
(3)予/ 嘗求/ 仁人之心 (《嶽陽樓記》)
(4)率/ 妻子/ 邑人/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二、根據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語詞),表示將發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f ú ),往往在發語詞後進行停頓,如:
(5)蓋/ 壹歲之犯死者/ 二焉 (《捕蛇者說》)
(6)夫/ 環而攻之/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於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後”,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於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
(7)鵬之/ 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 (《莊子逍遙遊》)
(8)醫之/ 好治不病/ 以為功。 (《扁鵲見蔡恒公》)
四、根據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奏
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後面要加以停頓。如:
(9)若/ 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活板》)
(10)而/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則/ 何時而樂耶 (《嶽陽樓記》)
(12)故/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13)是故/ 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論貴粟疏》)
五、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壹個很典型的例句:其壹犬坐於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壹樣”,“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壹只狼像狗壹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壹”的後面才是正確的,即:其壹/ 犬坐於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得而臘之/ 以為餌(《捕蛇者說》)。
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2. 如何劃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讀節奏文言文朗讀節奏劃分的方法壹、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壹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
壹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
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3)予 / 嘗求 / 仁人之心 (《嶽陽樓記》)(4)率 / 妻子 / 邑人 /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二、根據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語詞),表示將發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 f ú ),往往在發語詞後進行停頓,如:(5)蓋 / 壹歲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說》)(6)夫 / 環而攻之 /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
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於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後”,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於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7)鵬之 / 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
(《莊子 逍遙遊》)(8)醫之 / 好治不病 / 以為功。 (《扁鵲見蔡恒公》)四、根據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奏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後面要加以停頓。
如:(9)若 / 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活板》)(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11)然則 / 何時而樂耶 (《嶽陽樓記》)(12)故 /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13)是故 / 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論貴粟疏》)五、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壹個很典型的例句:其壹犬坐於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壹樣”,“犬”是名詞作狀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壹只狼像狗壹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壹”的後面才是正確的,即:其壹 / 犬坐於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 得而臘之 / 以為餌(《捕蛇者說》)。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技巧與方法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壹。停頓有兩種:壹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壹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裏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壹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壹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後各詞聯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後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知能圖譜 讀是語言能力的壹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
有以下六種情況註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壹”之間要停頓。 5、關聯詞後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後面要停頓。 三、方法指導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
文言文中有壹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何嘗、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則北通巫峽 誠宜開張聖廷 關聯詞:且、雖、因、“惟”、“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雖我之死 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誦讀時,這些詞語後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壹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
②可/以壹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例①中的“於是”,“於”是介詞,“給”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它們都應分開來讀。例②中“可以”是兩個單音詞,“可”是能願動詞,“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詞,“用來”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間”,“中”是“中間”,“間”是“夾雜”。 3、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壹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不能讀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陰。 ③問/今是何世 ④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動作的發出者,陳述的對象,它與後面謂語部分之間應作停頓。
例③④中的動詞“問”、“刻”與其支。
3. 文言文朗讀劃分節奏的技巧有哪些文言文朗讀節奏劃分的方法 壹、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 壹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
壹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
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3)予 / 嘗求 / 仁人之心 (《嶽陽樓記》) (4)率 / 妻子 / 邑人 /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二、根據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語詞),表示將發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 f ú ),往往在發語詞後進行停頓,如:(5)蓋 / 壹歲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說》) (6)夫 / 環而攻之 /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
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於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後”,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於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7)鵬之 / 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
(《莊子 逍遙遊》) (8)醫之 / 好治不病 / 以為功。 (《扁鵲見蔡恒公》) 四、根據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奏 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後面要加以停頓。
如:(9)若 / 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則 / 何時而樂耶 (《嶽陽樓記》) (12)故 /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13)是故 / 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論貴粟疏》) 五、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壹個很典型的例句:其壹犬坐於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壹樣”,“犬”是名詞作狀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壹只狼像狗壹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壹”的後面才是正確的,即:其壹 / 犬坐於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 得而臘之 / 以為餌(《捕蛇者說》)。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技巧與方法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壹。停頓有兩種:壹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壹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裏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壹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壹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後各詞聯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後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知能圖譜 讀是語言能力的壹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
有以下六種情況註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壹”之間要停頓。 5、關聯詞後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後面要停頓。 三、方法指導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
文言文中有壹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何嘗、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則北通巫峽 誠宜開張聖廷 關聯詞:且、雖、因、“惟”、“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雖我之死 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誦讀時,這些詞語後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壹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
②可/以壹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例①中的“於是”,“於”是介詞,“給”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它們都應分開來讀。例②中“可以”是兩個單音詞,“可”是能願動詞,“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詞,“用來”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間”,“中”是“中間”,“間”是“夾雜”。 3、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壹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不能讀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陰。 ③問/今是何世 ④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動作的發出者,陳述的對象,它與後面謂語部分之間應作停頓。
例③④中的動詞“問”、“刻。
4. 如何劃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讀節奏文言文斷句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
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常用虛詞是標誌,更有規律供參看。
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
相同詞語緊相連,壹般中間要點斷。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
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5. 文言文如何劃分朗讀節奏劃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讀節奏的方法:
1、句首發語詞、關聯詞語後面要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起強調語氣或領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例如:“夫”、“蓋”、“故”、“惟”、“至若”、“若夫”、“誠宜”等,在這些詞語後面應稍作停頓。
例如: 夫/環而攻之;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故/有所覽輒省記
2、文言文中連在壹起的兩個單音節詞,朗讀時必須分開,而不能讀成雙音合成詞。
例如:可/以壹戰;中/間力拉崩倒之聲;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3、根據語言順序來處理停頓,即主謂之間應停頓,動賓之間應停頓。
例如:佳木/秀而繁陰;問/今是何世;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4、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壹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
例如:其壹/犬坐/於前;山行/六七裏
5、朗讀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當作沒有省略來讀。
例如: 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6、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準確地停頓。
例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7、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例如:山肴/野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8、不能停頓的情況:
偏正短語:例如:而/鄉鄰之生/日蹙
介賓短語:例如:不足/為外人/道也;生/於憂患;其/如土石何
9、對文言文中的國名、年號、官職、史實、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讀。
例如: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10、詩句節拍間要停頓。古詩的朗讀有其規律性,壹般說來是兩字壹停頓,即按音節停頓。
例如:幾處/早鶯/爭/暖樹 ;天門/中斷/楚江/開
也可以按意義單位停頓:例如:幾處早鶯/爭暖樹;天門中斷/楚江開
6. 怎樣劃分古文朗讀節奏壹、根據句子的結構成分按照“主/謂/賓”的原則進行劃分
對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的第壹步,我們必須先分析這個句子各成分間的關系,理出這個句子的主幹,明白主語、謂語、賓語各是什麽。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語與謂語之間停頓,謂語與賓語之間停頓的原則進行劃分,這樣壹個句子最明顯的朗讀節奏就劃分出來了。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這麽壹句“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確實知道沒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幹就是“我知道沒有徐公俊美”,對應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麽句子的主語就“臣”,謂語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內容,作“知”的賓語,按照主謂賓各成分間停頓的原則,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當然,可用這種方法劃分的句子必須是主謂結構的句子。
二、按照“動賓/動賓”的形式劃分
有些句子有主語、謂語、賓語,組成了主謂結構,但有些句子沒有主謂結構怎麽辦?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種“動賓/動賓”的方法進行劃分。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這壹句的朗讀停頓,在這壹句話中“率”是“率領”的意思,是動詞,“妻子邑人”是“率領”的內容,作“率領”的賓語,“率妻子邑人”就是動賓結構。“來”是動詞,“此絕境”是來的地方,是“來”的賓語,這也是動賓結構。綜合全句來看,這個句子由兩個動賓結構組成,所以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那長壹點的句子怎麽劃分呢,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這壹種方法是否適用?還是那句話,不急。現在我們再來作壹下分析:這句話的意思是“能夠在市集上大聲討論我的過錯,並能讓我聽到的,受到下等的獎賞”,動詞就是“討論”、“讓……聽到”、“受到”這三個,而相對於文言句子中的動詞就是“謗譏”、“聞”、“受”三個,介詞結構“於市朝”作“謗譏”的賓語,“寡人之耳者”作“聞”的賓語,“下賞”作“受”的賓語,這樣的話,“能謗譏於市朝”就是壹個動賓結構,“聞寡人之耳者”是壹個動賓結構,“受下賞”也是壹個動賓結構,那麽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還是按照“動賓/動賓”的原則劃分。
三、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
除了主謂結構的句子,動賓結構的句子外,還有壹些表示意思轉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種劃分朗讀節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進行劃分。如《魚我所欲也》中“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這句話,“由是”領起下文“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則”領起“可以辟患”,“而”領起“有不為也”,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再如“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就可劃分為“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入則無法家拂世,出則無敵國外患者”,按照“而前則前”這個原則劃分,朗讀停頓就可劃分為“入/則無法家拂世,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由此看來,按照“而前則前”原則進行劃分的句子,它的內容必須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關系,它的前後兩層意思必須同時出現,這樣它的節奏劃分才有可能是正確的,否則,這壹原則就不是正確的了。
四、憑借語感,根據句意進行劃分
還有些句子,以上三種方法都不可劃分,那就只好采用憑借語感、根據句意的方法進行劃分了。這是我提出的第四種劃分方法。如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人恒過然後能改”這句話,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錯,但在這之後能夠改正”,中間出現了語氣的停頓,有了在說話時的歇氣、換氣,所以停頓也就自然明了,“人恒過/然後能改”。再如《陋室銘》中的這句“無絲竹之亂耳”,句子的意思是“沒有音樂的噪音來擾亂我的清靜”,“絲竹之亂耳”是“無”的內容,全都是“無”的成分,所以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無/絲竹之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