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堂石簡介
在粵北翁源縣有壹個讓翁源百姓引以為傲的唐代文化遺址——書堂石。書堂石築於三華鎮翁江河中心的壹個小島之上形狀極似壹艘在激流中逆水而上的航船。島上巖層重疊山石嵯峨書堂石室倚巖而築巖墻交錯渾然壹體。現雖已殘墻斷壁但其結構奇特古樸天然傲然屹立尉為奇觀時常吸引過往遊人駐足觀望、拍照留影。書堂石之所以讓翁源人引以為傲不僅僅在於其歷史的悠久、風景的秀麗還在於它是翁源名人——晚唐詩人邵謁讀書的地方。
邵謁是晚唐時期現實主義詩派的客家詩人壹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有詩十集今不存。唯《全唐詩》存其壹卷***三十三篇。因其久居長安詩名熠熠世稱“嶺南五才子之壹”。
個人出身
邵謁出生貧賤但自幼就有鴻鵠之誌。他說:“丈夫之誌不大何以佐乾坤。報仇不用劍輔目不用兵。”希望以自己的才學為朝廷效力實現“願君似堯舜能使天下平”的政治抱負。
據清代《韶州府誌》及清嘉慶版《翁源縣誌》記載:邵謁年青時屈為縣吏。壹天。縣令有私客到訪再三令邵鋪床待客邵認為縣令有意作賤自己決不應從並說:“我是給妳們鋪床的嗎?大丈夫怎能當妳們的勞役呢?”縣令聽後怒發沖冠罵道:“ *** 侍從如此大膽綁出縣衙去!”於是左右差使便將邵謁拖出縣衙。邵謁怒不可遏壹邊撥刀割斷頭發掛在門上壹邊發誓道:“學茍不成有如此發!”然後振臂離去。
勤學苦讀
邵謁離開縣衙後逆流而上來到距縣城十裏路的羅江水(即今翁江河)中心——豬麻沖急灘石上築造書堂。從此邵不分晝夜發憤攻讀發髻蓬亂也懶得梳理。鄉親笑他癡呆他也不以為然只是束發苦讀不已。
功夫不負有心人。數年後他博通經史百家長於樂府尤其精通古音律。鹹通八年(公元866年)他被舉薦到京城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成了壹名國子生。邵在京城期間或勤學苦練攻習學業;或聚友集士吟詩作賦;或談古論今譏諷時弊度過了壹生中最暢快的時光。
為官剛正
邵謁在國子監讀書很久和他相好的都是名士但由於他剛正不阿寫詩作文多針砭時政不得當政者重用。如其壹首《論政》有“內政由腹肱外政由諸侯;股肱政若行諸侯政自修;壹物不得所蟻穴滿山丘”等詩句;另壹首《歲豐》則曰:“皇天降豐年本憂貧士食貧士無糧疇安能得稼穡。工傭輸富家日落長太息。為供豪者糧設盡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強者得。”正如明朝嘉靖間翰林學士黃佐所說邵謁“作詩多刺時事”“其言淩突而觸剛”敢於抨擊統治者和剝削階級因此苦讀詩書詩作“聲華奕奕”“競不第甲科”。
也不知過了多少個春秋國子監助教溫庭筠(晚唐著名詩人)十分賞識邵謁才學對其屢不得誌的遭遇頗為同情便匯集邵詩作《歲豐》、《春日有感》、《寒女行》等數十篇為之揄揚以振公道才使邵謁登上進士第。
介紹少為縣廳吏。有客倉猝至,令怒其不搘床迎待,逐去之。謁遂截髻掛縣門上,發憤讀書。隱居離縣十余裏之某湖,環室皆水。平居如裏中未冠兒,鬅髺野服。遂工於詩。累應舉,年三十,猶未得第。鹹通七年,(公元866年)至京師,為國子生。時溫庭筠為主試,頗憫寒苦,乃榜謁詩30首,廣為譽揚。釋褐後赴官,不知所終。謁著有詩集壹卷,《唐才子傳》傳於世。
邵謁的詩文萬裏憑夢歸,骨肉皆在眼。覺來益惆悵,不信長安遠。人人但為農,我獨常逢旱。惡命如漏卮,滴滴添不滿。天末雁來時,壹叫壹腸斷。——唐代·邵謁《秋夕》
秋夕
萬裏憑夢歸,骨肉皆在眼。覺來益惆悵,不信長安遠。人人但為農,我獨常逢旱。惡命如漏卮,滴滴添不滿。
天末雁來時,壹叫壹腸斷。春日照九衢。春風媚羅綺。萬騎出都門,擁在香塵裏。莫辭吊枯骨,千載長如此。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時鬼。但看平地遊,亦見摧辀死。——唐代·邵謁《長安寒食》
長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風媚羅綺。萬騎出都門,擁在香塵裏。
莫辭吊枯骨,千載長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時鬼。
但看平地遊,亦見摧辀死。 寒食節 , 諷刺郊遊對酒彈古琴,弦中發新音。新音不可辨,十指幽怨深。妾顏不自保,四時如車輪。不知今夜月,曾照幾時人。露滴芙蓉香,香銷心亦死。良時無可留,殘紅謝池水。——唐代·邵謁《古樂府》
古樂府
對酒彈古琴,弦中發新音。新音不可辨,十指幽怨深。妾顏不自保,四時如車輪。不知今夜月,曾照幾時人。
露滴芙蓉香,香銷心亦死。良時無可留,殘紅謝池水。查看更多邵謁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