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結合具體作品比較李白杜甫詩歌的異同(從詩歌藝術風格、思想內容等上面來比較)

結合具體作品比較李白杜甫詩歌的異同(從詩歌藝術風格、思想內容等上面來比較)

推薦參考:

李白和杜甫詩歌的比較

壹、概述李杜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代詩歌的乃至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我們分別稱他們為“詩仙”“詩聖”。他們***同經歷了唐王朝由極盛到動亂的歷史。面對這個亂世,他們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和個人性格。

二、李白和杜甫詩歌風格的形成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於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他的詩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他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發展出自己獨到的風格。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於安史之亂時期並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並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背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沈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沈郁頓挫。

三、李白和杜甫詩歌的創作方法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壹卓越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生活的時代,主要是開元,天寶的四十多年即所謂的“盛唐時期”,這是唐帝國空前強盛而又潛伏著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的時代特點,結合經歷和思想性格,他的詩篇呈現出與杜甫迥然不同的浪漫主義風格。而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生活的時代,是唐代由盛轉衰的的劇變時期,尖銳的階級矛盾,民族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造成國家的災難和人民的苦難,把詩人也卷入了社會的底層,也使用筆描繪出那個苦難時代的生活畫卷,逐步攀上現實主義高峰。其高度成熟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主要體現在詩人的敘事詩上。

首先,李白的詩歌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李白不是壹個“萬事不關心”的詩人。他那熾熱的感情,強烈的個性,在他的詩篇中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處處留下濃厚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他想念長安,就是:“狂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他登上太白峰,就讓“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就是寫歷史人物,如嚴子陵、諸葛亮、謝安等等,也往往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化身,這種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使詩增添了壹種排山倒海的氣勢,先聲奪人的力量,讓讀者感到熱情親切。而杜甫常寓主觀於客觀。杜甫的詩歌,善於把主觀的思想內容融於客觀的事實描述中,讓人物和事實本身說話,這是杜詩的最大特點,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領。如《麗人行》,作者從頭到尾都用嚴肅認真的態度來描寫場面和情節,讓詩人的感情和傾向從場面,情節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

其次,李白的詩句具有大膽的誇張。“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詩句,早已成為文學描寫中誇張的典型。而他的喝酒,也是“會須壹飲三百杯”,“愁來飲酒二千石”。他的登高,也竟然達到“連峰去天不盈尺”“舉手可近月”的地步。這些“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誇張詩句,在李白那些氣勢雄壯,豪放不羈的詩篇裏,比比皆是,琳瑯滿目,使人驚嘆不已。杜甫則註重細節描寫。杜甫善於捕捉富於表現力的能夠顯示人物本身特質和精神面貌的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如《兵車行》中的“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生恨?”這壹細節,不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也揭露了封建統治的殘酷壓迫,深寓著作者的同情和憤慨。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壹細節描寫。細節描寫的生動傳神,源於作者對客觀現實生活的細致入微的觀察、體驗,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第三,李白的大膽誇張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因此,在李白的詩歌創作中,想象總是那樣出人意表,又是那樣的天真純潔,深深撥動讀者的心弦。最能體現這壹特點的是壹些寫“月”詩。他喜歡明月,就想象明月可以問訊,追攀和摘攬。如《把酒問月》中寫到:“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又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說:“俱懷逸興思飛,欲上青雲攬明月。”他又常把明月引為知己,想象明月可以伴他飲酒,送他遠行,解他孤獨,寓他鄉情,甚至當月色不足時,也能賒些來。現實的世界對李白來說,往往顯得狹小,憋悶,陰暗,因此他時常展開幻想的翅膀飛向天空仙境去尋求光明和自由。又如《夢遊天姥吟留別》,詩人運用幻想手法,奇妙的神仙世界,有力地反襯了黑暗的社會現實,反映出李白對自由,解放的渴望與追求。而杜甫善於對現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加工,塑造出眾多的人物形象,描寫廣闊的社會生活逾墻而逃的老翁,應急河陽役的老嫗,新安被征的男子,幕婚晨別的新娘,無家可歸的獨身漢等,組成了壹組人物形象畫廊。如此眾多的真實,鮮明而又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是杜甫詩歌的傑出貢獻。

最後,李白的詩富有奇特的比喻。“輕面把朋友,對面九疑峰”,用山峰來比喻朋友間的猜疑,形象新奇而壯偉。“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用黃河可塞的驚心比喻,來反襯陣亡士卒的的妻子那種絕望的悲哀,也真夠驚心動魄的了。他所寫的瀑布、黃河、秋月、山峰皆雄奇壯偉、壯麗、靈活。杜甫的詩句卻具有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他為了把人物寫得生動,就以人物的語言來刻畫心理,以塑造形象。《新婚別》壹詩,完全用新娘的獨白寫出,將她送別丈夫時無奈、憤恨、抱怨、憂慮、沈痛、勉強和期待的復雜心理活動展示無遺,從而塑造出壹位感情豐富,深明大義的勞動婦女形象。他的《無家別》,《垂老別》也都用獨白寫成,《新安吏》、《潼關吏》均采用對話方式。這些人物的話語,通俗樸素,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年齡,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當然,在李白的浪漫主義色彩中,也包含現實主義的成分。最能體現李白這壹特點的是他的遊仙詩、寫景詩。如《古風》(其十九),前部分寫華山仙境,後部分的“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寫的是血流中原的慘痛現實。詩人把美麗的華山仙境與流血的中原大地結合起來,反映了詩人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表現了詩人厭惡黑暗,追求自由的精神和關心國家民族的真摯感情。《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詩體現了這種藝術特色。杜甫的詩以真實反映現實見長,但他的不少作品也透露出理想主義光芒。如《望嶽》中的“會將淩絕頂,壹覽眾山小”。表現了詩人年青時的自信與豪情。《飲中八仙歌》中的“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以浪漫主義筆調寫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物,呼之欲出,光彩照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突出地顯示了詩人的理想主義和獻身精神。

四、李白和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比較

李白的詩,很多表現出求仙出世和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詩,很多表現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

李白壹方面接受了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信條,壹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的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的壹切的思想。他是壹位浪漫主義詩人,在詩歌中創造性地運用了許多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給人以飄飄欲仙的感覺。他在詩歌中用盡誇張渲染烘托擬人等手法,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等。都體現了詩仙的獨特氣質和風格。

杜甫開放性的總結發揚了我國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並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善於選擇並概括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現象,善於選擇和塑造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並且寄寓自己的愛憎,使這些形象真實可感,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他的詩歌多用來反映民間疾苦和國家大事。表現手法上,杜甫學習民歌運動中的對話和口語,大大提高了詩的表現力,使詩歌更接近生活更接近人民群眾。他的樂府敘事詩,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社會面貌,成為那個時期社會矛盾和鬥爭的真實寫照,深刻表現了他終生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兩座並峙的高峰。李白的詩更能表現盛唐文人意氣風發、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而杜甫的詩則更能反映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李白天才放逸,詩歌自成壹體,是天授的奇才;杜甫當世英才,詩歌兼備眾體,是人能的極致。李白的詩對於後代愛好豪放詩風、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詩人有深遠的影響。杜甫的詩對於後代關懷社會現實、重視詩法變化和字句鍛煉的詩人影響更大。

李白少年好學,喜歡文學。“壹生好人名山遊”,青年時即離家漫遊祖國的大江南北。後被唐玄宗召為文學侍從,但當時政治日漸腐敗,不滿兩年,便因得罪權貴,憤然離去,繼續漫遊各地。這壹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名篇叠出。安史之亂後,李白遭遇不幸,最後在貧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壹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傳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飲、劍術和球技,可謂德才兼備、文武兩長。李白,身為壹唐代的詩界巨人,被後世推崇為詩仙,已經可見他的才華橫溢。所寫的詩篇也充分的表達了他的豪邁性格。

杜甫的詩風格迥異,杜甫的創作沒有李白那麽奔放,相反杜甫的詩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前人的經驗,嚴格遵照各種格式來表達自己。很少有象李白那樣壹揮而就的神來之筆。杜甫對於作詩是壹種嚴謹的態度,這也是因為他終生潦倒,顛沛流離。經常為生計而奔波於權貴府邸,靠著自己做的詩詞歌賦來換取壹些錢財,我理解為只有結構嚴謹才能博取賞識的緣故。杜甫的處境是非常可悲的,空有壹身抱負卻報國無門。

五、李白和杜甫詩歌的文學藝術特色比較

李白與杜甫所代表是二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形式,李白的詩歌運用奇特的誇張和想象,往往所表達是壹種超脫自然的盛世情懷,而杜甫運用寫實的手法,在意的是對於客體的壹種真實的再現。他們壹個是浪漫派詩人的傑出代表,另外的壹個是現實主義的巔峰詩人。他們的風格導致了文章的基調的不同,讀李白的詩,會被其豪邁的積極的心態而拍案叫絕,讀杜甫的詩,憂國憂民的沈郁頓挫的感情所感動。所以對於分析他們之間的藝術特色,必須從詩歌的本身還有情感出發。

從李杜的感情基調上比較:

李白所體現的是壹種奔放豪邁的美,所以他所折射出來的感情往往是壹種壯大明朗的表達感情的方式,宛如黃河之水奔騰而下的氣勢磅礴,想象瞬息萬變,馳騁於天地之間,穿梭古往今來,來去無蹤。“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詩人豪邁的情懷使得他的詩歌的表達瑰麗無比,奇特俊逸。杜甫的詩歌往往所表達的是壹種沈郁頓挫,憂國憂民的思想,讀杜甫的詩感覺他的每壹個字裏行間都流露出杜甫的憂國憂民的抑郁之情,這樣的壹種感情基調蘊含著憂念國家命運,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顯得博大深遠,情感波濤起伏,反復詠嘆,百轉千回,“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作者思接千載,首先從洞庭湖的博大氣象發筆,驟然百感交集,世事飄蕩,親朋分離,不禁感然傷喟,最後的壹句“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足見作者沈郁之情感,每覽此文,喟然傷心幹。

在創作題材上比較:

李杜的詩歌在藝術特色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所用的創作方法也有很的不同。李白的詩歌多有精神世界的描寫,在遊山涉水中,往往寄托了詩仙的曠世情懷,或積極入世,或蔑視權貴,或縱情山水,但是李白的詩歌中我們會發現他筆下的客觀世界總是留下詩仙的浪漫主義情調,具有強烈的主觀主義的色彩。寫愁“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傷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積極的態度上的基礎上的壹種豪邁之愁,愁中更有豪氣十足。

而與李白截然相反的杜甫創作題材上,杜甫更在意的是壹種虛的表達,杜甫會把深刻的情感隱藏在客觀事物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通過對於事物的真實的刻畫,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去寫作,展現的是無盡之情,蘊含於有限之景中,杜甫在《麗人行》中寫楊氏兄妹的奢華並沒有直接斥責其荒淫無度,而是對於他們的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的描述進行鞭撻,作者的憎惡之情顯露無疑。

從詩歌的體裁和創作的理念上比較:

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樂府詩,不愛嚴整的律詩。從他的代表作上看,大多是以這樣的三種詩歌的樣式出現,《古風》59首,是他的五古代表作,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蕩,跳脫起伏,變化多端。李白還擅長寫絕句,他膾炙人口的詩篇有《靜夜思》《望廬山瀑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歷代評七言絕句的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為擅長。樂府詩方面,李白運用舊樂府詩題,語言不事雕琢,渾然天成,正如他所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使之更為精煉,優美,含義深長。

而杜甫的詩歌各體兼工,以律詩和絕句為主,另外的壹方面杜甫突破了樂府舊題的束縛,創造了不少的“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例如“三吏”“三別”。杜甫的律詩的代表作有《月夜》《春望》《望嶽》《秋興》八首,《登高》《登嶽陽樓》詩文無不以沈郁穩健建昌,凝重精美著稱,杜甫善於用充沛的感情駕馭精煉奇絕的文字,同時,與李白的渾然天成,不講究煉字相比,杜甫始終堅持“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其詩歌講究的是遣詞造句,語句常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詩歌精煉嚴整非常人之能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