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拉下窗戶,熄滅床頭燈,蜷身躺在床上,從被子裏露出小半張臉和晶晶亮的眼神。窗外混濁的空氣,擁堵的交通,洶湧的人潮,便也壹同與喧囂的白日做了斷絕。
這時候,我們是否靜下心來細想過自己的生活呢?
我們是否為工作的壓力而疲憊焦慮;是否為情感的疏離而感到辛苦甚至流淚。面對久違的怦然心動時,我們萬般千緒如鯁在喉,卻再無法言說壹二。我們是不是愈發地感到自己正在被龐大的孤寂籠罩著,看不清前方,也找不到來時的路……
生活在現代化的快節奏之中,若只顧著沿道路加速行駛,必然會忽略兩旁美的風景。所以,我們不妨把腳步放慢,讓努力掙紮向前和脆弱敏感的心看到風景,看到詩,看到美。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
詩經三百篇,用壹句話來概括,就是 “無不出自真心靈真情感” 。
讀經不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修身、立德。人的壹生,說白了,不單純是為了活著,而是為了活得美 。能夠感知天地的大氣磅礴,才能使我們有敬畏之心,才使得我們的生命有所提升。
中國自古是壹個詩教大國,我們最古老的胎教,用的就是詩經。 據說,周文王的母親懷孕後,每天都要做壹件事,就是令瞽誦詩。瞽,即盲人,就是每天讓盲人為自己唱誦詩經作為胎教。
為什麽壹定要用盲人呢?盲人看不見,所以他的內心比普通人澄凈、專註,心不亂,聲音也清澈。為什麽壹定要唱誦詩經而不是別的呢?首先,詩經在古代是可以唱的,不是有這麽壹句話嗎,“詩三百,孔子皆弦歌之。”詩經音律和諧,可以“養神明”;詩詞內容溫柔敦厚,可以養性情。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這能夠讓懷孕的母親想象孩子像小鹿壹樣的輕伶活躍;再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樣的詩句讓聽詩的母親想象孩子儒雅又俊朗。懷孕的母親性情柔和了,母子連心,小胎兒也就能夠寧靜快樂。
這就是詩經給我們的生命最初的百納、歡暢與祥和。
從這時候起,古人就告訴我們:詩不是我們生活之外的藝術,詩也不是用來背的,關鍵是看它能否與我們的生命音聲相和。
其實詩就是生活。
有人說,《詩經》會不會離我們太遠了?
可能比起唐詩宋詞,它是遠了點,但往往最遠的,壹定離我們的人性最近。因為, 最遠的壹定是最質樸,最率真,最貼近我們生活的;因為它還來不及矯情、膩味和任性,只是情動於衷,而言發於外。
比如《衛風·木瓜》裏說:“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翻譯過來就是:妳贈我以木瓜,我回贈妳碧玉,這不是為了報答妳,而是我想要永遠永遠和妳在壹起。
在那時,愛了就大聲說出來,不愛也會大聲說出口,沒有後來文人式的曖昧和心理曲折。
再比如,《衛風·伯兮》裏有個女人是這樣愛她的丈夫的——
她說:“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翻譯過來就是:自從大哥妳去東征,我的頭發便亂如飛蓬。難道我沒有香膏沐浴黑發嗎?不是,是沒有人像我的丈夫那樣值得我去為他美化妝容。
這恐怕就是“女為悅己者容”的發端吧。
現在,女人好像進步了,說“我才不為男人打扮呢,我只為自己妝容”。可是,千刀萬剮整完容以後,如果無人喝彩,或者是沒得到自己的愛人,還能像《伯兮篇》裏的女子這般,雖首如飛蓬,卻展現出自信和豪邁嗎?
《詩經》裏的女人,其實就是現實中的女人,它沒有後世女子那種“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造作與病態, 詩經中的女子很歡實,很質樸。
歡實的意思是說她們身體好、有活力,質樸是因為內心單純。
同樣,《詩經》裏的男人也非常情深質樸 ,比如那句著名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情感如此真、如此平和,比任何山盟海誓都感人。
雖然千百年來什麽都變了,可是如此樸素的情感不依舊常念常新?
所以,孔子說: “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思無邪。”
我們現實生活中那麽多的焦慮和煩惱,不都是因為沒法做到“思無邪”這三個字嗎?
那麽所謂的“思無邪”,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第壹是指思維正,第二則表示真性情。
“思維正”,就是不能耍小聰明,要做個老實人。
其實,老實人不見得不聰明,只是老實人更懂感恩、更懂敬畏。比如:在事還沒做成時,能清楚自己的水平和欠缺之處;做成了,則把這看作是老天幫忙,長此以往,這樣的人就會越來越順利,也就是所謂的“得天佑”。
而耍小聰明的人呢,這類人往往都慣於將成功歸功於己,失敗了就怨天尤人,長此以往,這類人就得天怒人怨,不得長久。這麽看來的話,“思維正”教會我們的就是生活從未遠去,只是等待著我們的覺悟和反省。
“真性情”,則更是我們要從《詩經》中學習的東西。
生活中,很多人把任性當做真性情,其實那不是真的真性情,那是作! 真性情應該是有品質的,而不是低級的任性。 去年有壹篇小文曾經引發過大家的***鳴,說的是現今很多男人下班回家,把車都開到自己家樓下了,卻不敢馬上回家,心裏始終惕惕然、惶惶然,只因為怕看到老婆怨恨的眼神。
女人們也經常跟我說這樣的話,她們說:“他不回來倒好,不回來,我會按部就班地去做事。不知道為什麽,他壹回來,我就怨氣沖天。”這是多麽可怕的生活,我們把生命的怨毒都給了親人,長此以往,人怎麽能不得病呢?
但《詩經》裏人們對待生活的狀態,就與上述截然不同。《詩經》在描述壹個女人看到丈夫回來的情景時,用了這樣的詩句:“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翻譯過來就是:在風雨交加天色昏黑的日子裏,小雞們也都回窩了。這時,我看到丈夫冒雨歸來,內心無比歡喜。
我們從男人的立場上換壹個角度想,如果妳下班回到家裏,見到女人因妳的歸來歡天喜地,妳會不會也從內心湧出笑意?
其實,要想解決我們的生命之痛,有時只要性情壹轉,生活就有可能和風煦煦,從陰轉晴。
《詩經》中曾說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學詩,永遠不要把詩當做我們生活之外的藝術,而是要回到《詩經》年代,把詩當做我們真實的生活。人們都說想要有詩和遠方,其實詩就是當下,沒有當下的溫柔敦厚、細膩平和,哪來的遠方呢?
詩可以化解我們胸中的戾氣與不平,詩可以重塑我們的生活。這個春天開始,我們壹起讀《詩經》,壹起在這本最古老的詩歌總集中,感悟最早的詩心。
百萬暢銷書作家、 傳統文化研究專家曲黎敏 教授,
?講述她最鐘愛的《詩經》。
?唯有詩,讓妳與眾不同。
點擊下方鏈接,即可收聽
曲黎敏:《詩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