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寫的關於敬亭山的詩句 1.關於敬亭山的古詩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遊敬亭山詩 南齊謝朓
茲山亙百裏,合沓與雲齊。隱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棲。
上幹蔽白日,下屬帶回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聳復低。
獨鶴方朝唳,饑鼯此夜啼。渫雲已漫漫,夕雨亦淒淒。
我行雖紆組,兼得尋幽蹊。緣源殊未極,歸徑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竟已矣,茲理庶無暌。
《由宣城泛湖東下》 陳毅
敬亭山下櫓聲柔,雨灑江天似夢遊。
李謝詩魂今在否?湖光照破萬年愁。
遊敬亭山記.(明)王思任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賞心也。姑孰據江之上遊,山魁而水怒,從青山討宛,則曲曲鏡灣,吐雲蒸媚,山水秀麗清矣。曾過響潭,鳥語入流,兩壁互答。望敬亭絳雰浮山急,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動。
既束帶竣謁事,乃以青蛙走眺之。壹徑千繞,綠霞翳染,不知幾千萬竹樹,黨結寒陰,使人骨面之血,皆為蒏碧,而向之所謂鳥鳴鶯囀者,但有茫然,竟不知聲在何處?廚人尾我,以壹觴勞之留雲閣上。至此而又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往還”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歸來乎!吾與爾淩丹梯以接天語也。
日暮景收,峰濤沸亂,飲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歸臥舟中,夢登壹大亭,有古柏壹本,可五六人圍,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崿鬥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與予所者異。嗟乎!晝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長,回視靄空間,夢何在乎?遊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遊之非夢,而夢之非遊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記之爾。
2.讀李白《獨坐敬亭山》的詩句是
李白:獨坐敬亭山《獨坐敬亭山》唐·李白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註釋: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縣誌》記載:“在宣城縣北十裏。山有萬松亭、虎窺泉。”
《江南通誌》卷壹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裏。府誌雲: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2、盡:沒有了。3、孤雲:陶淵明《詠貧士》中有“孤雲獨無依”的句子。
朱諫註:“言我獨坐之時,鳥飛雲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5、獨去閑:獨去,獨自去。閑,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
孤單的雲彩飄來飄去。6、厭:滿足。
譯文: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雲也不願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註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
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創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裏做過太守。
李白壹生壹***七次遊覽宣城,這首五絕作於753年(天寶十二載)秋遊宣州時,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後,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遊,來到宣城時所寫。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壹如既往。
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遊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賞析: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壹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
“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壹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壹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閑,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雲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
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並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壹個復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
“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閑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壹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壹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擡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壹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
後句“雲”為中心詞,與“去”復合,默默的雲也在漸漸飄走。而雲並非滿天白雲,原本就只是“孤雲”無伴,偏偏還悠閑地慢慢地飄離。
詩人以“閑”寫出了孤雲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雲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壹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壹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薄雲離散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
它們都似乎有靈性,不願與詩人為伴,遠離詩人而去,只留下壹個闊大茫茫的空間,詩人坐在這樣的空間之中,更顯孤獨和渺小。其實,山林的鳥是飛不盡的,雲也不會飄遊到天外。
在詩中,眾鳥孤雲都離詩人而去,這是詩人情感外射的結果,是詩人有意創造為表現自己的孤獨情感的茫茫空間。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李白坐在那裏已經有壹段時間了,他眼看著眾鳥、孤雲漸漸飛去,眾鳥和孤雲都離開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舊坐在那裏欣賞著它,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
他們之間不必說什麽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
“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壹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壹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
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雲”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並置,時間和。
3.關於敬亭山的詩
遊敬亭山詩
作者:謝朓 年代:南北朝
茲山亙百裏。
合沓與雲齊。
隱淪既已托。
靈異居然棲。
上幹蔽白日。
下屬帶回溪。
交藤荒且蔓。
樛枝聳復低。
獨鶴方朝唳。
饑鼯此夜啼。
渫雲已漫漫。
夕雨亦淒淒。
我行雖紆組。
兼得尋幽蹊。
緣源殊未格。
歸徑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
即此陵丹梯。
皇恩竟已矣。
茲理庶無睽。
貢安國
貢安國在敬亭山翠雲庵題詩雲:“小閣虛巖畔,回溪古檜端。朝輝開凈域,秋色在雕闌。花鳥圖書出,溪山雲霧看。夕陽賓主罷,聚樂到騷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