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真實的三國歷史中,真的有龐統這個人嗎?怎麽死的?

真實的三國歷史中,真的有龐統這個人嗎?怎麽死的?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在真實的三國歷史中,龐統確有其人,而且是豹眼最喜歡的三國人物之壹。在小說、影視劇中,龐統壹般被描繪成相貌醜陋的形象,其實與史實不符。

陳壽為蜀漢人物列傳,龐統法正合傳,在《蜀書》中僅次於諸葛亮,可見在陳壽心中的位置。由於龐統年僅三十五歲就死了,其影響相對較小,但其經歷卻很高光。

少時樸鈍,未有識者。

史料中並沒有記載龐統相貌醜陋,僅僅是說他少年時非常質樸,表面看上去不是很聰明,實際上就是非常沈穩,不太張揚,應該是大智若愚。不似諸葛亮身長八尺,自比管仲、樂毅,給人以風流倜儻的形象。

龐統被稱為“鳳雛”,唐朝詩人李商隱有“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的詩句,從雛鳳那清脆圓潤的鳴聲中,就可以體會到龐統是多麽超凡脫俗哦。

後來,龐統被郡太守任命為功曹,他非常重視倫理道德,對於撫育子女、贍養老人之類的事特別盡心。他對別人的稱贊,常常超過他們的實際才幹。當時的人感到奇怪,龐統就回答說:“現在天下大亂,雅正的道德衰微,好人少而壞人多。想要振興良好的風俗,增強人們的道德觀念,如果不把值得褒獎的人說得完美壹些,那麽他們的名聲就不能為人們所仰慕學習。”

從這壹點足以看出,龐統是壹個品行很高尚的人,而且很善於用褒獎的方式,鼓勵別人,以促進社會道德教化,這在三國時期非常難得。

龐統,三國時期真有其人,這沒有啥可疑的。而鐵鎖鏈橋的計謀是否他提出來的,這沒有歷史記載。

不得不說,赤壁之戰,羅貫中描寫的非常精彩,其中蔣幹中計、鐵索連舟、苦肉計、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等等,看著都很過癮。不過呢,除了苦肉計,幾無真事。

別的就不說了,僅復習壹下這個鐵索連舟吧。

演義記載,魯肅向周瑜舉薦了龐統,龐統獻上了鐵索連舟的計謀。龐統通過蔣幹見到了曹操,曹操大為賞識,采納了龐統的建議,最後被燒了個鼻青臉腫。

不過呢,史書並沒有記載這個橋段,豹眼認為這恐怕是子虛烏有。周瑜死後,魯肅又把龐統舉薦給了孫權。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孫權見到龐統這幅尊容,很不喜歡,這或許就是龐統形象醜陋的由來吧。

不僅形象不好,而且龐統大話連篇,就連周瑜也沒有放在眼裏,這就讓孫權難以接受了,發誓永遠不會用他。這僅僅是演義的說法,從龐統的為人來看,不至於如此狂妄。而且孫權也善於識人、用人,並沒有以貌取人的記載。

但這裏就有幾個問題,需要說明壹下。

第壹,龐統是襄陽人,最初被郡守任命為功曹,沒有明確記載是哪個郡守。

第二,《江表傳》記載,龐統投奔劉備後,君臣有個宴語,劉備明確說,龐統曾經是周瑜的功曹,但不清楚龐統何時成為周瑜的功曹。

第三,周瑜死後,龐統為何沒有被孫權重用,反而投奔了劉備。

第四,龐統有沒有接觸曹操的機會。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擊敗曹操,之後壹年多的時間內,周瑜擊敗了曹仁,占據了南郡,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

問題來了,龐統是周瑜的功曹這是真的,那麽,他是何時投靠的周瑜。如果龐統在周瑜任南郡太守時,被任命為功曹的話,那麽在此之前,龐統在幹嘛?

劉備屯兵新野,司馬水鏡向劉備舉薦了臥龍、鳳雛。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何對鳳雛龐統不聞不問?此時龐統也沒有主動去投靠劉備,從後期龐統投奔劉備來看,龐統是不需要三顧而請的。

由此,豹眼認為,龐統最初被郡守任命為功曹,壹定不是周瑜任命,而是劉表時期南郡郡守任命的。當時還沒有襄陽郡,襄陽隸屬於南郡。劉備屯兵新野,龐統是南郡功曹,彼此之間並沒有來往。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南征劉表,劉琮投降。原劉表的部屬壹部分跟隨劉琮投靠了曹操,壹部分追隨劉備南渡。此時,龐統如果是南郡功曹,他壹定會在南郡治所江陵。

曹操占據江陵後,卻不見龐統的蹤影。

根據龐統後期的經歷來看,他很可能不看好曹操。演義中羅貫中安排龐統對付曹操,也是合情合理的。否則,龐統是有機會為曹操效力的。

但曹操占據江陵後,自然有許多人清楚龐統的底細,此時不投奔,等到赤壁之戰時再來獻計,豈不值得懷疑?

豹眼在別的問答中提到過壹個觀點,既然司馬水鏡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龐統,也很可能向諸葛亮、龐統推薦過劉備。

有說法認為,諸葛亮就曾經主動去投靠劉備,當時劉備並沒有特別的重視。這與龐統投奔劉備後沒有得到重用,僅僅派遣他去耒陽做了壹個縣令相似。

因此,龐統在赤壁之戰前後的蹤跡很模糊,也沒有史料佐證,赤壁之戰不僅沒有鐵索連舟的事情,更沒有說是龐統之計。

《龐統法正傳》記載: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

周瑜做了南郡太守,不久後就病逝了,龐統為周瑜送葬,就來到了吳郡。吳郡許多人聞知龐統的大名,都願意與他交往。

這就說明,龐統的確跟著周瑜混過。但周瑜死後,龐統並沒有得到孫權的賞識。可能的原因,壹是如演義所說,龐統經過魯肅舉薦,但孫權並不喜歡他;二是壓根兒就沒有人舉薦龐統。

在漢末三國時期,沒有人舉薦是很難有機會出頭的。龐統在吳沒有出頭露面的機會,也就很少留下史料記載。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裏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

龐統在東吳沒有機會,就投奔了劉備,被任命為耒陽縣令。龐統不理政事,就被免了官。

魯肅給劉備書信介紹了龐統不是百裏之才,讓他做個治中、別駕,才能發揮他的才能。諸葛亮也向劉備舉薦龐統,劉備就再次召見龐統,並與之深談,大為器重,任命為治中從事。親密程度,僅僅次於諸葛亮。

既然魯肅認為龐統是大才,那他壹定是先舉薦孫權,再舉薦劉備。就魯肅的境界,他絕不會是妒賢嫉能。看來,問題出在孫權身上。

這就是說,演義盡管是小說,但並非壹切都是虛構。起碼龐統不被孫權賞識這個橋段很可能是真實的。但這不是說,羅貫中所言鐵索連舟也是真的。

從龐統得到劉備重視的曲折過程,也說明有些史料未必可信。司馬水鏡舉薦了龐統、諸葛亮,難道劉備對龐統絲毫就沒有壹點感覺嗎?所有這些,都是歷史謎團,難與求證。

不過,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邀請劉備入川,龐統的機會來了。劉備猶豫不決,最終還是龐統力諫劉備從速成行。

龐統跟隨劉備入川,整個劉備平定西蜀之戰,都是龐統策劃的。

鐵索連舟之計,不是龐統的計謀,但入川及取成都三策,確確實實是龐統所為。而且龐統第壹個提出了隆中對的缺陷,力主取西川,經營西北,這才是劉備成就帝業的關鍵。

壹般都把劉備的基業歸於隆中對,其實很不公允。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采納龐統取成都的中策,開始了與劉璋的決戰。

劉備順利攻占涪城後,大宴將士。劉備得意忘形喝高了,與龐統弄得很尷尬。盡管劉備意識到了錯誤,龐統也把場面給圓了下去,但彼此之間肯定產生了隔閡。接下來的雒城之戰,龐統明顯是帶著情緒上陣,結果被流矢射中而身亡。

演義中,把這壹段描寫的也很精彩,劉備兩大謀士諸葛亮與龐統彼此爭功,龐統就在落鳳坡急急忙忙掛掉了。不過,這僅僅是演義的說法,史料中並沒有這些記載,也找不到落鳳坡這個地方。沒有史料記載,也就不必多說了。但龐統死於進攻雒城之戰,這是沒有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