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醫療設施不發達,藥物種類少,這使得古人更加註意 養生 。壹些善於 養生 的文人墨客,常把 養生 之道寓於詩聯之中。這些詩聯集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於壹體,實為不可多得的佳句。如能常讀多記,並身體力行,則對身心大有益處。
詩詞歌賦蘊藏 養生 “方”,在我國傳統文化中,“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是大多數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像白居易、陸遊、袁枚等“文壇壽星”不僅才情橫溢,而且精通醫道,很多 養生 之道就散落在他們的詩詞歌賦之中,成為歷代文人爭相效仿的對象。
“ 食惟半飽無兼時,酒至三分莫過頻 。”這是《壽世保元》中所載壹首七律詩。告誡人們要限制飲食,不宜過飽,更不可暴飲暴食。可適量飲酒,但杜絕酗酒。
中醫講求晚餐要少吃壹些,不然會影響到身體 健康 ,達到七分飽即可。如果晚上吃得過多,就會導致血壓的升高,增加了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酗酒的危害更大了,長期酗酒人體的肝臟功能容易下降,甚至會引發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等嚴重疾病。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飽食即臥,乃生百病”等等都是告訴我們吃飯不宜過飽,喝酒不宜過多。
“ 花村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陸遊的《午夢》告訴我們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中醫在很早的時候,就認識到了睡眠對人體的重要性,很多 養生 理論壹直強調"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
睡眠的作用有補充人體的能量,增強自身抵抗力,促進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使人體得到充分的休息等。睡眠對於保護人的心理 健康 與維護人的正常心理活動極其重要。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忘勞作"是中國古代 養生 理論的黃金標準。
“ 主人勸我洗足眼,倒床不復聞鐘鼓 ”。這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詩句,它闡明了睡前足浴利於 養生 的道理。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衰老是從腳先開始的,經常足浴,不但能刺激神經末梢,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延緩大腦衰老,而且可以促進體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從而消除疲勞,促進睡眠,益壽延年。
“ 青菜蘿蔔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這是清代“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總結概括他的 養生 經驗,用寥寥十四個字記錄了他的 養生 之道。
只有吃清淡飯菜、飲天然水,才能使人身心 健康 、延年益壽。經常吃油膩的食物,會使體重快速的增長,從而出現肥胖的現象。壹胖百病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冠心病和腦梗塞等富貴病就會隨之而來。還易患心臟病、腦中風。
飲食清淡會降低身體的負擔、預防疾病、緩解便秘促排毒等。
“ 覺來忽見天窗白,短發蕭蕭起自梳 ”。這是南宋詩人陸遊的詩句。陸遊以木梳梳頭作為他的 養生 之道。
我國自古就有“發宜常梳”的健身之道。現代醫學證實,梳發對頭部能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並刺激頭部皮膚血液循環,利於頭部的營養代謝。
所以,經常梳頭不僅有益於牢固發根,防止脫發,而且對於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痛、動脈硬化、腦血栓等疾病,均有壹定的防治作用。
中老年 養生 ,還要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心理 健康 ,人老並不可怕,怕的是心老。
“ 始知年與貌,哀盛隨憂樂,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 養生 之道。
白居易,生逄亂世,飽受折磨,致使他病痛纏身,到了不惑之年,方知“不得長歡樂”是“人生不滿百”的原因,從而開始註意情誌 養生 ,逐漸變成了真正的“樂天派”人物。這首詩就體現了詩人正確對待老與病的正確觀念。
“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是人體對外界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的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範圍,就會損害到具體的器官,如“怒傷肝”、“喜傷心”、 “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此時“七情”就會成為致病因素。
因此保持豁達的心胸、樂觀的情緒、積極的人生態度是 養生 的第壹要義。
養生 是壹門復雜的學問,它包括中醫學、營養學、運動學等等。
古人條件簡陋,缺乏保健品,醫療用具,所以他們悟出了壹套簡單卻行之有效的 養生 之方,寄於詩詞之中。
其實只要有規律的作息,飲食清淡,保持充足的睡眠,心情愉快,就是最好的 養生 之道。
多讀詩詞也是很好的 養生 方法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