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敬重教育、引導人們學習,是建設國家的大事情;舉薦起用賢人、培育人才,是作官為政的首要任務。
2、善者壹日不教,則失而入於惡;惡者勤而教之,則可使致於善(宋.歐陽修)
釋:對善良的人壹日教育,就會失去善心而變為惡人,對惡人勤加教育,就可以使他改造成善良的人。
3、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食也。(孔子)
釋:學習象種樹壹樣,春天欣賞其華,秋天收獲果實。學講文章是春華,用於修身利行,就是秋食。
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學乎!(孔子)
釋:君子如想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風俗,恐怕沒有比廣辦學校更合適的了。
5、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身正而後左右正,左右正而後朝廷正,朝廷正而後國家正,國家正而後天下正。《傅子.正心篇》
釋:培養人優秀品質的根本,沒有比端正思想更重要的了。思想端正就會使自身行為端正,自身行為端正就會使接近自己的人行為端正,接近自己的人行為端正,就會使朝廷的行為正確,朝廷行動正確就會使國家政權統治正常,國家風氣端正,進而使整個社會風氣端正。
6、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遜,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孔子)
釋:成人教育的法則是:在動機沒有發生之前禁止叫預防,正當事情發生時加強教導叫做及時,不超過分寸叫做遜順,互相切磋、取長補短叫研摩。這四條是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釋:三人壹同走路,其他兩位必有壹位在某方面可以當我的老師。我選擇哪些好的方面來學習,不好的方面引以為戒,改正自己。
8、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
釋:沒聽到不如聽到,聽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全面了解,全面了解不如去親自實踐。
9、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宋.朱熹)
釋:如果論起先後來,知識為先,如論起輕重來,實踐行動為重。
10、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漢.王允)
釋:人的才能有高低之分,但要知道事物道理都要通過學習,學習後才能知道,不問不能長知識。
11、莫言大道人難得,自是功夫不到頭。(唐.呂巖)
釋:不要說大道理人們難以獲得理解,只是因為功夫沒下到家。
12、雖有至聖,不生而知,雖有至材,不生而能。(漢.王符)
釋:雖然有非常聰明智慧的人,不是生下來就什麽都知道的,雖然有非常好的材料,不是壹生長就能成材的。
13、中人以上,可以語以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以下也。(孔子)
釋:對處於中等位置和悟力以上的人,可以進行更高壹級的教育;對中等以下的人,卻不能進行低壹級的教育。
14、人莫欲學禦龍,而皆欲學禦馬;莫欲學治鬼,而皆欲學治人,急所用也。(《淮南子》)
釋:人們不去學習駕馭龍,而都想學駕馭馬,不去學治理鬼,而都想學治理人,因為是急所用的。
15、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莫知。(宋.楊時)
釋:不思考所以有疑惑,不追求所以沒收獲,不詢問所以不知道。
16、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孔子)
釋:努力學習就能接近智慧,盡力身體力行就能接近仁愛,能認識自己的缺點,就接近勇敢了。
17、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萊根譚》)
釋:人定要有虛懷若谷的胸襟,因為只有謙虛才能容納學問和真理;同時人也要有誠實的態度,誠實了才能抵禦物欲的誘惑。
18、學者不長進,只是好己勝。(宋.陸九淵)
釋:學習不長進的人,主要原因是因為好勝不虛心。
19、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誌。(孔子)
釋:善於歌唱的人可使人們繼續他的聲音,善於教人的人可使人們繼承他的誌向。
20、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漢.韓嬰)
釋:智慧知識象泉源壹樣,行為可以作為人們的表率的人,這才是人們的老師。
21、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孔子)
釋:君子進行教學,只是曉之以理,進行引導而不是牽拖著前進,進行鼓勵而不是壓抑,進行啟發而不是把道理說絕。
22、觀於明鏡,則疵瑕不滯於驅;聽於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 (漢.王粲)
釋:經常用明亮的鏡子照自己,那麽汙垢斑漬就不會留在身上;能聽取直率的批評,那麽錯誤的行為就不會連累著妳。
2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釋:壹個人抱不攏的大樹,是從極小的萌芽開始生長;九層高的臺子,是從不斷堆土開始增高;人行走到千裏之外,是從腳下第壹點開始的。
24、進德修業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義精仁熟在晚年。(明 . 呂坤)
釋:培養道德進修學業在少年之時,明白道理樹立德行在中年之時,義理精通、仁德成熟在晚年之時。
25、人生氣質都有個好處,都有個不好處。學問之道無他,只是培養那自家好處,救正那自家不好處便了。(明.呂坤)
釋:每個人天生的氣質都有好的壹面,也都有不好的壹面。學問的道理沒有別的,只是為了培養自己好的壹面,療救自己不好的那壹面。
26、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
釋:作為老師這種人,是用來傳道理、教知識、解答疑難的。
27、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清.徐洪鈞)
28、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顏真卿)
釋:年輕時不知道早下功夫勤奮學習,到老了才後悔再想讀書學習就晚了。
1. 治國
天下猶人之體,腹心充實,四支雖病,終無大患——《三國誌·魏書·杜畿傳》
構大廈者先擇匠而後簡材,治國家者先擇佐而後定民——《意林》引《物理論》
(**註——構:架屋。簡:通“柬”,選擇。佐:輔助的人。)
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唐·吳兢《貞觀政要·公平》房玄齡語 正其本者萬事理,勞於永者逸於使——唐·張九齡《對嗣魯王道堅所舉道侔伊呂科·第壹道》(**註——勞於永:為長遠利益而操勞。逸:安心。使:經常忙碌。)
治身莫先於孝,治國莫先於公——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公上疏言,~。其言切至。”
2.安危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壹年》(**註——居安:處於安全的境況。備:事先有準備。)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老子》六十四章(**註——為wéi:做,防止。未有:沒有發生之時。未亂:尚未發生動亂。)
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管子·正世》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魏徽上疏(**註——浚:開浚,疏通。)
召遠在修近,閉禍在除怨——《管子·版法》(**註——召遠:招徠遠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國內。閉:堵塞。)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註——惟:惟獨,只有。邦:國。本:根本。)
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管子·君臣上》(**註——夫:發語詞,無實義。別而聽之:分別聽信個人之辭。合而聽之:全面聽取。聖:無所不通。)
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漢·王符《潛夫論·務本》(**註——為wéi:治理。正:使正當。)
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三國誌·吳書·駱統傳》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天下興行在民趨於正——明·王廷相《慎言·禦民篇》(**註——興行:重德行。)
4.民心
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三國誌·魏書·袁渙傳》(**註——安土重zhòng遷:安居於本土,不願輕易遷動。卒cù:同“猝”,突然。順:順其意。逆:背其意。)
可懷以德,難屈以力——《三國誌·魏書·三少帝紀》裴松之註引《魏氏春秋》(**註——懷:懷柔,感化。)
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宋·蘇轍《新論下》(**註——寬:為政寬大。信:建立威信。任:信服。)
5.愛民
達人無不可,忘己愛蒼生——唐·王維《贈房盧氏琯》(**註——達人:通達事理的人。)
慮於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宋·歐陽修《偃虹堤記》:“~,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註——意謂關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對各項設計措施考慮得十分周密。)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宋·蘇軾《賜新除中大夫守尚書右丞王存辭免恩不允詔》(**註——任:承擔。患:患難。)
不以壹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壹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明·黃宗羲《原君》(**註——釋:解除。)
6.群眾
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文子·下德》(**註——積力:全成之力。舉:舉動,行動。即:就。)
莫三人而迷——《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引古語(**註——三人:指多數人。意謂沒有多數人的意見就會迷惑。)
7.為政
政貴有恒——《尚書·畢命》:“~,辭尚體要,不惟好異。”(**註——恒:長久不變。)
有理而無益於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無益於事者,君子弗為——《尹文子》卷上(**註——弗:不。為wéi:做。)
居之以強力,發之以果敢,而成之以無私——宋·蘇轍《新論中》(**註——居:平時。發:發動。果敢:堅決勇敢。意謂國家平時要有實力,發動壹件事要堅決勇敢,取得成功必須無私。)
政綱雖舉,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澤雖布,必思及其所未周——《宋史·薛極傳》(**註——益:增益,擴大。未至:沒有達到的地方。及:及到。未周:沒有覆蓋的地方。)
上安下順,弊絕風清——宋·周敦頤《拙賦》(**註——弊:弊端。絕:絕跡。風:風氣。)
8.納諫
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詩經·大雅·板》(**註——先民:古代賢人。詢:詢問,請教。芻蕘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
千夫諾諾,不如壹士之諤諤——宋·蘇軾《講田友直字序》(**註——夫:壹般人。諾諾:連聲答應,表示順從不違。士:有識見的人。諤è諤:直言爭論。)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漢·王充《論衡·書解篇》(**註——宇:屋檐。失:失誤。草野:指民間。經:儒家經典。諸子:諸子百家。)
9.審時適變
茍利於民,不必法古;茍周於事,不必循舊——《淮南子·氾論訓》(**註——茍:如果。法:取法。周:合。循:遵循。)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時——宋·蘇軾《應制舉上兩制書》:“~。時者國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註——治:治理,掌握。不若:不如。時:時機,時勢。)
申論寫作指導名言警句:用人察人育人專題
1、英俊豪傑,各以小大之才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輕,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壹心同歸,背貪鄙而向義理。(漢?王符)
釋:對於英俊豪傑,依據他們的才能放在應有的位置上,使他們得到應有的權力和待遇。從上到下,以靜制動,國君壹呼百應,國君壹動而百姓緊隨,整個天下,就萬眾壹心,摒棄貪婪和卑下,***同向往道義和真理。
2、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孟子)
釋:尊重賢良,使用能人、英俊豪傑能安排在適當位置上,這樣天下的人都會高興,並且願意在這樣的國家裏做事。
3、明主之任人,饞諛不邇乎左右,阿黨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長,不疆其短;任人之工,不疆其拙。(晏嬰)
釋:聖明的君王用人,不讓專於諂媚、討好或說別人壞話的人呆在身邊,不讓結黨營私的人在朝中存在。用人要用其所長,不強行用其所短,讓他們去幹那些各自擅長的工作,不要強行讓他們去幹那些不會幹的事情。
4、所任者得其人,則國家治、上下和、群臣親、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則國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亂。(《淮南子》)
釋:如所任用的人得當,就會使國家安寧、上下和睦、群臣關系融洽、老百姓歸附;任用的人不得當,就會國家危難、上下不協調、群臣互相怨恨、老百姓作亂。
5、天下之賢,與天下用之,何必出於己。(明?張居正)
釋:天下的賢良人才,給天下來使用,為何非要出來給自己辦事呢。
6、壹沐三握發,壹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漢?司馬遷)
釋:周文王曾在洗澡時,三次梳理好頭發,吃飯時三次停下筷子,起來接待來見他的人,就這樣還恐怕失去天下賢良的人才。
7、未必人間無好漢,誰與寬些尺度?(宋?劉克莊)
釋:並不是人間沒有好漢,只是誰能在使用上把標準、規制放寬壹些。
8、任之雖重,信之未篤;信之未篤,則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則心懷茍且;心懷茍且,則節義不立。(唐?吳兢)
釋:雖任以重要職責,但卻不充分信任他,而信任不充分,就會使人產生疑慮;人生疑慮,就會得過且過;即已得過且過,就不會樹立起好的節操義行。
9、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晉?葛洪)
釋:使用事物的長處,那麽任何東西都不會廢棄功用;避開事物的短處,那麽世上就沒有被廢棄的材料。
10、疑則勿用,用則勿疏。(唐?白居易) 釋:懷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用他就不要冷淡疏遠他。
11、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清?魏源)
釋:不知人的短處,不知人的長處,不知人長處中的短處,不知人短處中的長處,這樣,就不能夠用人,不能夠教育人。
1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明?馮夢龍)
釋:人不能以貌相好壞來決定取舍,海水不能用鬥來計量。
13、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清?譚嗣同)
釋:駿馬能經歷艱險,但在田裏幹活就不如牛;堅固的車子能載拉很重的東西,但渡河就不如船。
14、不可以壹時之譽,斷其為君子;不可以壹時之謗,斷其為小人。(明?馮夢龍)
釋:不能根據壹兩次人們對某人的稱贊,就判斷某人為君子;不能根據壹時的非議,就判斷這個人為小人。
15、知人之道有七焉:壹曰,間之以是非觀其誌;二曰,窮之辭辨以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三國?諸葛亮)
釋:觀察了解人的辦法有七條:壹是要讓他們參與到事物中來辨別是非看他的誌向;二是用窮追到底的方法辯論看他的應變能力;三是借商議計謀看他的知識;四是突然告訴禍難臨頭的消息看他的勇氣,五是當他酒醉之後看他的本性;六是正當其時給以私利看他的廉潔品質;七是委托他辦事情看他的誠實與否。
16、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孔子)
釋:凡提拔平民中人作官,必先對他的德能進行考核。考核完作出結論之後,給以任用。任用後,先交給他壹些具體的政事,看他是否具有辦事能力,試用合格,再根據才能大小確定其官位;根據官位大小,再給以相應的薪俸。
17、知賢之近途,莫急於考功。功成考,則治亂暴而明,善惡信則直。(漢?王符)
釋:知人用人最簡捷的途徑,沒有比考核貢獻更好的。如果貢獻、功勞確實考核清楚了,那治和亂的情況也就表現的非常明顯,人的品質好壞、能力高低會實實在在地反映出來。
18、饞夫似賢。(漢?陸賈)
釋:用饞言害他人的匹夫,外表裝得象聖人壹樣。
19、不臨難,不見忠臣之心;不臨財,不見義士之節。(宋?林逋)
釋:不面對到難處,就不會看出忠臣的心意;不面對財物,就看不出義士的節操。
20、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唐?杜荀鶴)
釋:現在的人們看不出是淩雲的樹木,直等到樹木淩雲才說它高大。
21、人才難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清?梁佩蘭)
釋:人才是難以得到卻很容易失去的,作為人主不能不明白這壹點。
22、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清?龔自珍)
釋:我希望天帝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規多種多樣地產生人才。
23、用人者,取人之長,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清?魏源)
釋:用人的人,取用人的長處,避開人的短處;教育人的人,成就人的長處,去掉人的短處。 24、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
釋:能夠得到天下的英才教育他們,是我的第三件樂事。
25、十人樹楊,壹人拔楊,則無生楊矣。(《戰國策》)
26、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宋?胡瑗)
27、人才衰靡方當慮,士氣崢嶸莫可非。(宋?陸遊)
釋:人才衰竭或萎糜才是值得憂慮的,人們士氣崢嶸就不能夠責怪、反對。
28、壹年之計,莫若樹谷;十年之計,莫若樹木;終身之計,莫若樹人。(管仲)
29、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唐?白居易)
30、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三國?曹植)
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去觸及年輕的心靈。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別人 ——蘇霍姆林斯基
就像樹木壹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壹樣高,應當是:立腳點力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妳的教鞭下有瓦特,妳的冷眼裏有牛頓,妳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妳別忙著吧他們趕跑。妳可不要等到做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妳當年的小學生。
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陶行知
妳要記住,在敢於擔當培養壹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要煉成壹個人,自己就必須是壹個值得推崇的模範。 —盧梭
只有當妳致力於自我教育的時候,妳才能教育別人。——烏申斯基
教育秘訣在於:喚起孩子的興趣和讓孩子提出問題。——卡爾.威特
“為學之道,必本於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程頤:《河南程氏遺書》
“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英國教育家斯賓塞
論語裏也有: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有教無類也是孔子推行的教育準則。
制度
●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管子)
●仁聖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唐·白居易)
●我認為,與制度結合的自由才是唯壹的自由。自由不僅要同制度和道德並存,而且還須臾缺不了它們(伯克)
●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償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鄧小平)
●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鄧小平)
●任何規章都有某些例外,絕對通用的規章是沒有(羅·伯頓)
●例外恰恰證明了規章的合理性(喬·拜倫)
●例外是有的,否則就不人有常規的了(漢姆生)
●沒有無例外的規則(克勞塞維次)
●規章與模範會毀滅天才與藝術)(赫茲裏特)
●強加於人的規章總以“合理”為外衣(約·彌爾頓)
●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來保證(鄧小平)
誠信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無信不立。 ——孔子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高爾基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西塞羅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壹切價值的根基。 ——德萊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欺人只能壹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約翰·雷
●誠實的人從來討厭虛偽的人,而虛偽的人卻常常以誠實的面目出現。 ——斯賓諾莎
●沒有誠信,何來尊嚴? ——西塞羅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
3.壹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
4.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6.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
7.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8.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蔔居》)
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11.為山九仞,功虧壹簣。(《尚書》)
12.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14.來而不往,非禮也。(《禮記》)
15.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1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1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18.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
19.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2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21.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