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雪花銀與普通銀的區別

雪花銀與普通銀的區別

自古以來,白銀與黃金壹起被人們作為財富的象征。銀的化學符號是Ag,來自拉丁文Argertum,是“淺色、明亮”的意思。因為銀的顏色是白色,故稱“白銀”。

白銀不僅有著良好的電熱傳導特性,還具有較高的感光性和發光特性,被應用於工業、攝影、首飾、貨幣制造等方面。

白銀是人類最早可以被開發和利用的壹種金屬,遠古人類就對其有了壹定研究,在我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可以考證到銀的使用。在戰國至漢代的墓葬中,銀制品的陪葬的風俗十分普遍,這充分說明,戰國至漢代,不僅能采冶銀礦石,而且加工制作銀器的工藝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出自吳敬梓《儒林外史》的詩句,表現了當時社會用銀的狀態也極形象地描繪出官府積聚財富的無度:當三年清廉知府,也能到手十萬兩雪花似的銀子。然而“雪花似的銀子”和“雪花銀”是壹回事麽?

由於銀在自然界中以單質存在的情況並沒有黃金多,銀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需要開采和冶煉才可以獲得,而如果運氣好,妳可以在河邊撿到純度非常高的狗頭金。這就導致在壹些特殊的歷史時期,銀壹度要比黃金更加值錢。在古代埃及,就有明確的法律來規定,同等質量的金和銀,銀是金價值的兩倍。

目前,收藏界和學術界有壹些看法,認為雪花銀是指壹些表面有雪花或樹枝紋樣的銀塊,甚至還有人認為是含鉑的白銀。其實,這都不是雪花銀的真正涵義。

古代對銀錠的別樣稱謂很多,如宋代銀錠的名稱,見諸於史料和實物者有“滲銀”“京銷銀”“花鋌銀”“真光銀”“真花銀”“金漆花銀”“濃調花銀”“茶色銀”“大胡花銀”“薄花銀”“薄花細滲銀”“金花銀”……等。如果按上述雪花銀的字面邏輯意思理解,真花銀、金漆花銀表面應有花朵狀、金漆花的圖案,大胡花銀表面應具有“胡花”(什麽是胡花?),難道“滲銀”應是銀錠表面有滲出物?按這類邏輯解釋顯然是荒謬的。實際上,這些都是表示銀錠不同成色的稱謂。到了金代,這種對銀錠成色的稱謂又發生了壹些新的變化,如“上等銀”“真花銀”“腰花銀”“中上花銀”“中白銀”和“金花銀”等。

根據我們對銀錠鑄造工藝的研究,在實驗過程中,摻入壹定量的銅,在壹定的鑄造條件下,所得銀錠表面會有褶皺,會以類似雪花或樹枝狀的形態表現出來。我們在四川檢測的壹些出土銀錠中,有表面呈所謂“雪花”狀的小銀塊,就含有壹定量的銅(2-3%),排除銹蝕的因素,其純度也達不到95%。

所以,雪花銀是對高成色銀錠的壹種稱謂,表示這種銀錠品質純、質量好。

元代秦簡夫?《東堂老》第四折:“妳父親暗寄雪花銀,輾轉那移十數春。”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拒媒》:“可知定情詩紅絲拴緊,抵過他萬兩雪花銀。”?許地山《兇手》第二幕:“弟弟,妳就先秤五十兩雪花銀給他罷”等等。這些古代文學作品中提到的雪花銀,也都是指白銀貨幣本身質量好,成色佳,是對白銀貨幣屬性和質量的壹種稱贊。

在春秋戰國時,黃金已經成為生活中重要的貨幣,並與早期的銅鑄幣壹起並行流通使用。當時大宗的貨款支付、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諸侯向天子朝貢,使用的都是黃金。當時的王侯貴族達官顯貴購買諸如千裏馬、寶劍、玉璧、狐白裘、皮革等古籍中記載的奢侈品,都是統壹用黃金結算。

《戰國策》曾經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當時各國諸侯都垂涎壹位韓國美女,無奈此女身價太高只能望洋興嘆。最終還是被出手闊綽的秦王將之買走,居然壹次支付了三千金!更重要的是,當時社會廣泛使用黃金計算衡量達官顯貴的家產,比如“千金之家”、“萬金之家”等等。

事實上,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黃金的價值魅力,都和其耀眼的光芒壹樣攝人心魄。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就創制了大概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金幣;公元前250年,羅馬人也開始制造金幣了。而中國更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黃金並將其作為貨幣的國家之壹,早在商、西周時期,商品交易中就開始使用黃金了。到春秋中期以後,黃金與銅在名稱上的區別已很明確,《管子》裏就有記載說:“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

然而在中國,黃金很少作為市場流通手段,可以說從來沒有真正成為貨幣。與古希臘、古羅馬早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就使用較為標準化、便攜的金銀鑄幣形成鮮明對比,中國金屬貨幣形制五花八門,直到20世紀白銀貨幣仍沿用稱量形式,依靠其重量、成色來判斷貨幣價值,黃金貨幣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歷史學者曾提出壹個約略的公式: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除非是戰亂,這個公式在清朝末年以前,大致是通用的。

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麽現在壹般推算古幣值都采用壹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通過中國古代各朝大米相對於銀子的價格進行壹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答案

例如,史載明朝萬歷年間壹兩銀子可以購買壹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壹石約為94.4公斤,壹兩銀子就

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中國壹般家庭吃的大米在壹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壹兩銀子約合人民幣660元。綜合歷史學者的研究,古代銀子與今天人民幣的對應關系是:

清朝中晚期,壹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

明朝中期,壹兩銀子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壹兩銀子價值人民幣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時期,壹兩銀子價值人民幣2000—4000元。

從這可以看出,銀子越來越不值錢了。

反映出,整個社會的通貨膨脹現象會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