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醉別復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壹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裏舍不得離開。“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魯郡壹帶的名勝古跡,亭臺樓閣幾乎都登臨遊覽遍了,“登臨遍池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麽盼望這次分別後還能再次重會,同遊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壹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遊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壹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壹“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李杜同嗜酒,同愛遊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別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裏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徠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采用的擬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舍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仿佛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麽,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壹個醉別吧!感情是多麽豪邁而爽朗。結句幹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幹杯結束,首尾呼應,壹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凈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2.與坦蕩有關的詩詞、歌詞、名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L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王勃)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呂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曲爭報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王勃) M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
(羅梅坡)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劉禹錫)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N 濃綠萬枝紅壹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 Q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漢書)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李白)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 R 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周易》) S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孔子) 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嶽飛)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劉禹錫)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文天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杜荀鶴)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
(李商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
(莊子)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聖人千慮,必有壹失;愚人千慮。
必有壹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後漢書) 盛年不重來,壹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後漢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鮑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士為知己者死。
(史記)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白居易)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遊)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林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盂郊)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禮記》)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水滸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彭端叔)。
3.描寫“坦蕩生活”的詩句有哪些1.送陳章甫唐代 李頎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陳侯立身何坦蕩,虬須虎眉仍大顙。
腹中貯書壹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東門酤酒飲我曹,心輕萬事如鴻毛。
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雲高。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2.賦得行不由徑唐代 王炎邪徑趨時捷,端心惡此名。長衢貴高步,大路自規行。
且慮縈紆僻,將求坦蕩情。詎同流俗好,方保立身貞。
遠跡如違險,修仁在履平。始知夫子道,從此得堅誠。
3.過天威徑唐代 高駢豺狼坑盡卻朝天,戰馬休嘶瘴嶺煙。歸路嶮巇今坦蕩,壹條千裏直如弦。
4.水調歌頭(遊三洞)宋代 曹冠我本方壺客,飄逸離凡塵。胸中萬卷,談笑揮翰墨通神。
不慕巢由隱跡,不羨臯夔功業,出處兩無心。坦蕩靈臺凈,廛隱勝雲林。
念生平,喜曠達,事幽尋。登臨舒嘯,惟有風月是知音。
雅愛金華仙洞,壹派蒼崖飛瀑,四序景常新。遐想赤松子,來為醒沖襟。
5.滿庭芳宋代 如愚居士吾乃當塗,棄儒奉道,遵行聖誨多年。已逾三紀,截滅六塵緣。
因習業、自當度日,未嘗謁見豪賢。般若力,掀翻煩惱,坦蕩獨悠然。
來斯,十四載,裝鑾佛像,塔宇盡光鮮。造遮蜴石道,直至水?曹邊。
都系束修已鏹,舍為助道安禪。知慚愧,了無所得,本覺性明圓。
4.形容心胸寬廣不拘小節坦蕩灑脫的詩句1.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戰國.楚.屈原>
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戰國.屈原.>
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戰國.屈原>
4.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
5.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魏.曹操>
6.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北朝民歌.>
7.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晉.陶淵明>
8.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南朝.宋.鮑照>
9.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李世民>
10.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
11.時窮節乃現,壹壹垂丹青------宋.文天祥>
1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
13.長安何處在,只在馬蹄下------唐.岑參>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唐.劉禹錫>
15.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唐.李白>
16.少年心事當拂雲------唐.李賀>
17.壹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
1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唐.李白>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唐.杜甫>
22.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
23.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不妨有臥龍------唐.竇庠>
24.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
25.立誌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張孝祥>
2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27.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於謙>
28.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
29.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燮>
30.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
31.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林則徐
32.會當臨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
3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34.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
35.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36.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
37.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嶽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