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慶祝春節的習俗
南寧的春節習俗春節是南寧壹年中最大的節日。從正月初壹零點開始,家家戶戶放鞭炮辭舊迎新。第二天,親戚朋友帶著禮物來互訪“拜年”。元宵節,元宵節,夜晚。十六個縣的農村地區舉行廟會和“搶煙火”。根據壯族獨特的春節習俗,我們還應該開展挑新水、喝靈水、舞獅、跳雞、跳春牛等活動。在大年初壹的黎明前,壯族的妻子們已經去河邊為全家人挑水了。采淡水的時候也要撿幾塊類似家畜的石頭回家,壹路模仿六只家畜的聲音。回家後,我把這些石頭放在豬圈和牛棚裏,祈求六畜興旺。然後,用新水熬制新年茶,供全家人飲用。女強人要喝智能水,就是在汲取新水之前,爭著喝村裏公認的“智能大嫂”給她們的清水。她們相信這會讓她們變得更聰明,待嫁的姑娘們會借此機會,在新的壹年裏彌補找到合適的丈夫。桂西的舞雞、舞春牛,別具壹格。大年初壹,跳雞的年輕人扛著木頭和木瓜做的兩扇雞門,到各家各戶敲鑼拜年。他們唱了壹首幽默的雞舞歌曲,讓主家會心壹笑。主家從“雞”身上拔了幾根雞毛,放在自己的雞籠裏,祈求六畜興旺。跳舞的牛更有趣。跳牛的人把該部作為精致的“春牛”表演,壹個在前面撐著牛頭,壹個在後面彎腰甩尾巴;在他身後,壹個架著犁架的人趕著“春牛”,還有人敲鑼打鼓,唱著春牛的歌,浩浩蕩蕩,喜氣洋洋。舞春牛在桂西壹些地區,代代相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給春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跳小雞的年輕人扛著兩只木頭和木瓜做的鬥雞,到村裏家家戶戶敲鑼拜年。跳著雞,唱著吉祥幽默的歌,讓主人家喜笑顏開。給新年的跳雞人發紅包,從“鬥雞”上拔幾根雞毛,放在自己的雞籠裏,祈求六畜興旺。跳春牛比較有意思。“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和牛角用紙巾糊上,畫著牛的眼睛。牛的身體是黑布或灰布。牛舞者敲鑼打鼓在村裏表演。兩個人鉆進布底,壹個人在前面撐著牛頭,壹個人彎著腰在後面甩著尾巴,後面跟著壹個架著犁架的人。此外,還有人敲鑼打鼓,領唱春牛。他們走到哪裏,哪裏就有歌聲和笑聲。舞會結束後,我去了村裏,又去了隔壁村,從第壹天到元宵節。跳春牛的人們給農民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了農民豐收、平安的願望。拿著扁擔過年“正月裏關了堂會,今年到處都是豐收的莊稼。”這是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壯族家庭流傳的壹句古老諺語。唐代劉詢在他的《脊桌筆記》中生動地記錄了崇堂的舞韻:“春堂者,以深木雕之,壹槽兩旁,排列檸檬。男女站在稻梁上敲溝邊,都是滿地敲打,溝聲如鼓,數裏皆聞。雖然他們想到了女人做秋砧的巧思,但也不能比它高明。今天用的不是竹子,是農家的扁擔,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大廳以玩桿的形式充滿活力。桂林春節習俗:從“除夕”到大年三十。春運踩著65438年2月24日零點的鐘聲,走進桂林城鄉。這壹天是桂林人的“除夕”,即“過年”。在新年那天,人們殺雞鴨來慶祝春節。這壹天的鞭炮聲,帶著人們送竈神“上帝說好話”的心願,劈劈啪啪傳到了高煜那裏。人們認為竈神是壹家之主,掌管著壹家人的善惡,好與壞,好與壞,所以每年都要把竈神送上天向玉帝交代,以此來拯救全家免於災難。祭竈儀式多由家中長輩完成。他們把糖果放在廚房的爐子上,向竈神獻祭,祈禱竈神“在天上說好話,給人間帶來好運”。用糖果祭祀竈神的目的是讓糖果“粘”在竈神的嘴上,讓他的甜嘴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會燃放鞭炮迎接竈神。這是桂林“過年”的古老習俗。現在,即使是放鞭炮也只是壹種古老習俗的殘余儀式。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房屋內外,幹幹凈凈地迎接新年。傳統的節日食品種類繁多,蘊含著美好的祝願:臘月二十九蒸年糕,香甜、成功、肉香、制作精良。吃了年糕(高)之後,新的壹年生活工作都蒸蒸日上,步步高升。除夕夜的年夜飯,人們喜歡壹家人團聚,菜裏壹定要有“圓”和“喜”,表示團圓和喜悅。這壹夜,人去樓空,都呆在家裏。守歲時要在火盆裏燒炭火,象征生活富足。零點壹到,老少都喜氣洋洋,用鞭炮聲迎接新年。這種快樂的聲音此起彼伏,直到現在還是深夜,人還醒著,火還亮著。即使他們想休息壹會兒,他們仍然不會忘記依偎在火盆裏生火,離開火堆,明天早上點燃壹堆好火。過年的火就像人的生命。這是新的壹年財富和繁榮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之深,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和溫暖。愛火就像愛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在新的壹年裏。從元旦到正月十五淩晨,與財神相連的鞭炮聲喚醒了黎明。鄰居朋友同事,見面第壹句話就是祝新年快樂。春節是人們增進感情、鞏固友誼的好時機。人們互相拜年,玩得開心,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街頭巷尾,壹隊隊瑞士獅子在跳舞時非常活躍。許多孩子跟著獅子去看獅子新年的熱鬧。當獅子來到壹家商店門前時,店主點燃鞭炮迎接它們。獅子們在門前向主人鞠躬,領隊也上前向主人鞠躬拜年。獅子人性化的拜年,領導的吉祥話,會讓店主開心,店鋪也會紅火。這時,獅子在鞭炮聲中翩翩起舞,舞出了偉大的精神和榮耀。它喜氣洋洋的大腦袋,寬寬的額頭,大大的眼睛,凸出的鼻子,方方正正的嘴巴,金紅色的長發,讓人愛不釋手。只見獅子矯健勇猛,出洞過橋,在橋上昂首狂飛,低頭向深淵。這時,獅子被鼓聲震住了,驚心動魄的精彩獅子表演令人驚心動魄。然後上山下山,喝水吃青,星宿樁上走,爬天梯,帶月亮九天等等。,和獅子的頭尾配合默契。舞蹈進行到高潮時,疊羅漢采青,獅子采青後點頭向觀眾鞠躬。然後我把頭發剪了,頭發也剪了,挺有意思的。鼓聲嘎然而止,獅子從九天寒氣中直落,震撼全場。定睛壹看,獅子穩穩落在眾羅漢手裏,正回頭望著月亮。這壹絕技在無聲中令人嘆為觀止,贏得滿堂喝彩。獅子拜年是桂林人喜愛的傳統項目。因此,在春節前夕,獅子們會裝扮獅子,練習傳統的舞獅套路。春節壹到,獅子就在街上跳舞,並在事先安排好的房子或商店裏拜年。獅子壹路狂舞,跳、沖、嚎、踏、跳等等。扮演獅子的大頭和尚舞和大頭娃娃扭了三圈,扮演獅子的猴子精神飽滿。隊伍中獅子的鑼鼓聲給桂林增添了歡樂,帶來了春天。桂林的獅子也以各種形式拜年,如猴子挑春、挑高青、吃綠地等。有的獅子可以在6米多高的平臺上和13長椅的山上跳舞,還可以在上面自由活動,搞笑!跳完舞,獅子還是慢悠悠的從凳子上走下來,表情還是那麽自然。當然,吃地青的獅子技能略低於挑高青的獅子。主人把包裹和蔬菜放在長凳上,並在它面前放了壹盆水。獅子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後要漱口。這些充滿動物趣味、擬人化的舉動,讓人忍無可忍。獅子拜年,在臨桂的壹些農村,還伴著吉祥的獅子歌:三點鐘獅子頭黃,今天他來妳的廳堂。祝賀妳兒子的出生,這在五湖四海都是有名的。獅子頭三點是藍色的。今天,他崇拜妳的家人。恭喜家裏人財運亨通。獅子的尾巴是壹個球,他來妳家拜豬拜牛。恭喜豬長大了,壹直有吃有穿。獅子的眼睛被迷住了。恭喜主家有多幸運。有六種動物欣欣向榮,包括鵝、鴨和雞。獅子唱歌很好聽,在民間流傳了幾千年。每年春節,他們都會祝福鄰居,讓人開心。不知不覺,就到了元宵節。正月十五的晚上,桂林城內燈火輝煌,雖然沒有火樹銀花的壯麗景象。過去桂林的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就有龍燈出遊。龍燈連續三個晚上走街串巷。他們所到之處,家家戶戶放鞭炮,焚香點蠟燭,祈禱龍燈會帶來好運。龍燈出行時,有各種蕭聲鼓樂、高蹺、品牌燈、鑼鼓棚等。,它們壹起湧向街頭,組成浩浩蕩蕩的龍燈遊行,場面十分壯觀。在節日的晚上,成千上萬的燈整夜亮著。它與舞動的龍燈壹起,將桂林城裝點成壹座不夜城。現在,桂林的元宵節仍然保留著燒燈籠的習俗。元宵之夜,登高望遠,萬家燈火,令人心曠神怡。閃爍的燈光匯成壹條光河,就像天上的銀河。光線或靜或流,閃爍在高樓上,綻放在綠葉間,讓桂林的夜空燦爛。此時,家家戶戶的廳堂、房間裏燈火通明,壹家人正坐在燈下吃桂花糖餃、花生芝麻餃...甜絲絲的傳統美食和美味佳肴讓每個家庭都沈浸在節日的歡樂中。”“除夕放火,十五點燈”是桂林的壹句民間諺語。除夕的火盆裏是滿滿的火,十五的燈壹定和“火”息息相關,這也是對新的壹年的壹種希望。仡佬族春節的另壹個“餵樹”習俗,春節的時間和習俗與漢族大致相同,但有壹個“餵樹”的特殊內容。”餵樹”,又稱“祭樹”或“拜樹”,源於仡佬族對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的崇拜。農歷正月十四中午,廣西隆林自治縣的仡佬族準備米酒、豬肉、鮮魚、糯米等供品,帶上紅紙鞭炮,上山拜樹為親友。看到樹後,先放鞭炮,然後選擇高大粗壯的老樹燒紙燒香跪拜。祭拜後,給樹獻祭:壹人用刀在樹皮上割三個洞,另壹人在刀口處“餵”些肉、米、酒,最後用紅紙封住刀口,為樹除草、培土。餵食的時候要針對不同的樹回答不同的話。對於果樹,說:“餵妳,結串;“餵妳肉,結脫脫”,表示祝妳碩果累累。給樹“餵食”後,人們聚集在壹起享用盛宴。有些地區,在農歷八月十五,還會捧著牛心和新米去祭拜村旁的聖樹“菩薩樹”,祈求壹個豐年。壯族主要傳統節日:65438+十月——春節是壯族的新年。時間比漢族早壹個月。過去每年農歷十壹月三十,家家殺豬宰羊,祭祖,入村拜社,迎新年。過去,在八月壹日有壹個迎接新年的節日。宋代樂史《太平玉環記》記載:“滕州風俗不知年代,僅以八月有日(即十月左右)為蠟,老少互賀為年。”壯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作為新年的節日,與漢族的春節不同,被稱為“俗而不知歲”。壯族的春節雖然受到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都具有本民族的特點。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都是根據農業生產的周期來確定的。自明代以來,大多數地區逐漸采用農歷節日。壯族人迎接新年的活動與漢族人大致相同。從第壹天到第十五天,在第十五天,各家各戶都吃專門為祖先準備的“母親粽子”(特大號粽子),這意味著新年節日結束了。有些地區把過年的時間延長到月底,用白頭翁或艾草拌糯米做成的小祭品(俗稱“艾巴”)就是壹年慶典的結束,有些節日推遲到二月初二。因此,整個正月通常被視為春節慶祝期,稱為“慶正月”和“吃正月”。壯語“正月”是春節的同義詞。春節的第壹天,是壯族壹年中最盛大的節日。黎明時分,每個人都盛裝打扮,喜氣洋洋。新娘和女孩們奔向小溪泉水,采摘“淡水”,飲用“李玲水”。家庭內部和鄰裏之間互相拜訪祝賀長輩,大人要給來拜年的孩子帶利息的錢。拜年後,家家戶戶捧著供品到村子附近的寺廟裏祭祀神靈,祈求新的壹年人畜平安,五谷豐登。有的村子舉著銅鼓,幾個村子的青年男女相約在沙灘或平壩上唱歌。這壹天,除了接待其他村子的來客,壹家人不互相幫忙,請吃飯。那壹天,有的地方忌食宗巴,認為開宗巴會使田埂裂漏。而且最忌諱吵架,大家求和諧求好運。(1)畫新水:又稱挑智能水、挑新水、挑好水。流傳於廣西西部。大年初壹壹大早,各家各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們就提著水桶,捧著三支香,唱著歌。他們到河邊或泉邊,插上香,把用紅紙包著的硬幣放入水中作為盈利,接起新壹年的第壹擔新水。劉熙範《靈表姬滿節》載:“大年初壹,我從甕中取淡水,沿路唱‘牛、羊、雞、六獸之靈來’四字。這種“新水”有時被稱為“智能水”或“智能水”。傳說大年初壹的水最純凈,最吉祥。喝了之後,姑娘會聰明,聲音會甜。孩子會健康成長;老人會擺脫病痛,活得更久;有些地方說,守河的聰明姑娘在大年初壹把智慧投入河中。誰先得到新水,誰就變得更聰明。(2)迎春牛隊:“迎春牛”是流傳於廣西靖西縣的古老習俗。始於元明時期。春牛是土生土長的牛,古代用泥土做成,現在是紙紮的春牛。迎春牛的意思是在春天開始的時候說服農民。這壹天,青年男女唱民歌,就節氣和壹年農事進行問答,向春牛拋撒棉籽,祝願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他們以此交友,根據歌曲選擇搭配。(3)搶鴨:廣西淩雲縣思成地區壯族的習俗。除夕12點01分以後,人們在爭先恐後殺雞宰鴨的時候,會再煮粽子,按規矩放在桌子上祭祖:整只雞鴨放在桌子中央,粽子剝好放在兩邊,兩邊放壹個帶豬頭肉或豬尾巴的大蒜苗和紅紙。先拜祖先,再拜人王、飼養員、豬圈、牛棚等。祭祀結束後立即放鞭炮。先放鞭炮的人會得到“頭鴨”,以為得到“頭鴨”就會有好運。(4)攜帶紙狗拜年:大年初壹,男青年攜帶紙狗,到各村拜年。家家戶戶燃放鞭炮來迎接新年。這是古代壯族人崇狗的遺風。(5)大春堂:是平果地區壯族人民在春節期間流行的娛樂活動。”大春堂”就是用米杵敲打木槽。現在有的地方改成了用扁擔打板凳的形式,所以也叫“打扁擔”,或者按其聲音叫“打呂烈”。小規模的特郎通常在村裏或庭院或大廳裏舉行。男女老少兩三對手持杵或扁擔,在春堂或長板凳兩側排隊。他們有節奏地互相敲打,或偶爾敲打春堂或板凳,發出“互相打、互相打、互相打”的聲音。大規模的特朗在村邊露天舉行,幾十人臨時排隊。在大規模上,特朗通常會表演種植水稻的全過程,從耙秧插秧、舀水耕田到收割脫粒品嘗新米,相當喜慶。(6)吃母粽子:桂西的元宵習俗,每年從除夕開始,壹個特大的粽子“母粽子”和幾個小粽子放在臺上祭祖。直到元宵節再次祭祖時,供品才被撤下,這壹年被稱為“散年”。“第三年”,家中長女扶父母或家中年紀最大的人坐在堂屋正中,然後剝下“母親粽子”,按家中年齡依次分發。大家都要恭恭敬敬的收下,吃光。這就是吃“名母粽子”。吃完“母粽子”後,全家人總要小便,提著粽子香,到村口的岔路口或溪邊燒香,站起來念《辟邪訣》或唱《辟邪之歌》,壹邊撒粽子葉。這叫“賣疥瘡”、“賣咳喘”、“送晦氣”。當地人認為這壹習俗可以確保新年的安康和好運。(7)祭蛙女又稱“又壹螞蚱節”、“孝敬螞蚱節”,是紅水河中上遊的東蘭、天峨、南丹、鳳山等地壯族中最隆重、最古老、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