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燕妮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詩,是因為詩能給予人壹種浪漫美麗的力量。詩句中沈甸甸的就是壹份對生活的濃重的愛,因它,詩也就變得美了。
例如在外國詩兩首中的詩句,反映的是詩人美好的心靈。濟慈在《蟈蟈與蛐蛐》中寫道: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多麽振奮人心的壹句話啊!蟈蟈兒的叫聲在詩中化為美妙的樂音,普通的夏夜成為了仲夏夜中最盛大的壹次交響樂樂會,螞蟻是鼓手,螢火蟲是燈光師……詩歌從不會死亡,它在人的心靈中繁衍生長。熱愛生活,眼裏的壹切都是美好,草叢是可喜的,樹籬是可愛的。也許人生就是壹場輝煌的戲劇,我們在歌唱,和世間所有美好的生命壹起。
葉賽寧的《夜》塑造了壹個靜謐的夜晚,整個畫面宛若夢中仙境壹般唯美。“河水悄悄流入夢鄉”,仿佛讓人看見蜿蜒清流,在月光下銀光閃閃的河水無聲無悄的流入壹個模糊白雲包圍著的境地,我們可以想像詩人要寫出這樣的文字時,臉上應當帶著怎樣的微笑啊,何償不是出於對甜謐的夜的熱愛,生活的熱愛?
壹個熱愛生活的人寫出的文字就是樂觀甜美的,沒有怨恨。
詩歌,因對生活的熱愛而美。
詩歌因生命而美
王夢然
這個題目乍壹看是有些奇怪的。詩歌和生命似乎是八個桿子打不到壹塊的事物。其實不然,在我的觀點裏呢,詩歌和生命反而有千絲萬縷的細微關聯。不是都說過,好的詩是浪溫的,是有靈性的,壹件平凡的事物在作者筆下也會有各自不同的象征。《雨說》中的春雨無私奉獻,樂觀向上,它教會孩子們勇敢地笑;《星星變奏曲》裏冉冉升起的紅旗,上面的五星也有了不同的意義,它是堅強,不屈不撓的……這些詩篇中的事物為何會有了人的思維情感,顯然,這是詩人賦予它們的。在詩人那裏,詩歌不再是單純的文字,相反它們成了情感、生命的特殊載體。它們重現或展示了壹種真實,令人激動的情感,詩歌不是死的,它們只是以另外壹種不易察覺的生命形式存在。
《蟈蟈與蛐蛐》裏,哪怕炎熱的天氣讓鳥兒都眩暈,哪怕寂靜的嚴寒人們都昏昏欲睡,可始終有那麽壹群動物在歡喜地歌唱,它們是給這個世界帶來生命感的使者。“大地的詩歌,從來沒有停息”。這裏,大地的詩歌更是大地的生命,只要生命不死亡詩歌也不會停息。蟈蟈與蛐蛐只是很不起眼的小動物,卻奏出了世界上最美的樂音。這樂音飄過樹籬,穿過草叢,壹直在人的心中蕩漾。作者筆下的詩歌因生命而發光放彩,生命因詩歌而永不停息。擁有了這兩樣,到處都充滿了活力,那可喜的草叢,那可愛的樹籬,似乎都讓人忍不住贊嘆。
詩歌是不會死的,它與生命***存。它是生命的載體,更是生命的具體體現,詩歌因生命而美。
詩歌因年輕而美麗
李奕亨
每壹個詩人都是“年輕”的,只有年輕的詩,才會打動人。如何讓自己永遠是壹個年輕的詩人,這是每個詩人的追求。
在《沁園春·雪》中,毛主席揮豪舞墨,“千裏冰封,萬裏雪飄。”那是年輕的宏大,充滿了力量與氣勢,那淡淡壹句“只識彎弓射大雕”是年輕的抱負,年輕的偏執。在這壹刻,詩人是年輕的,他已經將心懷貫徹天地;詩是年輕的,它展現了詩人獨特大氣的風格。
在《夜》中,葉賽寧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夜的淡泊,空靈。只有年輕的詩人才會捕捉到“夜鶯的歌聲”,“長腳秧雞的歡嚷。”只有年輕的詩人才會認為河水可以流進夢鄉,而溪水可以輕輕歌唱,萬物在夜色中都在生長……這壹刻,詩人是年輕的,他用年輕人會有的多愁善感與細膩流淌於走筆之間。詩歌是年輕的,它會活潑的跳動。
那麽,我可以說,只有年輕的詩人才會將靈感在上瞬間引爆,如山崩地裂催動詩的情感;只有年輕的詩才會有渲染讀者的情感。而老的詩,是死的詩。
但,年輕的詩人並不是年紀小的詩人,這是心的年齡。只有壹個永遠保持內心年輕的詩人才會有無窮無盡的靈感,因為靈感在天地萬物,而發現它們在於年輕的心。即使壹個人形神俱老,久經世事,但如果沒有壹顆年輕的心,他也不過茍活於塵世而永遠不會有詩情。只有永遠年輕的詩人可以談笑風生,可以細膩柔軟,可以刻薄諷刺,可以直達每個讀者的心中。
那麽,這壹單元的詩,是年輕的詩。年輕即是詩人特殊的年齡。
所以,我認為,詩歌因年輕而美麗。
詩歌因氣象而美
冉雪立
讀詩想來是有境界的,當兒歌讀著消遣,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其中,讀的是它的韻律;作為壹篇文學作品,欣賞它的藝術和美感,讀的是氣象。當然,有人能讀出作者的心路歷程,能慨嘆作者的悲歡離合,當然是把詩讀透了,讀活了的,但我沒那本領,至少現在壹首也沒讀懂。如果有人非得把詩當文學體裁,讀它的學理價值,那當然是詩讀深了的,只是我的才能實在短淺,要做文學理論是萬萬不可能的,所以每讀詩,只能讀讀它的氣象。
詩的氣象可謂“變化萬千”,大可以到“惟見長江天際流”,江河萬裏;小可以是“寂寞梧桐鎖清秋”,殘山剩水。依拙見看,壹首詩的氣象大小在於詩人的襟懷,詩人看到的可以是萬裏河山,亦可是枯藤野草。單看壹單元的幾首詩,我最愛的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詩典型的大氣象,大襟懷。其余朦朧詩雖有細膩溫柔之美,卻不免覺得過於柔軟,氣象過於陰郁或黯沈,不比毛澤東的詩。
詩的氣象首先是象,這應是較實際的物象,可謂“景象”。妳看《沁園春·雪》的開篇:“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白茫茫的宏大的冰天雪地已現於眼前。望長城內外起,到上闕畢,都是壹派紅裝素裹的壯闊山色,這個“象”虛實相生,蔚為壯觀。其次為氣,這在於氣魄,下闕猶為突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談古論今,壹種人心中的大氣象躍然紙上。上闕看世界,下闕觀人心,都是雲蒸霞蔚之景,壹種豪氣幹雲的氣象。
之所以認為詩以氣象美,是因為詩的氣象往往反映人的心境。毛澤東、李白的詩都是大氣象,豪邁瀟灑。當然,並非李煜、柳永就無氣象,不過是“曉風殘月”的陰柔之美,依詩者好惡,氣象都是美的。倘若詩失了氣象,無病呻吟,大發空談,誰還會喜歡?
詩的氣象也離不開詩人的自信和胸懷。比如月亮,這是中國詩歌最常見的意象,但不同人筆下卻相差甚遠。好多詩人眼裏月是溫柔、短暫而自我的,把月寫得小了,柔了。但唐朝人不同,這離不開唐朝的繁榮。妳看《春江花月夜》寫什麽,寫“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永遠是恒久的,寬闊而博大的。這就是唐詩的氣象。再比如李白,李白的氣象誰學得會?杜甫尚是“千鑿萬捶老杜詩”,它的氣象像雕塑,順著紋路尚可效仿。李白的詩呢?像化石,火山噴發後的凝集。很壯觀,但誰也想不出當年是如何壹噴而出,這就是氣象的獨特。讀詩多的也許壹眼猜出詩人,為什麽?在於壹個大詩人的氣象外人是學不來的。
詩因氣象而美,氣象也是詩的性格,千奇百怪,但總有壹種可以感動內心。
詩歌因空間而美
劉婧怡
讀了壹單元的幾首詩歌,每壹首都表現出各自的特點和詩人獨有的情懷。我認為詩歌最重要的,也是最能體現出美的,是壹種空間感。在這種空間裏,詩人可以盡情地通過壹些事物或經歷表達出內心的世界,也使讀者有了壹個充分的想象空間。
首先是通過壹種地域方位構成空間,比如像《星星變奏曲》,“在夜裏凝望,尋找遙遠的安慰”、“閃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遙遠”“遠方飄來”就很形象的用星星構成了天與地的空間。表現出詩人對星星代表的光明的渴望。同樣《雨說》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再就是根據壹種時間的變化來勾勒出壹個空間。如《蟈蟈與蛐蛐》,把春天和冬天的變化用蟈蟈和蛐蛐連在壹起,發出“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感嘆。我認為運用最好的還是《沁園春·雪》,把現代和歷史巧妙地聯系起來,構成壹個歷史長河,豪邁地抒發出自己的遠大誌向,給我們留下壹個廣闊的空間思考和回味。
詩歌因“鐐銬”而美
陶韜
詩歌,簡而言之,我認為這便是壹門帶著鐐銬跳舞的文學藝術。詩歌與其他文學形式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對於韻律、文字對仗有更加苛刻的要求,乍壹看,這就是壹種失去了自由的形式。但是,壹個優秀的詩人,卻往往是越對立的施以捆綁,他便越可以在規格的包圍中盡情揮酒個人情感,而絲毫不叫讀者看見拘束的影子。所以,正是這“神奇的鐐銬”造就了偉大的詩人和詩人的不朽的名篇。
由於種種原因,今日我們只以《星星變奏曲》這則江河的現代詩中尋求巧用鐐銬的奇妙功效。在《星星變奏曲》中,作者當然重在強調“星星”,因此,在作者所描繪的壹切圖像中,都必須有“星星”這壹角色,如何將自己所想表現的心境都與星星聯系起來?而這其中,運用奇妙的有“誰不願意”壹詞,盡管在它之後都是美好的願望,但壹個“不”字便暗示了願望的虛幻,使這幾句話縱然表面都是滿紙幸福,這個暗藏的仿佛出於不經意的字卻將人們的思維無情的拉回嚴酷現實中,讓人心懷著悲涼去品味溫馨的詞句,這就是作者壹大巧妙用詞。而詩詞的特有的“鐐銬”模式,使詩中的每個字都變得彌足珍貴了。而詩以“星星”為主角,也是詩人選擇的妙處,星星壹物首先只出現在夜間,自身卻有微光,自然而然地成了文人墨客對黑暗現實中若隱若現的希望的詮釋。而星星的另壹特征就是遙不可及,這幾點用於此詩中便恰到好處,正好體現了希望的美麗在現實面前是多麽脆弱,而“壹首詩”、“蜜蜂”、“湖”、“螢火蟲”、“鳥”等詞匯又給人以反復的美好感觸,這又是作者強調的——希望不論何時何地都是無處不在的。
因為詩之“鐐銬”,詩人反而必須字斟句酌,尋找最恰當的那壹個詞。
詩的美,在於壹個字的感動,在於韻律的恰到好處,而這也是只有“鐐銬”才能給予的。
詩歌因恰當斷句而美
葉申田
1. “……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裏凝望
……”
如果讓我們來寫,那麽大多數人都會寫成這樣吧:
誰還需要星星,
誰還會在夜裏凝望
但是原文是將這兩句話分開了,為什麽呢?我猜是為了營造出壹種氛圍吧。當讀者朗誦到“誰還會”時,語氣會自然而然提高,同時心中會產生壹絲對下文內容的好奇,這就起到了引起讀者興趣的重要作用;等朗讀到“在夜裏凝望”之前,與前句的停頓肯定比兩句話連在壹起要長壹些,這就營造出了思考與遐想的空間與氛圍。而朗誦這壹句時,語氣便會降低,寧靜中對光明的向往和種種情感就立體了。因此這樣的斷句能使朗誦者更加真實地體會文字中蘊含的情感並且恰當地向聆聽者傳達,營造詩歌中的氛圍,感受詩歌的美。
2.“……
在天上的星星疲憊了的時候——升起
……”
這下就會有人將“升起”重新寫為壹行了,可原文偏又用破折號將其連接,大概這是會削弱情感的吧。可有時候情感並不是只由較長的停頓營造出來的,較長的語句連接也可以使情感不間斷地壹氣呵成,這是另壹種寫作技巧。此處破折號的作用似是解釋或遞進,因此可以將情感重新提升壹個高度,為結尾點明中心作出了聽覺或其它感官的鋪墊。這讓人想起上學期聽《嶽陽樓記》的朗誦錄音時,朗誦者壹些不合原文的斷句反而能起到更強的效果。
詩因人而美
徐來
詩因何而美?這要從兩方面講起,壹方面是詩歌,另壹方面,是美。
要講詩,首先要講詩是什麽。我認為,不論是豪放還是婉約,是明快還是隱晦,詩都是作者內心某壹個念頭的寫照。
無論是“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或是“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還是“夜來臨,四下壹片靜”,它們都在表達作者的內心。從某些層面上說,詩是只屬於作者壹個人的。作者說它好,便沒有人可以說它壞。真正的詩是壹個象征,小到壹個心情的象征,大到壹個時代,壹個文明的象征。
再來說美,關於美,最重要的就是它如可產生。
美的產生很簡單:有了美的事物,有了欣賞美的人,於是產生了美的感受。條件簡單,但又缺壹不可。所以,對於詩,讀者與作者同樣重要。
沒有讀者的詩是孤單的詩,但是只為讀者寫詩又是虛假的詩。詩,這樣壹個象征,壹個標記,壹個從作者的靈魂中產生的象征,當讀者讀它時,他們讀文字,讀修辭,讀想像,讀意像,但是真正引他們能壹直壹直讀下去的,是靈魂,是字裏行間那個顫抖的靈魂,是詩人下筆的那個沖動,那個思緒,那個神秘的靈魂。當然讀者是不可能完全讀懂那些詩的靈魂的,有些詩人也讀不懂它們,它們在化為文字時改變了。但是,在這種不完全理解的狀態下,在他們認為理解的地方,他們想起很多,想起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在他們認為不理解的地方,他們可以困惑,可以思考,可以想著人間許多抽象的理想。壹邊是***鳴,壹邊是不解,中間是探尋,當那所有所有相反的感覺化合在壹起,美就產生了。
詩的美就在這裏,它反映了無窮的事物,它是象征,是標誌,更是壹個世界,讀詩的過程是壹種交流,是人與人這間壹種非正常的交流,它,以及那種美,都可以歸為人的壹種。
所以,詩因人而美。
詩歌,因為細節描寫而美麗
比如《星星變奏曲》中,“像蜜蜂在心頭顫動”中的“蜜蜂”和“顫動”,這裏用到了“蜜蜂”而不用“蜻蜓”或者“蝴蝶”呢?詩人的用意是什麽呢?其實細細體會這壹細節,詩人是把蜜蜂釀造的蜂蜜的甜蜜融入詩中了。蜜蜂就是甜蜜的象征啊!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星星它在此刻也表達著詩人對甜蜜的向往。而“蜻蜓”、“蝴蝶”也很美,但是,卻沒有甜蜜的感覺了。“顫動”呢,則在細膩的動作中敏銳地傳達出了甜蜜的程度。這裏的“顫動”和後文中的“顫抖”,壹字之差,意境卻是大相徑庭的。
詩歌,因為細節而美。
——鄭可
能夠將酣暢的思想和奔湧的感情融入精煉的語句和短峭的韻律中,詩的美由此而產生。在有限的視覺範圍內卻給人營造無限的想像空間,詩歌,因短而美。
——龍天河
詩歌因鑒賞者而美
詩,可能只是壹個個普通的符號。真正讓詩變得鮮活、生動的,是讀者。
沒有讀者的進入,詩就永遠可能只是壹堆尋常的文字。縱使詩人滿腔情感融入其中,沒有人來欣賞,再好的文字也就浪費了。再者,詩人的情感並不為人所知,後人只把這些詩人精心編織的句子置之而不問,何談詩意?何談美?
就拿《雨說》來說,“我要教妳們勇敢地笑啊”。這壹句,表面上表現的是壹種對孩童的關愛。而我們,卻從這“勇敢地笑”中體會到了這關愛中作者對兒躺前途的壹種擔憂。這是在經歷過“文革”肆虐之後的詩人的心境的自然流露。也許,就是詩人自己,當時也未嘗感受到吧。
或許當初詩人寫作時只是尋常壹句,並未多想,而後人卻可以通過自己的鑒賞品味出更多的東西。
詩意,是鑒賞者品出來的。美,是我們發現的。所以說,詩歌因鑒賞者而美。
詩歌,是作者和讀者***同的作品。
——盧增桐
詩歌因為古老而美——彭雪楠
詩歌因為時間的錘煉而美——李金鑫
詩歌因感悟而美——遊婧
詩歌因誌向而美——周子傑
詩歌因詩人而美——周虹宇
詩歌因想像而美——劉晗
詩歌因時代而美——汪濤
詩歌因詩境而美——陳西蕾
詩歌因對偶而美——何思穎
詩歌因動詞(活力)而美——王悅
詩歌因意境而美——龔芮瑤、梁明媚
詩歌因年輕而美——宋岫璞
詩歌因為修辭方法而美——沈任佳茜
詩歌因為動詞而美——楊惋心
詩歌因為大膽的詞語運用而美——鄒夏路
詩歌因為意象而美——王垚
詩歌因為歷史背景而美——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