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出身平民,沒有背景。起初在項羽陣營中不受重用,轉而投靠劉邦。丞相蕭何看中了,推薦給劉邦,於是韓信封王壹步登天;故“成也蕭何”;之後,蕭何幫助呂後除掉了韓信。表面上是“失去我”;但韓信死的關鍵不是蕭何;蕭何和韓信的故事,改了兩千多年。每個朝代在認識上都有自己的立場和特點;包含了怎樣的文化內涵?我們來看看吧!
歷史上有蕭何、劉邦、韓信的故事。
蕭何和劉邦是老鄉,感情很好;劉邦沛縣起義後,蕭何等人推劉邦為沛陵,深得劉邦信任,視為心腹。公元前206年,劉邦起兵進攻三秦,讓蕭何鎮守漢中,“吃飽喝足供高祖”,可見劉邦對蕭何的信任。
《葉澄小荷》
韓信原是淮陰無業遊民,自稱大俠,專事劫富濟貧;項梁得勢後,韓信投奔了他,但他沒想到會得到重用,於是投靠了漢王;起初與蕭何接觸;蕭何發現此人有過人的才能,多次向劉邦推薦,但劉邦始終不相信,於是壹氣之下把韓趕走了;據歷史記載:
“何文欣死,不及聞,自追...何曰:
.....相信的人,民族戰士無與倫比...那個什麽都不信,什麽都計劃的人。"
這壹段講的是蕭何在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蕭何得知韓信已走,追殺他,推薦劉邦為將軍;韓信的成功主要是因為蕭何的賞識,所以說“成也蕭何”,所有的史書記載都是如此。
“真是個廢物!”
韓信倒臺的原因極其復雜;歷史上對它的記載有很多評論。唐宋以後,在史記的基礎上,還出現了戲曲、民間評點等藝術形式。《史記》、《漢書》、《韓吉》三部史書是最接近真實的,而《韓信之死》的記載是最原始的版本。盡管三部史書的作者因立場不同而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但總的來說,事實如下:
第壹,韓信兩次被免職。
第壹次是在公元前204年,高程之戰;劉邦戰敗之際,不滿韓信的決定:“北渡河...入韓信之墻,奪其軍”;第二次,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後,項羽自刎烏江。戰爭暫時告壹段落;劉邦假裝雲遊,“馳入齊王墻,奪其軍”。
第二,蕭和韓信壹起造反,幫助呂後除掉韓信。
“漢朝第十年,我真的翻臉了...信仰是壹個陰謀...我想攻擊呂後和王子。”韓信想暗殺呂後和王子。這時,呂後聽到了風聲,采取了行動。她決定先下手為強。"欲喚,恐黨不敢,乃與小商議……"讓蕭何騙韓信入宮,呂後殺了他。
從上面的記載來看,蕭何對韓信的死只起到了配角的作用,即使沒有蕭何,韓信也會生不如死;事件的根本原因不是小何。
劉邦想除掉韓信。
戰爭年代造就了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在戰場上無人能敵;隨著項羽的逐漸倒臺,韓信變得越來越強大,已經不是劉邦能控制的了。他在垓下之戰後殺了項羽,已經派了二十萬兵。他是另壹個霸主,他已經是漢家的心腹大患了。所以劉邦怕高震帶頭,削他兵權。韓信因此怨恨匡,和陳毅壹起造反。
韓信傲慢。
韓信可謂軍事奇才,兵越多越好,但政治才華卻極其平庸;垓下之戰後,韓信本應韜光養晦,卻在劉邦面前壹再炫耀武力。而且根據形勢,劉邦被迫立他為齊王。劉邦擔心韓信造反,就動了殺他的念頭。
所以韓信敗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劉邦怕韓信亂。這個和小何關系不大;蕭何是如何成為韓信之死的關鍵人物的?
蕭何與韓信的故事最早由太史公寫進《史記》,後出現在《漢書》和《韓吉》中。後世蕭何、韓信的歷史傳記、文學作品、故事,都源於這三本。
《史記》中,太史公稱贊韓信建立漢朝有功。他壹方面承認韓信確實有叛逆的動機,另壹方面又對韓信大加贊賞。他肯定韓信的功勛,同情他反叛漢朝,尤其欣賞他的清貧和野心。而太史公雖然同情韓信,但對劉邦逼迫韓信抗漢也持否定態度。
"...韓信的誌向與其他人不同...是謀反,滅族不當。”(歷史記錄)
班固卻沒有為韓信說壹句好話,否定他的德行,說他詭詐。這是因為《漢書》秉持漢家正統觀,為劉邦辯護。班固把韓信和四大漢奸合二為壹,全盤否定韓信對漢朝的貢獻,無限放大韓信身上的叛逆。
“韓信、盧綰,天下仁義之士...欺騙的成功...壹點也不難過!”(漢書)
《漢紀》成書於東漢,其中關於蕭何舉薦韓信的記載與《史記》、《漢書》基本壹致,但關於韓信死亡的記載與《史記》、《漢書》略有不同。其中增加了對韓信謀反原因的探索。
“當初,在合適的時候...韓信被廢,他又怕又怨,卻和他合謀說,’...這個世界是有利可圖的。”(《漢紀》)
按照作者的說法,韓信謀反蓄謀已久,更是加重了韓信的罪過。因為《漢紀》這本書寫於帝國大綱衰弱的歷史時期,是壹本鼓吹漢家正統的書。所以整本書有明顯的捍衛漢家正統的痕跡,比如批判王莽的強臣們逾越統治,任意廢立,贊揚光武帝對漢家遺誌的繼承,那麽韓信對漢家的反叛自然會受到批判。
我們來看看歷史事實。首先,劉邦莫名其妙的兩次削韓信兵權,讓人心寒的同時也刺激了韓信。韓信造反後,蕭何幫助呂後殺了他也是事實。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也是事實。所以相比較而言,太史公對韓信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客觀的;但這三部書中的記載並沒有說蕭何是韓信死亡的關鍵;兩千年後的今天,蕭何是如何成為壹個二流人物的?
“蕭何敗亡”的歷史演變
後世史傳中記載的韓信故事內容與三部史書基本相同,但在表現形式上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促成了蕭何和韓信故事的演變。
中肯的評價
司馬光在《資同治鑒》中對韓信的評價與前史大相徑庭;
“天下還是建立以韓信為首的大政方針...我以為高祖用欺騙手段求鳥信任陳,言語消極……”
作者起初對韓信大加贊賞,認為韓信對韓家負責。其次,否定韓信的自滿,認為韓信被殺是自己的原因。同時司馬光也批評劉邦,說韓信可能不會反對。劉邦嫌其心多疑,心胸狹隘,無故削兵兵權,劉邦先無理;所以司馬光認為韓信反漢是劉邦逼的。這是司馬遷、班固、荀悅都沒有表達過的觀點。司馬光對韓信的評價,對劉邦疏忽的批評,極其中肯客觀。
同情韓信,批判劉邦。
朱的《子鑒略》引用了韓信死後的評論;
"...我不能忘記我的功勞...我可以避免錯過日期的罪行,如果我拒絕給妳……”
他以為韓信的功過可以抵消,被殺無罪。他批評劉邦不厚道,認為韓信刑法處理過重,對其死深感痛惜。朱的理論走得太遠,偏離了歷史事實。
在宋元以後的戲曲小說中,韓信的同情是從歷史作品中繼承下來的,比如漢前平話的續篇。平話是民間文學的代表。在《平話》中,作者對劉邦和呂後進行了強烈的批判,甚至虛構了壹個情節:高祖親自簽陳毅之前,秘密命令呂後殺死韓信;平話作者也作了評論:
.....韓信之死...長安沒有壹個人哭的停不下來。唉,唉...大家都說蕭他* * *呂後已經決定了...大家想想。
批評家強烈批評了劉邦煮兔死狗的卑劣行徑,也批評了蕭何和呂後合謀殺害韓信。
後來很多文學作品都表達劉邦殺英雄不得人心,忘恩負義的形象令人痛恨。《三言二拍》中,馮夢龍經過藝術修飾,形成了“司馬燕越獄”的故事,情節更加飽滿,劉邦無情無義、濫殺無辜的形象更加鮮明。
矛頭轉向了蕭何。
元雜劇是宋元之際民間文學的又壹代表,演的是漢代韓信之死。與平話不同的是,平話作家對劉邦和呂後的痛恨更甚於蕭何。雜劇作者極力為劉邦辯護,更不用說呂後了。
“小官在朝,只有壹件事要擔心...韓信現在的軍事力量太重了...那個韓新元是壹個小軍官推薦的...將來有事,必然是小官...沒日沒夜的想著,那我就先去找這個人的爪牙了……”
韓信的倒臺是蕭何設計陷害的;這是怎麽回事?
避賢避之。
雜劇作家多為下層文人。韓信遇到了麻煩。蕭何不僅沒有幫忙,反而是雪上加霜。他們對蕭何這個不忠誠的人特別反感。這些都源於下層市民最樸素的思想;他們尊關羽為忠義英雄,尊孔孟,在文學創作中特別註意避賢;劉邦是漢高祖,自然是聖人;因此,它受到知識分子的強烈捍衛;正因為如此,在雜劇創作中要避開劉邦殺韓信的情節,所以把殺韓信的罪都歸罪於蕭何,這就是“蕭何敗亡”的主要文化意蘊。
樂章結尾部
從清代到清代,漢代題材小說的作者基本上繼承了評話、雜劇作者對蕭何、韓信的評價。故事的文化內涵有了更豐富的發展: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為了鞏固政權,統治者極力推崇中華文化;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劉邦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自然是有恃無恐,對劉邦殺韓信避而不談。於是韓信敗亡的主要原因逐漸演變成了蕭何陰謀俘獲韓信,蕭何成了韓信敗亡的罪魁禍首。
參考資料:
《史記》、《漢書》、《韓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