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從國家人民的立場出發,揭露侵略者與投降主義,表現出了近代愛國主義的特色。
中國歷史上產生了不少愛國詩人,突出的如南宋的陸遊、辛棄疾、文天祥等,創作了大量的愛國詩詞。但他們處於古代封建社會,其愛國常常與忠君密切相連,反映了古代愛國主義的特點。
但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詩歌表現出很大的不同。作者大多以國家的疆土與人民的生命為著眼點,而不是以維護壹家壹姓利益為目的。故詩人在涉及外國侵略及統治者投降妥協時也不是從皇權、帝業的角度,而是從民族國家的立場進行抨擊。 如顧煚(jiǒng)在《壬寅夏紀事竹枝詞》中譴責投降主義的軍官時說:“畏懼蠻夷總逡(qūn)巡,不思護國不全民,但知壹味糜軍晌,不飽宦囊有幾人?” 無名氏《戊戌感事十八韻》揭露邀寵求榮的官僚說:“希旨誰知固寵榮,全拋國計與民生。” 許多詩人不但沒有去“頌聖”,而且把揭露矛頭直指清廷決策者與皇帝本人。如譚瑩《即事誌感》指責執政者偷安說:“金幣輸回訖(qì),燕雲割契丹。廟謨勤遠略,應未喜偷安。”
詩人們在揭露投降主義時,恃別憤恨於統治者簽訂喪權條約割地、賠款,出賣人民利益以求榮祿,從而表現出近代愛國主義的特色。如無名氏《京口驛題壁》指出:“魏絳和戎偏易土,弘羊富貴轉傷財……黎庶脂膏軍士血,染成丹頂位三臺。”魯壹同在《重有感》中沈痛地指責賠款割地損害了國家與人民的利益:“弓矢臨邊恩數異,金繒誤國古今同。如何更賣盧龍塞,從此東南鎖鑰空”。有些詩人明確認識到這時割地於帝國主義,與歷史上讓地於邊區民族有很大不同。如莫友芝指出:“臥榻事殊南越遠,可容鱗介混(hùn)冠裳。”(《有感二首》)這種揭露也表現近代愛國主義的時代特點。
這時的詩人在描寫將士英勇作戰與抒發個人愛國激情時,也大多基於國家、人民的立場,所以在用語上也表現了這壹特色。陸嵩憑吊沙角陣亡將士時說:“仗劍空憂國,臨危尚請兵。將材容易得,涕泣獨捐生”。(《紀事》)王子春瞻拜烈士墓時,表達愛國豪情說:“壯夫義氣要求伸,從來為國不顧身。海邊已為成仁地,又見田橫五百人。”(《讀邸鈔有感》)。禁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雖受投降派排斥,為皇帝貶滴,但愛國愛民之心不變。他在詩中表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張儀祖指責清廷流放林則徐說:“江都設蘸酬蘇軾,海上投兵哭李綱。竿下金雞原不遠,只愁愛國鬢先蒼”(《詠史十首》)。總之,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詩歌,其愛國主義與“忠君”較少聯系,能從保衛國土、捍衛民族與人民利益的立場上進行揭露與歌煩,表現出近代愛國思想的特點。
(二)重視人民力量,強調廣大人民群眾在反侵略鬥爭中的主導作用,表現了新的時代意識。
中國古代詩人多為士大夫,他們與廣大人民聯系較少,對人民的力量與本質認識不深,對起義與反抗的人民常橫加指責。即使在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詩作中,人民也大都作為同情的對象,很少能表現出他們愛國反侵略的熱情與力量。但在鴉片戰爭時期的詩歌中則不同,詩人從實際的反侵略鬥爭實際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與精神,因而大力謳歌。
張維屏不僅在《三元裏》詩中描寫了廣州市郊三元裏人民同仇敵愾反侵略的事跡,而且指出“夷兵所恃唯槍炮,人心合處天心到”。朱琦更明白地在《感事》中指出:“昨覽檄夷書,疾聲恣醜詆。忠義乃在民,茍祿亦可恥”,並直接提出組織人民打敗侵侵者的方法:“古人重臺慕,鄉團良足倚。”陶梁在《感事》中大力歌頌廣東人民在保衛國土中的重大作用說:“要籌蔽海牢山策,難得擎天拄(zhǔ)地人。……丹雞白犬辭空費,第壹幹城仗義民。”陸嵩與朱琦壹樣,都主張依靠人民來打敗侵略者,他在《贈龔藍生照琪大令》中明確指出:“賊如再來集我民,結以金帛輸以誠,自保鄉裏衛妻子,何憂眾誌難成城!”
詩人們還常常將官軍與人民、庸儒大臣與忠義之士、將與兵進行對比,通過對比肯定人民與廣大愛國士兵的力量與決心。譚瑩指出:“本來兵不如民勇,各拌(pān,舍棄)家同賦國瘍”,“刀耕火種人思戰,誰忝戎行日裹糧”,“請看征調兵如雨,未及田家振臂呼”(《重有感》)。陸嵩曾引鄉農言論,說明侵略者害怕廣大農民不怕城中官兵說:“拋江屢試賊膽裂,不敢犯村敢犯廓”(《贈龔藍生照琪大令》)。魏源批判過去官府對人民的汙蔑,對比人民與官吏的不同說:“前時但說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縱夷”(《寰海十章》)。陳文田寫出軍隊中官與兵在抗擊侵略者方面的不同,指出將官臨陣脫逃,兵士卻浴血奮戰,不免失敗:“摯印身逃官已盡,裹瘡血戰士何能?”(《書事》)貝青喬揭露了下級官吏尚能殉難報國,而上層將相則茍且偷安的現實,他發出責問說:“如何為國捐軀者,只是聾丞醉慰多!”(《軍中雜誄詩》)從這些詩的描述可看出詩人對人民、士兵及下層官吏、將士的肯定,它既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思想,也反映了他們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認識比之古代詩人有了很大提高,顯示出了新的時代精神。
(三)詩人們在敘事、有感、述誌等作品中,表現了深沈的憂患意識,抒發了同仇敵汽的愛國感情。
鴉片戰爭時期的詩人,雖仍多出身於士大夫,較多地受到封建主義的思想影響。但因為處於外患日深,內政腐敗的晚清時代,受到龔自珍等啟蒙思想的影響,大都為有愛國之心的正直之士,故他們寫作詩歌與過去文人重在抒發個人情懷,表示仕途功名不得誌很不相同。他們繼承了陸遊、辛棄疾等人的愛國傳統,並加以發揚光大。因而他們的詩作中凝聚著壹種對於國家民族未來深切的憂患意識,讀後使人受到感染。
黃燮青在英軍占我定海戰爭有擴大危險時寫道:“澤國烽煙誰破敵,天涯歌舞漫尋歡”,“獨向南天搔首望,幾時定策勝樓蘭?”(《京邸秋感》)他的《黃天蕩懷古》也說:“從古庸臣好和議,寒潮嗚咽使人悲。”這些都表現了作者為國家民族懷有很深的憂慮。魏源在譴責統治者的詩中也表述了憂時’之心說:“城上旌旗城下盟,怒潮巳作落潮聲”(《寰海十章》),“夢中疏草蒼生淚,詩裏鶯花稗史情”(《寰海後十首》。有些詩人在悼念陣亡將士時表達了這種憂愁哀思。王燾:在描寫寧波失守時說:“天山未落匈奴膽,海島空歸將士魂”(《感時雜賦》)。王友光也通過描寫愛國將士抒發憂國之思:“***嘆望洋三載瘁,只余填海壹天愁”(《陳軍門挽辭》四首》。詩人們在憑吊古跡或閱讀歷史,接觸時事時,也都扼腕嘆息,即景、即事抒發憂懷。如陸嵩說:“往事何人更憤切,不堪嗚咽獨江潮”(《金陵》)。張際亮寫道:“可憐繁華土,流血滿溝瀆。吾聞起按劍,悲憤腸斷續”(《東陽縣》)。李惺登上廣州城樓悲從中來,發抒愛國憂思說:“金銀氣旺邪氛熾,擎鼓聲稀故壘荒。世外閑人人不識,微吟兀自立蒼茫”(《登廣州鎮海樓作》)。
有些詩人寫切身感受,表達了家亡國破的強烈悲憤之情。如羅煚《壬寅夏紀事竹枝詞》說:“題到家亡淚雨流,幾番搔首幾番愁。”王壽在嗡州失守時寫了《即事贈陳躲山厲駭谷》:“知己談心惟有淚,故鄉回首已無家。關河搖落三秋雁,湖海飄零八月槎。巾子崗頭吹笛處,不堪靜夜起悲茄。”
愛國詩人不僅懷有深切的憂患意識,也多抱有與人民***赴國難、敵愾同仇的決心,故詩中又充滿豪情壯語,讀之令人受到莫大鼓舞。民族英雄林則徐雖遭譴戍,但為國為民,此心耿耿,在《次韻答孫子茂德培》詩中說:“關山萬裏殘宵夢,猶聽江東戰鼓聲。”趙蕃《讀邸鈔書感》在抒發憂思時表達了決不向侵略者妥協投降的豪清:“杞人漫灑憂天淚,誌士同堅蹈海心。”林昌彜在《杞憂》中直接表達忠憤之心說:“海涸心枯事可悲,憂人常抱杞人思”,“彎弓我慕西門豹,射汝河氛救萬蚩。”李慈銘《出大沽口感事二首》,有詩句憑吊忠魂抒發壯誌說:“匈奴未滅精靈在,夜半濤聲走怒雷。”張儀祖在《有感》中痛斥投降派時,表達了包括詩人在內的廣大愛國者保國殺敵的心聲說:“寶刀不飲樓蘭血,多少英雄願未伸!”這些詩鏗鏘有力,感清濃烈,反映了愛國詩人與廣大人民同仇敵汽的忠憤感情。
鴉片戰爭時期詩人握筆寫作,表達反侵略的愛國思想,但他們並不以寫詩為滿足,時常為未能從戎報國為憾,這就進壹步表現出了他們的愛國感情。他們不僅是詩人,也是鬥士。貝青喬作組詩《咄咄吟》後表示說:“蒿目陳濤多少恨,翻教詩史浪傳名”,“倘教詩獄烏臺起,臣軾何妨竄海南。”他因寫了大型組詩獲“詩史”之名,但他深以未能殺敵致果為遺憾。但他表示,如果皇帝以為他寫詩觸犯統治者,他願如蘇軾壹樣貶滴到海南。他的詩與人格代表了鴉片戰爭時期壹代詩人,令人起敬。
補:張際亮“狂生”典故
張際亮當年提出“誌士詩人”,誌士詩人是出於他自己切身的體會,他本人就是壹個被黑暗社會所不容的詩人。道光五年,1825年,他被福建學政選為拔貢以後進京,這是他第壹次進京,進京參加殿試,殿試沒考上。但這壹年發生了壹件事情,當時進京以後,整個世上盛傳,都已經知道了,雖然他沒考上,但是,整個京城當中很多人都知道了這位福建的年輕詩人。因此,當時有個兩淮鹽運使曾燠就召集宴會請他也參加了,曾燠當時是在江南壹代是勢力相當大的。曾燠本身也能詩、也能詞,在他周圍匯集了壹批文人或者說是壹批拍馬屁的文人。曾燠召集宴會上面,當時高談闊論,旁邊的壹批人就在那阿諛奉承。曾燠吃瓜子,有個瓜子殼粘在胡須上了,有壹個人趕快把它從胡須上把瓜子殼給粘下來。旁邊的人沒說什麽,張際亮看了就哈哈大笑。隨後第二天,他寫了壹封信給曾燠,他意思就是說,妳做壹個兩淮鹽運使,不能夠以道義教導後進、教導那些年輕人,結果,培養了壹批廉恥俱喪的不知道廉恥的,實在是有負天下望。曾燠非常生氣,結果就對朝廷中的諸貴人就到處說,張際亮簡直是個“狂生”,這個話就傳出去了。整個就被朝貴認為張際亮是個“狂生”,而且甚至相約,如果有誰主持考試就不取張際亮。結果張際亮整整十年,前前後後考了九次,都連舉人都沒有考上,只是壹個秀才。壹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已經38歲了,他才考上舉人。而且,這次考上舉人也是出於壹個偶然,亨甫→亨輔他字亨甫,是“甫”字,他改名就改成亨輔,輔佐的“輔”,結果去參加考試,考官看到卷子的時候,懷疑是不是張際亮,後來壹看名字不對,就錄取了,結果錄取以後壹看,還真是張際亮。沒法說話,這樣才偶然中了舉,嗣後考進士就再也沒考上。所以,他對朝廷當中腐敗的黑暗的情況有親身的體驗,但是雖然他被朝貴達官所排斥,卻得到了當時像林則徐、像黃爵滋、像徐寶善、朱琦、姚瑩、湯鵬,這樣壹些人都對張際亮非常的推崇,認為他有驚世之才。而且,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像黃爵滋、像徐寶善,都出錢資助他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