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思考與再思考
作 者:肖青林
? 隨 筆 ? 人的生命,到底應該像什麽?像壹粒沙還是壹塊石,像壹株草還是壹棵樹,像壹片葉還是壹朵花,像壹支蠟燭還是壹根火炬,像壹滴水還是壹條河,像壹個音符還是壹首樂章……決定其結果的,恐怕只有自己。 人不能只為肉體而活著,還要為了精神而活。人在年少時都喜歡讀那些熱烈、奔放、激情、浪漫的詩句,生命的畫布上也塗滿了玫瑰般的色彩。那時候心高氣盛,豪情萬丈,認為人來世壹遭,不可像野草壹樣自生自滅、無聲無息;當立不朽之業,當有蓋世之名。於是,總對那些追求真理、義礴雲天的仁人誌士崇拜不已、仰慕之至。也壹直幻想著能夠有壹番驚天動地的壯舉,而名揚四海、聲播八方、不枉此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實的頑硬之石漸漸磨去理想的棱角,常常為有碗飯吃就被碰得焦頭爛額,也便慢慢學會腳踏實地,潛心篤誌地去幹壹樁營生的事。然而,理想的光芒忽明忽暗,照映著壹條崎嶇坎坷的路,於艱難爬涉中,時常會臆想到別處的風景可能更迷人。因為心馳旁鶩而跌了幾跤之後,才會更加堅定地沿著當初選擇的道路走下去。雖說沒能登上仰望已久的峰巔,畢竟已抵達壹定的高度,並領略到了目所能及的風光。這時候的自己,隱約體悟到了壹些關於生命的意義、價值和真諦的東西——在職業的奉獻中,既找到了生活的立足點,又獲得了足夠的存在感與幸福感。
及至盛年,所謂的成功,不外乎或事業上的卓著與輝煌,或弄潮商海已賺得盆滿缽滿,或步入仕途而飛黃騰達。值此,豐富的人生經歷,讓自己對生命的認知已達到通明剔透的程度,深刻的內容充盈於生命的每壹個瞬間。穩健而成熟,行方而思圓,但在淡定自若的生命外表卻披上了世故的衣裝。可能依然對他人微笑、可能依舊幫助別人,總是缺少了些許純真與坦誠。
盡管每個人都會有生命的頂峰,但各自所達境界並不相同。有人達到“富”,有人達到“貴”,有人達到“雅”,有人達到“仁”,但這些都尚未達到最高層界。生命最高的層界是“達”,即聖達、賢達、曠達、睿達、完達。遺憾的是,古今中外,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真正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寥寥無幾,像毛澤東、周恩來這樣的偉人,方能屬之。
步入老境,人的生命宛如夕陽晚輝,雖說依舊美麗明媚,但已不再熾熱灼人。壹切漸漸歸於恬淡、閑適、安然與寧靜。不再爭強好勝,不再鋒芒畢露,也不再憤世嫉俗。回憶與懷念,常常占居心靈的主要空間,甚至成為生命之樹賴以生存的必需養料。由於時不我待,歲不我與,越來越註重對生命的珍視,愈發懂得人生所擁有的壹切,皆以生命 健康 為基礎。要想更好地生活,就必須更加維護生命,要想更多地實現自身價值,就必須更加關愛生命。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可見,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對生命不同的認知和體悟,也有著不同的想往與追攝。年少時質樸純潔,更應當尊崇生命,努力打牢安身立命的基礎;年輕時血氣方剛,更應當張揚生命,無須揚鞭自奮蹄地馳騁於人生疆場;年壯時精力充沛,更應當豐盈生命,彰顯自身事業的卓越成就;年老時持重守成,更應當珍愛生命,在安享晚年幸福的同時,亦可再創人生新的輝煌!
在紛繁復雜的人類 社會 中,由於每個人對生命的理解和期冀不同,生命的意義便有了多元性,權衡生命價值的標準也就有著多樣性。當有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努力拼搏、奮發進取和不斷創造時,有人卻因安於現狀做壹天和尚撞壹天鐘而津津樂道;當有人把竭誠奉獻、無私付出和樂於助人視為生命的價值所在時,有人卻以壹味索取、貪圖享受而自鳴得意;當有人燃燒自己為了照亮別人時,有人卻欲豁難平每每損人利己;當有人轟轟烈烈在建功立業時,有人卻昏昏噩噩醉生夢死…… 那麽,生命的真諦到底何在?這是壹個非常難解之題。多少人活了壹輩子也弄不明白,多少人自以為弄明白了但並未真的明白。《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經典回答,似乎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人的壹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是的,既便我們的生命如螻蟻般渺小,但畢竟到這個世界上來過,走過;失敗過,也成功過;背運過,也順昌過;哭泣過,也歡笑過;付出過,也收獲過……如此,我們便生而無怨,死而無憾! 2021.3.15 西安
作者簡介
肖青林, 筆名逍遙,陜西盩厔人。1977年參軍,在高原部隊從事臨床醫療及衛生行政工作三十多年。主任醫師。醫余喜愛文學,習詞十多年,創作歌詞上千首。系中國音樂文學協會與音樂文學著作權協會會員。岀版主要著作有:《醫學與藝術》(專著);《泥濘路上》(文學集);《愛在雪原》(歌詞集);《品味平凡》(歌詞集)等。部分詞作被曲家譜曲並被歌手演唱。部分作品獲得全國及省內外不同級別獎勵。2014年6月21日在西安舉辦了個人歌詞作品研討會。2019年出版發行肖青林作詞歌曲專輯《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