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譯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高高興興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壹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裏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窗戶上,照著屋裏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麽怨恨吧,可又為什麽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壹起,即使相隔千裏也能壹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超宜興致,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壹開始就提出壹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壹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有壹種類似的精、氣、神貫註在裏面。從創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後仿徨山澤、經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後“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註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應當也是即興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後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於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註求確》)。李白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於丙辰年,當時因為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註,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壹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不過李白這裏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強烈、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